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關于真核細胞結構或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葉綠體外膜上有光合色素分布B. 葉肉細胞的細胞壁含有纖維素

C. 內(nèi)質(zhì)網(wǎng)膜為酶提供了附著位點D. 核膜主要由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組成

【答案】A

【解析】

據(jù)題文和選項的描述可知,該題考查學生對細胞器、細胞壁、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的相關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

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上有光合色素分布,A錯誤;植物細胞壁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B正確;內(nèi)質(zhì)網(wǎng)是由單層膜連接而成的網(wǎng)狀結構,其膜為酶提供了附著位點,C正確;核膜屬于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組成,D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細胞中無機物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細胞中絕大部分的水與細胞內(nèi)的其他物質(zhì)相結合,叫做結合水

B. 細胞中大多數(shù)無機鹽以離子的形式存在,是細胞中含量極少的無機物

C. 哺乳動物血液中Ca2+濃度太低,會出現(xiàn)抽搐癥狀

D. 當生物體新陳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時,生物體內(nèi)自由水與結合水的比值通常較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大豆葉片光合作用暗反應階段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光照強度由強變?nèi)鯐r,短時間內(nèi)C5含量會升高

B. 被還原的C3在相關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C5

C. CO2的固定實質(zhì)上是將ATP中的化學能轉(zhuǎn)變?yōu)镃3中的化學能

D. CO2可直接被[H]還原,再經(jīng)過一系列的變化形成糖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生物體內(nèi)元素和化合物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 C、H、O、N、P是核酸、磷脂、脂肪共有的化學元素

B. 脫氧核糖核酸是構成DNA的基本單位

C. RNA和蛋白質(zhì)是病毒的遺傳物質(zhì)

D. 淀粉、肝糖原、纖維素和麥芽糖徹底水解后得到的產(chǎn)物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家利用番茄(2N)和馬鈴薯(4N)利用如圖技術得到“番茄﹣馬鈴薯”植株.請回答下列問題:

(1)獲得a、b所選用的酶為_____,c和d的名稱依次是_____、_____

(2)圖示技術名稱是_____;由d培育成植株的過程運用的技術手段是_____,其依據(jù)的原理是_____

(3)過程②稱為_____,所用的化學誘導劑一般是_____,③過程成功的標志是_____

(4)過程④是_____,⑤過程增殖的方式為_____,誘導f中植株生根過程中培養(yǎng)基中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的比值較④過程_____(高/低);最終獲得的“番茄﹣馬鈴薯”屬于_____倍體植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人體細胞(含有23對染色體)的生命歷程,圖中①~⑤為細胞,a~d表示生理過程。據(jù)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b和c過程都會使細胞數(shù)量增多

B. ④⑤的核遺傳信息相同,細胞內(nèi)蛋白質(zhì)的種類也相同

C. d過程總是與機體的衰老同步進行

D. b過程中一個細胞內(nèi)染色體數(shù)目最多時是92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3H標記的谷氨酸注入唾液腺的腺泡細胞后,合成物質(zhì)X并分泌到細胞外,合成的物質(zhì)X及運輸途徑如圖所示,其中的①②及物質(zhì)X分別表示

核糖體→①→②細胞膜細胞外.

A. 內(nèi)質(zhì)網(wǎng)、高爾基體、性激素 B. 高爾基體、內(nèi)質(zhì)網(wǎng)、性激素

C. 內(nèi)質(zhì)網(wǎng)、高爾基體、唾液淀粉酶 D. 高爾基體、線粒體、唾液淀粉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將家兔紅細胞置于不同濃度的溶液中,水分子的跨膜運輸示意圖如下(箭頭方向表示水分子的進出,箭頭粗細表示水分子出入的多少)。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一段時間后,甲細胞會發(fā)生質(zhì)壁分離

B. 能發(fā)生滲透作用的是甲細胞和丙細胞

C. 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乙細胞有水分子的進出

D. 若將甲、乙和丙細胞同時分別置于蒸餾水中,甲細胞先破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一片森林中的桉樹苗、小桉樹、大桉樹組成一個 (  。

A個體 B種群 C群落 D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