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1×1023個CO2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11.2L,質量是22g.

分析 根據(jù)n=$\frac{N}{{N}_{A}}$計算3.01×1023個CO2的物質的量,根據(jù)V=nVm計算CO2的體積,根據(jù)m=nM計算CO2的質量.

解答 解:3.01×1023個CO2的物質的量為:$\frac{3.01×1{0}^{23}}{6.02×1{0}^{23}mo{l}^{-1}}$=0.5mol,
0.5molCO2的體積為:0.5mol×22.4L/mol=11.2L,
0.5molCO2的質量為:0.5mol×44g/mol=22g,
故答案為:11.2L; 22g.

點評 本題考查常用化學計量的有關計算,比較基礎,注意公式的理解與靈活運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工、農(nóng)業(yè)廢水及生活污水中濃度較高的NO${\;}_{3}^{-}$會造成氮污染,工業(yè)上處理水體中NO${\;}_{3}^{-}$的一種方法是單質鐵化學還原法.某化學小組用廢鐵屑和硝酸鹽溶液模擬此過程,實驗如下.
(1)先用稀硫酸洗去廢鐵屑表面的鐵銹,然后用蒸餾水將鐵屑洗凈.
判斷鐵屑洗凈的方法是測最后一次洗滌液的pH,若為7則說明鐵屑已洗凈.
(2)將KNO3溶液的pH調至2.5.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調低溶液pH的原因是NO3-在酸性條件下的氧化性強,易被鐵屑還原.
(3)將上述處理過的足量鐵屑投入(2)的溶液中.如圖表示該反應過程中,體系內相關離子濃度、pH隨時間變化的關系.請根據(jù)圖中信息回答:
①t1時刻前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4Fe+NO3-+10H+=4Fe2++NH4++3H2O.
②t1時刻后,該反應仍在進行,溶液中NH${\;}_{4}^{+}$的濃度在增大,F(xiàn)e2+的濃度卻沒有增大,可能的原因是生成的Fe2+水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某溶液經(jīng)分析,其中只含Na+、K+、Mg2+、Cl-、SO42-,已知其中Na+、K+、Mg2+、Cl-的濃度均為0.1mol•L-1,則SO42- 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A.0.1 mol•L-1B.0.15 mol•L-1C.0.2 mol•L-1D.0.3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各組性質的比較中,不正確的是( 。
A.堿性:NaOH>Mg(OH)2B.熱穩(wěn)定性:HCl>HBr
C.失電子能力:K>NaD.原子半徑:CI>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非金屬單質A經(jīng)如圖所示的過程轉化為含氧酸D,已知D為強酸,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A在常溫下為固體,B是能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
①D的化學式是H2SO4;
②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B轉化成C的化學方程式為2SO2+O2$\frac{\underline{催化劑}}{△}$2SO3
(2)若A在常溫下為氣體,C是紅棕色的氣體.
①A、C的化學式分別是:AN2;CNO2
②D的濃溶液在常溫下可與銅反應并生成C氣體,請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Cu+4H++2NO3-=Cu2++2NO2↑+2H2O.該反應是(填“是”或“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以NA表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58.5 g氯化鈉固體中含有NA個氯化鈉分子
B.1mol Fe參與反應失去電子數(shù)目一定為2NA
C.金屬鈉和氧氣反應制取過氧化鈉,每生成1mol過氧化鈉,轉移電子數(shù)為4NA
D.常溫下,46 g NO2和N2O4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氮原子數(shù)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質量比為16:7:6的三種氣體 SO2、CO、NO,氧原子個數(shù)之比為10:5:4;相同條件下體積比為5:5: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相同物質的量的O2和CO分子個數(shù)比為1:1,所含氧原子的個數(shù)比為2:1,常溫常壓下下體積比: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關于實驗事故或藥品的處理方法中,正確的是( 。
A.少量濃硫酸沾在皮膚上,立即用大量氫氧化鈉溶液沖洗
B.大量氯氣(溶于水顯酸性)泄漏時,用肥皂水浸濕毛巾捂住嘴和鼻,并迅速離開現(xiàn)場
C.不慎灑出的酒精在桌上著火時,應立即用大量水撲滅
D.實驗室發(fā)生火災時,應立即打開門窗呼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