次數(shù) | V(NaOH)/mL | V(HCl)/mL |
1 | 20.48 | 22.46 |
2 | 25.00 | 21.98 |
3 | 25.00 | 22.36 |
次數(shù) | V(NaOH)/mL | V(HCl)/mL | ||||
始讀數(shù)V1 | 終讀數(shù)V2 | V2-V1 | 始讀數(shù)V1′ | 終讀數(shù)V2′ | V2′-V1′ | |
1 | 0.10 | 25.00 | 0.00 | 24.80 | ||
2 | 0.00 | 24.80 | 0.10 | 22.32 | ||
3 | 0.00 | 24.80 | 0.00 | 24.70 |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1-2012學年湖北省黃岡市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理科綜合_化學部分(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15分)已知氯氣的漂白作用實際上是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為了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到底是二氧化硫本身還是二氧化硫與水作用的產(chǎn)物,某學習小組設(shè)計了如下裝置來進行實驗。請回答相關(guān)問題。
(1)為了探究干燥的SO2能不能使品紅褪色,某同學設(shè)
計了如右圖所示實驗裝置,請指出實驗裝置圖設(shè)計中的
不合理之處。
① ;
② 。
(2)按照修改后的裝置,實驗中控制二氧化硫以大約每秒3個氣泡的速度通過品紅的酒精溶液時,經(jīng)過一小時后,品紅仍不褪色。這說明品紅褪色的原因不是二氧化硫直接導致。為此,SO2能使品紅的水溶液褪色的可能微粒有 。
(3)甲同學實驗如下:取等量、相同濃度的品紅水溶液于兩支試管中,再分別加入少量亞硫酸鈉固體和亞硫酸氫鈉固體,兩支試管中的品紅都褪色,對此,他得出結(jié)論:使品紅褪色的微粒是HSO—3和SO32-,不是H2SO3。你認為他的結(jié)論是否正確____,其理由是 。
(4)為了進一步探究,乙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分別取相同濃度的品紅水溶液各20ml。于兩只小燒杯中,兩只燒杯中同時一次性各加入20mL 0.1mol/L的亞硫酸鈉,20mL 0.1mol/L的亞硫酸氫鈉溶液,發(fā)現(xiàn)加人亞硫酸鈉溶液的品紅褪色較快。
①微粒濃度與褪色快慢關(guān)系,請用“多”或“少”填寫“____”內(nèi)容。
②根據(jù)實驗和分析,該同學得出的結(jié)論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1)預測:根據(jù)已有知識和“氫銨”的名稱,該小組預測其中含有,并設(shè)計實驗進行驗證,同時設(shè)計實驗探究該化肥中的陰離子。
(2)①驗證和探究①的驗證:取少量固體藥品于試管中,然后__________________。
②陰離子的探究:取少量固體藥品于試管中,然后向試管中滴加稀鹽酸,固體全部溶解,將產(chǎn)生的氣體通入下列裝置。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溴水無明顯變化,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再向滴加稀鹽酸反應后的試管中,加Ba(OH)2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
結(jié)論:甲同學認為該化肥主要成分為(NH4)2CO3乙同學認為該化肥主要成分為NH4HCO3你認為該化肥主要成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你設(shè)計實驗驗證你的結(jié)論:
(3)該實驗小組設(shè)計了以下兩個實驗方案測定該化肥的含氮量,請你閱讀后進行評價:
方案(一):準確稱取一定質(zhì)量的樣品,放入上圖方案(一)的燒瓶中,滴加過量NaOH濃溶液,充分微熱,按如圖裝置,通過實驗測定燒杯增加的質(zhì)量(忽略漏斗中附著溶液的質(zhì)量)。然后進行計算,可得化肥的含氮量。
方案(二):準確稱量一定質(zhì)量(設(shè)Ag)的樣品,放入上圖方案(二)的燒瓶中,滴加過量NaOH濃溶液,充分微熱,按如圖裝置,測量生成的氨氣體積(設(shè)所測體積為標況下體積)VL。然后進行計算,可得化肥的含氮量。
請你評價上述兩套方案是否合理。若合理只需說明結(jié)論;若不合理,請簡要說明原因,并指出修改方案(若要添加儀器、藥品,請說明添加的位置、名稱)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