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以下關于生物科學史的敘述中,描述正確的是(  )
A.1970年的人細胞與鼠細胞融合試驗表明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B.歐文頓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
C.桑格和尼克森指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
D.德國的施萊登、施旺提出的細胞學說,認為新細胞是由老細胞產(chǎn)生的

分析 1、19世紀末,歐文頓發(fā)現(xiàn)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2、20世紀初,科學家第一次將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化學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
3、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在空氣一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由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排列為連續(xù)的兩層.
4、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層結構,并大膽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電鏡下看到的中間的亮層是脂質分子,兩邊的暗層是蛋白質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為靜態(tài)的統(tǒng)一結構.
5、1970年,科學家用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的實驗,以及相關的其他實驗證據(jù)表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為流動鑲嵌模型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

解答 解:A、1970年的人細胞與鼠細胞融合試驗表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A錯誤;
B、19世紀末,歐文頓發(fā)現(xiàn)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B錯誤;
C、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C錯誤;
D、施萊登、施旺提出的細胞學說,認為新細胞是由老細胞產(chǎn)生的,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細胞學說及生物膜的發(fā)現(xiàn)歷程,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青海西寧五中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生物的基因型為AaBb,一卵原細胞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后產(chǎn)生了一個基因型為Ab的卵細胞,同時產(chǎn)生了3個極體。這3個極體的基因組成是 ( )

A.AB、aB、ab B.AB、aB、Ab C.a(chǎn)B、aB、aB D.Ab、aB、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科學家用小鼠骨髓瘤細胞與某種細胞融合,得到雜交細胞,經(jīng)培養(yǎng)可產(chǎn)生大量的單克隆抗體.下列相關敘述中,符合實際的是(  )
①常從小鼠的肝臟中獲取相應的漿細胞
②需經(jīng)過細胞融合和細胞培養(yǎng)過程,且可從體外培養(yǎng)液和小鼠腹腔中提取單克隆抗體
③單克隆抗體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既可單獨作藥物,也可作診斷試劑和藥物載體
④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運用了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的原理或方法.
A.正確的有二項,分別是①④B.正確的有二項,分別是②③
C.錯誤的有二項,分別是①③D.錯誤的有二項,分別是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多數(shù)魚類的體色會隨著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魚類的眼和松果體能感知光照變化而產(chǎn)生興奮,當興奮到達腎上腺時,其分泌的腎上腺素能使體表黑色素細胞的色素顆粒聚集,使體色變淺;而當興奮到達副交感神經(jīng)時,其神經(jīng)末梢分泌的乙酰膽堿能使體表黑色素細胞的色素顆粒擴散,使體表顏色加深.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反射弧角度分析,眼和松果體為感受器:腎上腺素能被體表黑色素細胞感知,原因是體表黑色素細胞膜上有受體.
(2)乙酰膽堿是一種神經(jīng)遞質,由此推測,副交感神經(jīng)末梢與體表黑色素細胞接觸部位類似于突觸(結構),此處信息傳遞的方向是單向(填“雙向”或“單向”)的.
(3)魚體色的調節(jié)方式是神經(jīng)和體液調節(jié).
(4)為驗證腎上腺素和乙酰膽堿對魚體色的影響,科研人員進行了相關實驗,請完善下列實驗內(nèi)容.
實驗對象:體長約10cm左右且體色相近的同種鯽魚若干條.
藥品及用具:魚用生理鹽水、適宜濃度的腎上腺素、乙酰膽堿、注射器等.
實驗步驟:
第一步:將鯽魚平均分成三組,編號為甲、乙、丙,分別放入三個玻璃缸中置于無光處飼養(yǎng)一段時間.
第二步:給甲組鯽魚腹腔中注入2mL乙酰膽堿,乙組鯽魚腹腔中注入等量的(2mL)腎上腺素,而丙組鯽魚腹腔中注入等量的(2mL)魚用生理鹽水作為對照.
第三步:將裝有上述處理后鯽魚的玻璃缸置于無光(無光/有光)處,約2h后,觀察比較三組鯽魚體表顏色的變化.
預期實驗結果:甲、乙、丙三組魚的體色由淺到深依次是乙、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mRNA的過程稱為( 。
A.轉錄B.翻譯C.復制D.脫水縮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青海西寧四中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DNA的粗提取過程中,初步析出DNA和提取較純凈的DNA所用的藥品的濃度及其名稱分別是

①0.1g/ml檸檬酸鈉溶液 ②2mol/L氯化鈉溶液 ③0.14mol/L氯化鈉溶 ④體積分數(shù)為95%的酒精溶液 ⑤0.015mol/L氯化鈉溶液 ⑥0.04mol/L氯化鈉溶液

A.①③⑤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如圖是[H]隨化合物在真核生物體內(nèi)的轉移過程,下列對其分析正確的是(  )
A.[H]經(jīng)②→①轉移到水,此過程中[H]由細胞質基質轉移至線粒體基質
B.[H]經(jīng)②→④過程一般在缺氧條件下才能進行,此過程發(fā)生于細胞質基質
C.[H]經(jīng)②→①轉移到水,此過程中需要氧氣參與,發(fā)生于線粒體
D.②→①產(chǎn)生的[H]和②→④產(chǎn)生的[H]均只來自于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回答下列以下有關酶的問題:

(1)由圖1曲線可知,當pH從5上升到7,酶活性的變化過程是先上升后下降.
(2)圖2中A點后酶促反應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酶的濃度(或數(shù)量).
(3)以下是一個有關酶的實驗,根據(jù)表格內(nèi)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操作步驟操作方法試管A試管B試管C
1加淀粉溶液2ml2ml2ml
2加淀粉酶溶液1ml1ml1ml
3溫度處理60℃100℃0℃
4加碘液二逼,2滴2滴
①表中為探究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的實驗
②請指出試驗操作步驟存在的問題?B(單選)
A.酶的量過少;      B.溫度控制不嚴謹;   C.溫度梯度設置過大
③該試驗能不能用斐林試劑檢測實驗結果的顏色?不能,說明理由斐林試劑使用時需要水浴加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 。
A.物種的形成一定不經(jīng)過隔離
B.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C.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有利變異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的基因型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