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已知正常的β珠蛋白基因(以βA表示)經MstⅡ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切割后可得到長度為1.15kb和0.2kb的兩個片段(其中0.2kb的片段通常無法檢測到),異常的β珠蛋白基因(以βS表示)由于突變恰好在MstⅡ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切割點上,因而失去了該酶切位點,經MstⅡ限制性核酸內切酶處理后只能形成一個1.35kb的DNA片段,如圖1;現(xiàn)用MstⅡ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對編號為1、2、3的三份樣品進行處理,并進行DNA電泳(電泳時分子量越小擴散越快),結果如圖2,則1、2、3號樣品所對應個體的基因型分別是(以βA、βS表示相關的基因)(  )
A.βSβS、βAβS、βAβAB.βAβA、βAβS、βSβSC.βAβS、βSβS、βAβAD.βAβS、βAβA、βSβS

分析 電泳是指帶粒子在電場中向與自身帶相反電荷的電極移動的現(xiàn)象.不同的帶電顆粒在同一電場中泳動的速度不同,從而可將不同的DNA片段分開.由于0.2 kb的DNA片段通常無法檢測到,而電泳結果顯示經過MstⅡ限制酶處理的樣品2中有兩個不同大小的DNA片段,應該一個是1.35 kb的DNA片段,另外一個是1.15 kb的DNA片段;DNA的片段越小,那么其在電泳場中的移動速度越快,這樣樣品1的是1.35 kb的DNA片段,樣品3的是1.15 kb的DNA片段.

解答 解:根據(jù)電泳法的原理,DNA分子的片段越小,其在電泳場中的移動速度越快.由圖2電泳結果可知,1號樣品只有1.35kbDNA片段,即由兩段1.35 kb的DNA片段組成,其基因型為βSβS,2號樣品既有1.35kbDNA片段也有1.15kb片段,所以基因型為βAβS,3號樣品只有1.15 kb的DNA片段組成,其基因型為βAβA
本題選:A.

點評 本題通過電泳分離DNA片段來分析基因型,解題的關鍵是讀懂圖2中電泳結果表示的意思.解題關鍵:①理解DNA電泳法的原理,DNA的片段越小,其在電泳場中的移動速度越快;②正確識圖,通過分析圖1、圖2,推斷相關結論.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圖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碳循環(huán)過程,其中甲、乙、丙、丁構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群落,箭頭表示物質循環(huán)方向.請回答以下問題: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主要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進行的;能量在流經生態(tài)系統(tǒng)各營養(yǎng)級時,是單向流動,而不是循環(huán)流動.能量在相鄰營養(yǎng)級之間傳遞效率為10%-20%,原因是①②④⑤(填標號).
①每一營養(yǎng)級細胞呼吸消耗大量能量、谝徊糠帜芰苛飨蚍纸庹 ③食物鏈是不可逆轉的、懿妒痴卟荒馨焉弦粻I養(yǎng)級全部吃掉、輨游锊妒车将C物剩下皮毛、骨頭等丟棄
(2)如果把生物群落作為生物庫,其中(填圖中標號)的作用,對于碳的循環(huán)起重要作用,由于植被破壞、耕地退化,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和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破壞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并引起溫室效應.
(3)碳從無機環(huán)境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①是光合作用;碳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由丙進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從豬唾液、胰液和新鮮肝臟細胞中分別提取酶E1、E2、E3,它們與三種物質(S1、S2、S3)混合后情況如表一,且S3與E3混合后產生較多氣泡,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衛(wèi)生香復燃.表二為有關顏色反應實驗.據(jù)表(表中+為有反應,-為反應),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表一 
試管物質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
1S1+--
2S2--+
3S3---
4S1+E1-++
5S2+E2--+
6S3+E3--+
表二

物質
E1E2E3
S1+--
S2-+-
S3--+
A.能用于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是E3
B.據(jù)表中信息可說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C.S2的水解產物是多肽
D.三種酶的成分均為蛋白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將某稻田等分為互不干擾的若干小區(qū),均種上水稻苗(28株/m2)和3種雜草(均為1株/m2),隨機向不同小區(qū)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壽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時間后,測得各物種日均密度增長率如圖所示.

(1)本實驗的自變量是福壽螺的密度,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福壽螺屬于消費者,它和鴨舌草之間構成捕食關系.
(2)實驗期間,中密度處理小區(qū)福壽螺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處理小區(qū)的水花生種群數(shù)量呈S型增長.
(3)若實驗結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處理小區(qū)將經歷次生演替,時間足夠長,最可能演替為以狐尾草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物質循環(huán)、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等基本功能.請回答:
(1)生命系統(tǒng)中信息傳遞普遍存在.在神經細胞間傳遞的信息分子是神經遞質.在群落水平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水平上信息傳遞的作用依次為調節(jié)種間關系和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2)下表為某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生存受到威脅的各種原因及比例調查結果.
原因哺乳動物鳥類
偷獵31% 20%
喪失棲息地 32%60% 
生物入侵 17% 12%
其他原因 20% 8%
在該系統(tǒng)中存在如圖1所示的食物網(wǎng),如將C的食物比例由A:B=1:1調整為1:2,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該生態(tài)系統(tǒng)能承載C的數(shù)量約是原來的0.79倍(精確到百分位).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哺乳動物受到威脅的主要原因是偷獵和喪失棲息地.
(3)圖2是某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關系圖.

①圖l的種間關系有競爭與捕食.
②由于食性不同,魚塘中魚類、貝類等生物具有分層現(xiàn)象,群落的這種空間結構稱為垂直結構,其意義是提高群落利用空間和食物資源的能力.
③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流向貝類后,將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如圖2所示:能量由貝類流向水禽的傳遞效率可表示為$\frac{G}{B}$ (用字母表示).圖3中C表示貝類用于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能量,水禽、魚類的糞便量等于F-G(用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為;~塘生態(tài)系統(tǒng),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該體系中人的作用非常關鍵
B.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光合產物的分層多級利用
C.桑樹的凋落物、蠶沙撒入魚塘中,經池塘內食物鏈的作用實現(xiàn)了能量的重復利用
D.該系統(tǒng)具有結構協(xié)調,資源高效利用,內部良性循環(huán),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的特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1952年“噬菌體小組”的赫爾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在侵染過程中的功能,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實驗材料對實驗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選擇T2噬菌體作為理想的實驗材料,是因為它的結構簡單,只含有蛋白質和DNA,且侵染細菌過程中蛋白質與DNA(核酸)會自然分離.
(2)獲得被32P標記、被35S標記的噬菌體的具體方法是用含32P和35S的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噬菌體分別侵染被32P和35S標記的大腸桿菌.
(3)侵染一段時間后,用攪拌器攪拌,然后離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檢測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圖所示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表明當攪拌時間在2~5min時,上清液中的35S、32P分別占初始標記噬菌體放射性的90%和20%,由此可以推斷出DNA進入細菌,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圖中“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曲線基本保持在100%,本組數(shù)據(jù)的意義是作為對照組,以證明細菌沒有裂解,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
(4)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發(fā)現(xiàn),細菌裂解后釋放出來的噬菌體在大小、形狀等都與原來噬菌體一致,實驗證明DNA是噬菌體的遺傳物質(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或噬菌體的各種中性狀是通過DNA傳遞給后代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以一個具有正常葉舌的水稻純系的種子為材料,進行輻射誘變試驗.將輻射后的種子單獨隔離種植,發(fā)現(xiàn)甲、乙兩株的后代均出現(xiàn)無葉舌突變株,且正常株與無葉舌突變株的分離比例均為3:l.經觀察,這些葉舌突變都能遺傳.請回答:
(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現(xiàn)3:1的分離比,表明輻射誘變處理均導致甲、乙中各有一個基因發(fā)生隱性突變.甲株后代中,無葉舌突變基因的頻率為50%.
(2)現(xiàn)要研究甲、乙兩株葉舌突變是發(fā)生在同一對基因上,還是發(fā)生在兩對基因上,請以上述實驗中的甲、乙后代分離出的正常株和無葉舌突變株為實驗材料,設計雜交實驗予以判斷.
①實驗設計思路:分別選取l株甲、乙后代的個體進行雜交,統(tǒng)計Fl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
②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
若F1全為無葉舌突變株,則甲乙兩株葉舌突變是發(fā)生在同一對基因上;
若F1全為正常植株,則甲乙兩株葉舌突變是發(fā)生在兩對基因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當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受體相結合時,改變了后膜對離子的通透性,使突觸后膜發(fā)生一個短暫的電位變化,稱為突觸后電位.如圖A、B所示為兩種突觸后電位產生的機制,回答下列問題:
(1)神經遞質在突觸前神經細胞內合成后,儲存在突觸小泡內,以防止被胞漿內其他酶系所破壞.由上圖可知,圖A中由前膜釋放的神經遞質為興奮(興奮/抑制)性;圖B中當后膜上的受體與神經遞質結合后,后膜膜內為負電位.
(2)氨基丁酸(GABA)作為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tǒng)廣泛分布的神經遞質,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其作用機理與上圖B相同,釋放的GABA可被體內氨基丁酸轉氨酶降解而失活.
①研究發(fā)現(xiàn)癲癇病人體內GABA的量不正常,若將氨基丁酸轉氨酶的抑制劑作為藥物施用于病人,可緩解病情.這是由于該藥物可以抑制氨基丁酸轉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從而可抑制癲癇病人異常興奮的形成.
②某種麻醉劑可以與GABA受體結合,起到與GABA一樣的功能,從而可延長(填“縮短”或“延長”)Cl-通道打開的時間,產生麻醉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