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胰島素可以用于治療糖尿病,但是胰島素被注射入人體后,會堆積在皮下,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才能進入血液,而進入血液的胰島素又容易分解,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如圖是用蛋白質工程設計的速效胰島素的生產過程,請據(jù)圖回答有關問題:
(1)構建新的蛋白質模型是蛋白質工程的關鍵,圖中構建新的胰島素模型的主要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圖中從新的胰島素模型到新的胰島素基因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的胰島素基因與載體(質粒)結合過程中需要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和DNA連接酶。已知限制性核酸內切酶I的識別序列和切點是—G↓GATCC—。請畫出質粒被限制性核酸內切酶I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NA連接酶對所連接的DNA兩端堿基序列是否有專一性要求?__________(填“是”或“否”)。
(4)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大腸桿菌生產速效胰島素,此過程中能夠高效表達胰島素基因的大腸桿菌細胞株系叫做_________。 用此方法還可以生產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選填受體蛋白、血紅蛋白)。
【答案】 蛋白質的預期功能 根據(jù)新的胰島素中氨基酸的序列,推測出其基因中的脫氧核苷酸序列,然后利用DNA合成儀來合成新的胰島素基因 否 工程菌 血紅蛋白
【解析】
分析題圖:圖示是利用蛋白質工程設計速效胰島素的生產過程。蛋白質工程的過程:預期蛋白質功能→設計預期的蛋白質結構→推測應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對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基因).蛋白質工程得到的蛋白質一般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質。限制性核酸內切酶主要從原核生物中分離純化出來,具有特異性,即能夠識別雙鏈DNA分子的某種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條鏈中特定部位的兩個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斷裂;DNA連接酶分為E.coliDNA連接酶和T4DNA連接酶,連接的是兩個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不具有特異性。
(1)根據(jù)蛋白質工程的過程,構建新的蛋白質模型是蛋白質工程的關鍵,而構建新的胰島素模型的主要依據(jù)就是蛋白質的預期功能。
(2)從新的胰島素模型到新的胰島素基因的基本思路是根據(jù)新的胰島素中氨基酸的序列,推測出其基因中的脫氧核苷酸序列,然后利用DNA合成儀來合成新的胰島素基因。
(3)已知限制性核酸內切酶Ⅰ的識別序列和切點是—G↓GATCC—;質粒被限制性核酸內切酶Ⅰ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為:,DNA連接酶對所連接的DNA兩端堿基序列沒有專一性。
(4)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得到的能生產速效胰島素的大腸桿菌叫做工程菌。 用此方法還可以生產人的血紅蛋白,但不能用于生成人的受體蛋白,因為受體蛋白是在人的細胞上發(fā)揮作用,即受體細胞必須是人體細胞,不能是大腸桿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果蠅某細胞染色體及部分基因位置的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該果蠅細胞的染色體中__________(用圖中數(shù)字表示)為性染色體,其余為常染色體,該果蠅為___________(填“雌性”或“雄性”)。
(2)已知果蠅的灰身(A)對黑身(a)為顯性,基因型如圖所示的雌雄果蠅交配,F1的灰身果蠅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紅眼(D)對白眼(d)為顯性,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如圖所示,現(xiàn)與紅眼雌果蠅交配,后代中白眼雄果蠅占1/4,則該親本雌果蠅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4)控制體色和眼色的兩對等位基因(A/a和D/d)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組合定律。該果蠅與基因型為AaXDXd果蠅交配,后代中黑身白眼雄果蠅占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常見的兩套滲透裝置圖(圖中S1為0.3mol/L的蔗糖溶液、S2為蒸餾水、S3為0.3mol/L葡萄糖溶液;已知葡萄糖能通過半透膜,但蔗糖不能通過半透膜),兩裝置半透膜面積相同,初始時液面高度一致,A裝置一段時間后再加入蔗糖酶。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實驗剛剛開始時,裝置A和裝置B中水分子從S2側進入另一側的速度一樣
B. 裝置B的現(xiàn)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終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
C. 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繼續(xù)上升,然后開始下降
D. 若不加入酶,裝置A、B達到滲透平衡時,S1溶液濃度小于S3溶液濃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類的性染色體存在如圖所示的同源區(qū)段(Ⅰ區(qū))和非同源區(qū)段(Ⅱ-1區(qū)、Ⅱ-2區(qū)),當基因位于同源區(qū)段時,X、Y染色體上就都有該基因或其等位基因。甲、乙、丙、丁4個系譜圖中的致病基因均位于性染色體上(圖中深色表示患者)。若不考慮變異,則致病基因一定在Ⅰ區(qū)的系譜圖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水華是指淡水水體中藍藻等藻類大量繁殖后使水體呈現(xiàn)綠色的一種生態(tài)現(xiàn)象。某大型水庫近年來常常爆發(fā)大規(guī)模水華,為探究水華爆發(fā)的原因,研究者調查并分析了影響藻類數(shù)量變動的部分環(huán)境因素,結果如下圖1所示;另外在實驗室模擬環(huán)境中測得不同溫度和光照組合條件下的藍藻生長情況,結果如下圖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從種間關系角度分析,圖1中的“抑制”是通過_______關系來實現(xiàn)的。大量捕撈______(填“鰱魚”或“銀魚”)更容易導致水華的爆發(fā),判斷所依據(jù)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周邊農業(yè)、工業(yè)的含N、P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庫,導致水體富營養(yǎng)化。水體富營養(yǎng)化后,水中含氧量會降低,嚴重時會使水生動物大量死亡。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之一是藻類大量繁殖,導致夜間_____________;原因之二是藻類隨即大量死亡,導致___________________。
(3)進入春季后,氣候條件逐漸由低溫低光照變?yōu)楦邷馗吖庹。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春季升溫時間提前。根據(jù)圖2推測,氣候變暖對一年中水華初次爆發(fā)時間的影響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某動物細胞中有4條染色體,其中G、g和H、h這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下圖表示該動物在正常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細胞,其中錯誤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圖1為測定植物呼吸作用強度和光合作用強度的常用裝置,圖2表示在相同環(huán)境條件下,Ⅰ、Ⅱ兩種植物隨著光照強度的變化,CO2吸收量的變化曲線圖。請據(jù)圖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用圖1中甲、乙裝置測定植物有氧呼吸速率,甲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乙裝置中X溶液為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條件下進行該實驗。實驗一段時間后,甲裝置紅色液滴右移距離為a,乙裝置紅色液滴左移距離為b,則這段時間內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量為_______________(用液滴移動的距離表示)。
(2)圖2中,光照強度為A時,植物Ⅰ真正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植物Ⅱ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此時限制植物Ⅱ光合作用強度的環(huán)境因素有_______(至少答兩點);若12小時光照強度為B,12小時黑暗,24小時后植物Ⅰ比植物Ⅱ多吸收CO2 ________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血糖調節(jié)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人體正常血糖濃度范圍是0.8~1.2 g/L,甲過程是胰島B細胞分泌的激素在起作用。
B. 血糖濃度的變化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jié)血糖平衡的過程,這種調節(jié)方式屬于反饋調節(jié)
C. ②和④代表的物質完全相同
D. 乙過程中起作用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人體胰腺組織局部結構模式圖,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A液為________,B液為________,C液為________,三者共同構成了機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huán)境,這個液體環(huán)境稱為內環(huán)境,圖中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huán)境是________(填字母)
(2)試以簡短的語言概括胰腺組織細胞與人體外界環(huán)境之間物質交換的關系:_____________。
(3)CO2不能從毛細血管進入胰腺組織細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胰腺分為外分泌腺和內分泌腺兩部分,健康人構成胰腺組織的不同細胞可分泌不同的物質,如:消化酶、胰島素,其中_______能進入血液。
(5)目前普遍認為,________________調節(jié)網(wǎng)絡是機體維持穩(wěn)態(tài)的主要調節(jié)機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