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回答下列幾個實驗問題。
(1)在“用高倍鏡觀察線粒體”的實驗中,____________染液是將活細胞中的線粒體染色的專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xiàn)藍綠色。
(2)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將剪取的洋蔥根尖放入盛有鹽酸和酒精混合液的玻璃皿中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中,用___________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fā)生化學反應呈現(xiàn)灰綠色,來證明酒精的存在。
(4)在“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通過紙層析法,最后在濾紙條上出現(xiàn)的四條色素帶中,最寬的色素帶的顏色是___________。
(5)用于鑒定還原糖存在的斐林試劑是用等體積的0.1g/ml的NaOH和0.05g/ml的____________配置而成的。
(6)在“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中,自變量是____________。
(7)1864年薩克斯做了一個實驗,把綠色植物放置在____________環(huán)境中幾個小時后,再曝光處理,并用碘蒸氣處理葉片,從而證明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有淀粉。
【答案】健那綠 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 重鉻酸鉀溶液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壞 藍綠色 CuSO4 溫度 黑暗
【解析】
1.提取的原理:色素可以溶解在有機溶劑中,
提取色素:用天平稱取5 g綠色葉片,剪碎,放入研缽中。向研缽中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鈣,加入10 mL無水乙醇(也可用丙酮),迅速、充分地研磨。在玻璃漏斗基部放一塊單層尼龍布,將漏斗插入試管。將研磨液倒入漏斗,及時用棉塞塞嚴盛有濾液的試管。
①剪碎和加二氧化硅的作用:利于研磨充分
②加入碳酸鈣的原因:防止色素破壞。研磨時會破壞溶酶體,溶酶體里面的有機酸會流出來而色素中有Mg,碳酸鈣能和酸反應,防止酸和鎂反應,破壞了色素。
③加入無水乙醇(丙酮)的原因:光合色素易溶于無水乙醇等有機溶劑中,可以用無水乙醇提取綠葉中的光合色素。
④迅速研磨:防止乙醇揮發(fā)和色素的破壞。
2.分離的原理:不同色素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 ,而且在層析液中溶解度大的,隨層析液上升快,所以四種色素會分開。
(1)健那綠染液是將活細胞中的線粒體染色的專一性染料,故在“用高倍鏡觀察線粒體”的實驗中,為了便于觀察利用該染液可使活細胞中的線粒體呈現(xiàn)藍綠色。
(2)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解離操作是將剪取的洋蔥根尖放入盛有鹽酸和酒精混合液的玻璃皿中,持續(xù)時間3-5min,在室溫下完成,其主要目的是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
(3)在“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中,可用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fā)生化學反應呈現(xiàn)灰綠色,來證明酒精的存在。
(4)在“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壞,通過紙層析法,最后在濾紙條上出現(xiàn)的四條色素帶中,色素帶的寬窄表示色素含量的多少,綠葉中含量最多的色素為葉綠素a,呈藍綠色,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5)斐林試劑是用等體積的0.1g/ml的NaOH和0.05g/ml的CuSO4配置而成的,與可溶性還原糖水浴加熱產(chǎn)生磚紅色沉淀,故此可用于鑒定還原糖存在,
(6)在“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中,根據(jù)題目分析,可知自變量是為溫度的不同,因變量為酶活性的變化。
(7)1864年薩克斯做了一個實驗,把綠色植物進行饑餓處理,即放置在黑暗環(huán)境中幾個小時后,以便消耗綠葉中原有的有機物,再曝光處理,并用碘蒸氣處理葉片,此時葉片顯示藍色,根據(jù)淀粉與碘變藍,從而證明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有淀粉。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遺傳病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先天性疾病是遺傳病 ②后天性疾病都不是遺傳病
③多基因遺傳病在群體中的發(fā)病率一般比單基因遺傳病高
④不攜帶致病基因的個體不會患遺傳病 ⑤先天愚型屬于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⑥青少年糖尿病屬于多基因遺傳病 ⑦基因突變是單基因遺傳病的根本原因
⑧調(diào)查某種遺傳病的發(fā)病率時,最好調(diào)查發(fā)病率較高的多基因遺傳病或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A.兩項B.三項C.四項D.五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1)根據(jù)信息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傳遞過程的差異,一般將信息分為3大類: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通過光、聲、溫度、濕度等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叫________。
(2)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具有重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離不開信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離不開信息的傳遞;除此之外,信息還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3)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有大有小。一般來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復雜,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________。
(4)抵抗力穩(wěn)定性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________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________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生物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
①探究“酶的專一性”實驗及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實驗,都可選擇淀粉酶來完成
②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將酶與底物溶液混合后置于不同溫度下保溫
③在洋蔥外表皮細胞的質(zhì)壁分離與復原實驗中,線粒體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④脂肪鑒定與噬菌體浸染細菌實驗均使用了光學顯微鏡
⑤調(diào)查動物種群密度只能用標志重捕法
⑥卡爾文運用同位素標記法探明了CO2中的碳轉(zhuǎn)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
A.①⑥B.②⑥C.③④⑤D.①②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蝎毒“染色劑”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種蛋白質(zhì)制成的,它可以選擇性地綁定在癌細胞上,使癌癥手術更加容易和有效。下列關于這種“染色劑”說法錯誤的是( )
A.患者不能用口服的方法攝入這種“染色劑”
B.蝎毒“染色劑”在儲存時要特別留意溫度等環(huán)境條件
C.蝎毒“染色劑”的化學成分中一定含有C、H、O、N、P、S等大量元素
D.氯代毒素能選擇性地綁定在癌細胞上可能與癌細胞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鼠的毛色有灰色和黑色兩種類型,受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尾有短尾和長尾的區(qū)別,受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現(xiàn)有灰色短尾雌鼠與黑色長尾雄鼠雜交,F1均為灰色短尾F1與黑色長尾鼠雜交,F2中灰色短尾:灰色長尾:黑色短尾:黑色長尾=1:1:1:1,請回答相關問題。
(1)控制這兩對性狀的基因位于______對同源染色體上,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上述實驗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說明控制短尾和長尾的這對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現(xiàn)已知控制毛色灰色和黑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控制短尾和長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為了進行驗證,研究人員讓F2中灰色短尾的雌、雄鼠雜交,在所得實驗結(jié)果中,能驗證控制毛色灰色與黑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的子代表現(xiàn)型及分離比是____________:能驗證控制短尾與長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的子代表現(xiàn)型及分離比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體內(nèi)的DNA常與蛋白質(zhì)結(jié)合,以DNA-蛋白質(zhì)復合的形式存在。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若DNA-蛋白質(zhì)復合物是DNA的載體,則只能存在于真核生物細胞中
B.翻譯時會形成DNA-蛋白質(zhì)復合物,其中蛋白質(zhì)復合物,其中蛋白質(zhì)參與構(gòu)成核糖體
C.轉(zhuǎn)錄時會形成DNA-蛋白質(zhì)復合物,其中蛋白質(zhì)含有RNA聚合酶
D.DNA復制會形成DNA-蛋白質(zhì)復合物,其中蛋白質(zhì)可能是解旋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科學實驗或研究中采用的方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通過構(gòu)建物理模型的方法來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jié)構(gòu)模型
B.證明細胞膜的流動性時,1970年科學家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
C.細胞膜的制備常利用蒸餾水使蛙的紅細胞吸水漲破
D.觀察線粒體時用甲基綠染液將線粒體染成藍綠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細胞細胞壁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植物和藻類的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組成的
B.參天大樹之所以能挺立,主要是靠死細胞組成的細胞壁支撐
C.棉、麻的主要成分是細胞壁中的纖維素
D.細胞壁與細胞的透性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