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為五個橢圓交叉構成的圖案,橢圓內(nèi)分別寫了C2H5OH、CO2、Fe2O3、FeCl3NaOH五種物質(zhì),圖中相連的兩種物質(zhì)均可歸為一類,相交的部分A、B、C、D為其相應的分類標準代號。請回答下列問題:

1)兩種物質(zhì)都是氧化物的是____(填分類標準代號),寫出酸性氧化物與少量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

2)分類標準代號A表示___(多項選擇)

a.兩物質(zhì)都是非電解質(zhì)

b.兩物質(zhì)都是有機物

c.兩物質(zhì)都是含碳化合物

d.兩物質(zhì)都是氧化物

3)上述五種物質(zhì)中的某一物質(zhì)能與某種強酸反應生成上述中的另一種物質(zhì),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4)用潔凈的燒杯取25 mL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向燒杯中逐滴加入上述五種物質(zhì)中的某一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加熱呈紅褐色,得到的分散系稱為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答案】B CO2+NaOH=NaHCO3 a、c Fe2O3+6HCl=2FeCl3+3H2O 膠體 FeCl3+3H2OFe(OH)3(膠體)+3HCl

【解析】

1)乙醇是有機物,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氧化鐵是堿性氧化物,氯化鐵是鹽,氫氧化鈉是堿。所以兩種物質(zhì)都是氧化物的是B。CO2NaOH溶液反應,當CO2少量時生成酸式鹽,化學方程式為:CO2+NaOH=NaHCO3。故答案為:BCO2+NaOH=NaHCO3。

2)二氧化碳是非電解質(zhì),不是有機物,含碳元素,是氧化物。乙醇也是非電解質(zhì),是有機物,含碳元素,不是有機物,所以選a、c。

3Fe2O3和鹽酸反應生成FeCl3,故答案為:Fe2O3+6HCl=2FeCl3+3H2O。

4)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是向25 mL蒸餾水中加入5~6FeCl3飽和溶液,加熱至紅褐色,就得到了氫氧化鐵膠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l3+3H2OFe(OH)3(膠體)+3HCl。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通常塑料容器的底部都有一個小小身份證 —— 一個三角形的符號,三角形里邊有1~7數(shù)字,每個編號各代表一種塑料材質(zhì)(如下所示)

(1) 26號塑料屬于聚烯烴材質(zhì)。聚烯烴的生成過程中,形成了新的___(填寫 “CC“CH”),發(fā)生了_____反應(填反應類型)。

(2) 1號塑料的材質(zhì)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簡稱PET。結構簡式如圖所示:

比較16號塑料的結構,推測哪種材質(zhì)更易開發(fā)成可降解塑料,請解釋原因_______

PET的合成路線如下所示:

(3) 有機物B中除了苯基,還含有的官能團是___________

(4) 工業(yè)生產(chǎn)中,乙烯制備乙二醇采用乙烯氧化法(如上圖表示)。設計另一條由乙烯為原料制得乙二醇的合成方案,寫出這種方法所涉及的化學方程式(無機試劑任選)。_____

(5) 通過兩種途徑的比較,解釋工業(yè)生產(chǎn)選用乙烯氧化法的原因(從原料成本、環(huán)境污染和原子利用率3個角度評價)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汽車尾氣處理裝置中加入適當?shù)拇呋瘎,能發(fā)生如下反應:4CO2NO24CO2N2。下列對該反應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 該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B. 該反應中氧化劑是CO、還原劑是NO2

C. 該反應生成28 g N2時,轉(zhuǎn)移8 mol e

D. 該反應將能減少汽車尾氣對環(huán)境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金屬錸熔點高、耐磨、耐腐蝕,廣泛用于航天航空等領域。工業(yè)上用富錸渣(ReS2)制得錸粉,其工藝流程如下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下圖是礦樣粒度與浸出率關系圖,浸出時應將富錸渣粉碎至___________目;請給出提高錸浸出率的另外兩種方法:___________。浸出反應中ReS2轉(zhuǎn)化為兩種強酸,請寫出錸浸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圖表示萃取液流速與錸吸附率關系。結合實際工業(yè)生產(chǎn)效益,萃取劑流速宜選用的范圍是___________BV/h。

(3)已知高錸酸銨不溶于冷水,易溶于熱水。提純粗高錸酸銨固體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高錸酸銨熱分解得到Re2O7,寫出氫氣在800℃時還原Re2O7制得錸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整個工藝流程中可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zhì)有: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某可逆反應m A(g)+n B(g) p C(g) △H,在密閉容器中進行,下圖表示在不同反應時間t 時溫度T和壓強P與反應物B在混合氣體中的百分含量B%的關系曲線。由曲線分析,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T1<T2,P1>P2,m+n>p,△H<0

B. T1>T2,P1<P2,m+n>p,△H>0

C. T1<T2,P1>P2,m+n<p,△H<0

D. T1>T2,P1<P2,m+n<p,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0.2L 3mol·L1NH4Cl溶液與0.3L2mol·L1NH4Cl溶液中NH4+的數(shù)目均為0.6NA

B. 標準狀況下,11.2L乙烯和環(huán)丙烷的混合氣體中,共用電子對的數(shù)目為3NA

C. 常溫下,1LpH=13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數(shù)目為0.1NA

D. ag某氣體所含分子數(shù)為b個,則cg該氣體的體積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上制硝酸的主要反應是4NH3(g)+5O2(g)4NO(g)+6H2O(g) ΔH=-1025 kJ·mol1

(1)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K________;升高溫度,K______(增大減小不變”);升高溫度,化學反應速率將______(增大減小不變”)。

(2)若反應物起始的物質(zhì)的量相同,下列關系圖正確的是______(填序號)。

(3)若達到平衡狀態(tài)后升高溫度則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 。(填“同時增大”或“逆反應速率增大,正反應速率不變”)

(4)工業(yè)上合成氨氣的反應N2(g)+3H2(g) 2NH3(g)ΔH<0 ,在密閉容器中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是_______

壓強不再改變
生成氨氣的速率等于生成氮氣的速率

③正反應速率等于零

④容器內(nèi)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量不再改變

⑤單位時間內(nèi)有3amolH-H的斷裂的同時有6amolN-H斷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電解質(zhì)溶液的正確判斷是( 。

A. pH=12的溶液中,K+、Cl、HCO3、Na+可以大量共存

B. pH=0的溶液中,Na+、NO3、SO32、K+可以大量共存

C. 0.1molL1一元堿BOH溶液的pH=10,可推知BOH溶液存在BOH=B++OH

D. 0.1molL1一元酸HA溶液的pH=3,可推知NaA溶液存在A+H2OH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實驗測得,5 g甲醇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和液態(tài)水時釋放出113.5 kJ的熱量,試寫出甲醇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圖為N2(g)O2(g)生成NO (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

N≡N鍵的鍵能為________kJ·mol1。根據(jù)上圖寫出N2(g)O2(g)生成NO(g)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據(jù)蓋斯定律可以對某些難以通過實驗直接測定的化學反應的焓變進行推算。

已知: C(石墨,s)+O2(g)===CO2(g) ΔH1=-393.5 kJ·mol1

2H2(g)+O2(g)===2H2O(l) ΔH2=-571.6 kJ·mol1

2C2H2(g)+5O2(g)===4CO2(g)+2H2O(l) ΔH3=-2599 kJ·mol1

根據(jù)蓋斯定律,計算298 K時由C(石墨,s)H2(g)生成1 mol C2H2(g)反應的焓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觸法制硫酸工藝中,其主反應在450 ℃并有催化劑存在下進行:2SO2(g)+O2(g) 2SO3(g) ΔH=-190 kJ·mol1。

①該熱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單質(zhì)硫16 g燃燒放熱為149 kJ,寫出硫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