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工業(yè)上常以烴的含氧衍生物X為主要原料生產(chǎn)可降解塑料PCL{HO(CH2)5COOH}及阻燃劑四溴雙酚A。合成線路如下圖所示:
已知:①X的蒸氣密度是相同條件下H2的47倍,遇FeCl3溶液顯紫色;C為O。
②ROHRBrOHBr。
③RCOCH2R′RCOOCH2R′。
(1)X的分子式為____________;B的名稱是__________。
(2)B→C還需要的反應試劑及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D的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___。
(3)寫出X→Y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5 mol四溴雙酚A在常溫下與足量的Na2CO3溶液反應,最多消耗________mol Na2CO3。
(5)符合以下條件的C的同分異構(gòu)體有__________種(不考慮立體異構(gòu))。
①含有兩個甲基 ②含有一個碳碳雙鍵、勰馨l(fā)生銀鏡反應
(6)已知由烯烴直接制備不飽和酯的新方法為:2CH3CHCH2+2ROH+2CO+O22CH3CHCHCOOR+2H2O,利用乙烯為有機原料(無機物和反應條件自選)合成聚合物涂料CHCH2COOCH2CH3,寫出合成該涂料的反應流程圖。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6H6O 環(huán)己醇 O2、Cu/Ag、加熱 氧化反應 2OH+CH3CCH3OHOCCH3CH3OH+H2O 1 1 CH2===CH2CH3CH2OHCH2===CHCOOCH2CH3CH2CHCOOCH2CH3
【解析】X的蒸汽密度是相同條件下H2的47倍,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47×2=94,遇FeCl3溶液顯紫色,說明含有酚羥基,則X為,X和氫氣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B為,C為,則B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PCL為E發(fā)生縮聚反應產(chǎn)物,則E結(jié)構(gòu)簡式為HO(CH2)5COOH,D發(fā)生水解反應然后酸化得到E,結(jié)合信息可知D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根據(jù)題給信息②知,Y結(jié)構(gòu)簡式為,四溴雙酚A結(jié)構(gòu)簡式為。(1)X為苯酚,其分子數(shù)為C6H6O,B為環(huán)己醇;(2)B→C還需要的反應試劑及條件是O2、Cu、加熱,C生成D的反應是氧化反應;(3)X→Y的化學方程式:;(4)四溴雙酚A能和NaOH溶液發(fā)生取代反應后生成的酚羥基、HBr能和NaOH發(fā)生中和反應,0.5mol四溴雙酚A在一定條件下與足量的NaOH溶液反應,最多消耗5molNaOH;(5)D結(jié)構(gòu)簡式為,D的同分異構(gòu)體符合下列條件:①含有兩個甲基和兩種官能團,為醛基和羥基或碳碳雙鍵和羥基;②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說明含碳碳雙鍵; ③能發(fā)生銀鏡反應說明含有醛基,符合條件的同分異構(gòu)體有:HCOOCH2CH=C(CH3)2、HCOOC(CH3)CH=CH2、HCOOCH(CH3)CH=CHCH3、HCOOCH(CH3)C(CH3)=CH2、HCOOCH2C(CH3)=CH2CH3、HCOOC(CH2CH3)=CHCH3、HCOOC(CH3)=C(CH3)CH3、HCOOC(CH3)=CHCH2CH3、HCOOCH=C(CH3)CH3、HCOOCH=CHCH(CH3)2,共10種;(6)一定條件下乙烯和水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CH3CH2OH,CH3CH2OH和CH2=CH2、CO、O2反應生成CH2=CHCOOCH2CH3,CH2=CHCOOCH2CH3發(fā)生加聚反應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其流程圖為。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過程或現(xiàn)象與鹽類水解無關的是( )
A. 純堿溶液去油污 B. 加熱氯化鐵溶液顏色變深
C. 鐵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生銹 D. 濃硫化鈉溶液有臭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稀鹽酸,CO2的生成量與加入鹽酸的體積(V)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在0-a范圍內(nèi),只發(fā)生中和反應
B. ab段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O32-+2H+=H2O+CO2↑
C. a=0.3
D. 原混合溶液中NaOH與Na2CO3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過量的CO2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終不出現(xiàn)白色沉淀的是( )
A.CaCl2溶液 B.NaAlO2溶液
C.飽和Na2CO3溶液 D.水玻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草酸晶體的組成可表示為H2C2O4·xH2O,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用下圖裝置進行“草酸晶體受熱分解的部分產(chǎn)物的驗證”的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查閱】
①草酸晶體在101 ℃時開始熔化,150 ℃時開始升華,175 ℃時開始分解;
②草酸鈣和草酸氫鈣均為白色不溶物。
(1)按照如圖所示的裝置,通過實驗檢驗草酸晶體的部分分解產(chǎn)物,裝置B中可觀察到有氣泡冒出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甲同學判斷草酸晶體分解的產(chǎn)物中有CO2。但立即遭到乙同學反對,其反對的理由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同學認為草酸晶體分解的產(chǎn)物中含有CO,為進行驗證,X應選用________(填化學式)濃溶液,裝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過程中涉及如下操作:①點燃裝置A處的酒精燈;②熄滅裝置A處的酒精燈;③點燃裝置E處的酒精燈;④熄滅裝置E處的酒精燈。這4步操作由先到后的順序為____________(填序號)。點燃E處酒精燈前必須要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
(4)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裝置E中黑色粉末變紅色,裝置F中有黑色固體生成,經(jīng)檢測裝置F中的固體為金屬單質(zhì),則裝置F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同學用滴定法測定草酸晶體中結(jié)晶水的含量,進行了下列操作:
步驟一:用分析天平稱取3.15 g純凈的該草酸晶體,配制成250 mL溶液。
步驟二:用移液管移取25.00 mL待測草酸溶液于錐形瓶中,并加入適量硫酸酸化。
步驟三:取0.100 mol·L-1標準酸性KMnO4溶液,進行滴定,三次結(jié)果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
待測溶液體積(mL) | 25.00 | 25.00 | 25.00 |
標準溶液體積(mL) | 9.99 | 10.01 | 10.00 |
已知滴定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MnO+H2C2O4+H+―→Mn2++CO2↑+H2O(未配平)。
①配制草酸溶液的操作步驟依次是:將晶體置于燒杯中,加水溶解,將溶液轉(zhuǎn)移入________,洗滌,定容,搖勻。
②通過計算確定x=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四種元素A、B、C、D分別處于第1~4周期,其中A原子核是一個質(zhì)子;B原子核外電子有6種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B與C可形成正四面體形分子,D原子外圍電子排布為3d104s1。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這四種元素中電負性最大的是____(填元素符號,下同),第一電離能最小的是____;
(2)C所在的主族元素氣態(tài)氫化物中,沸點最低的是____(填化學式);
(3)B元素可形成多種單質(zhì),其中”只有一層原子厚”的物質(zhì),被公認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堅硬、傳導電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該材料晶體結(jié)構(gòu)如圖所示,其原子的雜化類型為______;
(4)D的醋酸鹽晶體局部結(jié)構(gòu)如圖,該晶體中含有的化學鍵是____(填選項序號);
①極性鍵 ②非極性鍵 ③配位鍵 ④金屬鍵
(5)某學生所做的有關D元素的實驗流程如下圖:
D單質(zhì)棕色的煙綠色溶液藍色沉淀藍色溶液黑色沉淀
請書寫第⑤步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X、Y、Z三種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圖所示。設X的原子序數(shù)為a,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Y的原子序數(shù)可能為a-17 B. Z的原子序數(shù)可能為a+31
C. X、Y、Z可能為短周期元素 D. Y與Z的原子序數(shù)之和可能為2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已知黑火藥爆炸方程式S+2KNO3+3C═K2S+N2↑+3CO2↑,請問該反應中被硫氧化的碳和被硝酸鉀氧化的碳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是( )
A. 1:3 B. 1:4 C. 1:5 D. 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