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10 g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分離開來,在離體條件下分別研究光合作用中CO2吸收量(A圖)和呼吸作用中CO2的釋放量(B圖)。在一定實驗條件下,測得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如圖(一)所示,細胞呼吸如圖(二)所示,據(jù)圖回答:
(1)當(dāng)光照強度為8 klx(千勒克斯),溫度為15℃的條件下,離體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強度是________ug/h/10 g,在30℃條件下的葉肉細胞既不吸收CO2,也不釋放CO2,此時的光照強度應(yīng)為________。
(2)假定離體葉綠體和線粒體生理活性沒有改變,在溫度為30℃,光照強度為8klx下照光10 h后,再移到溫度為30℃的暗處,此10 g葉肉細胞24 h能積累葡萄糖________ug。若其他條件相同,黑暗條件下的溫度為15℃。則能積累的葡萄糖是________ug。比較上述計算結(jié)果,說明________。(保留小數(shù)點后1位有效數(shù)字)
(3)影響圖(一)中a曲線P點上下移動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如果P點是在氧氣充足條件下測得的,則氧氣濃度應(yīng)大于________%。
(4)若此植物為陰生植物,在實驗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為生長狀況相同的陽生植物,則圖(一)a曲線的L點向________方向移動。
(5)該器官的CO2釋放與O2的吸收兩條曲線在Q點相交后則重合為一條線,此時該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
(6)當(dāng)外界氧濃度為4~5%時,該器官CO2釋放量的相對值大約為0.4,而O2吸收量的相對值大約為0.1。此時,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對值約相當(dāng)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轉(zhuǎn)移到ATP的能量約相當(dāng)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假設(shè)無氧呼吸產(chǎn)生酒精釋放的能量值及分配情況與無氧呼吸產(chǎn)生乳酸的相同,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鄭州十一中07屆2006-2007學(xué)年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 題型:02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06-2007學(xué)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生物試題 題型:02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控江中學(xué)2006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中考試、高三生物試題 題型:02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湖南省長沙市一中2010屆高三第三次月考生物試題 題型:071
將10 g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分離開來,在離體條件下分別研究光合作用中C02吸收量(A圖)和呼吸作用中CO2的釋放量(B圖)。在一定實驗條件下,測得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如圖(一)所示,細胞呼吸如圖(二)所示,據(jù)圖回答:
(1)當(dāng)光照強度為8 klx(千勒克斯),溫度為15℃的條件下,離體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強度是________ug/h/10g,在30℃條件下的葉肉細胞既不吸收CO2,也不釋放CO2,此時的光照強度應(yīng)為________。
(2)假定離體葉綠體和線粒體生理活性沒有改變。在溫度為30℃,光照強度為8 klx下照光10 h后,再移到溫度為30℃的暗處,此10 g葉肉細胞24 h能積累葡萄糖________ug。若其他條件相同,黑暗條件下的溫度為15℃,則能積累的葡萄糖是________ug。比較上述計算結(jié)果,說明________。
(3)影響圖(一)中a曲線P點上下移動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如果P點是在氧氣充足條件下測得的,則氧氣濃度應(yīng)大于________%。
(4)若此植物為陰生植物,在實驗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為生長狀況相同的陽生植物,則圖(一)a曲線的L點向________方向移動。
(5)該器官的CO2釋放與O2的吸收兩條曲線在Q點相交后則重合為一條線,此時該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
(6)當(dāng)外界氧濃度為4~5%時,該器官CO2釋放量的相對值大約為0.4,而O2吸收量的相對值大約為0.1。此時,無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對值約相當(dāng)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轉(zhuǎn)移到ATP的能量約相當(dāng)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假設(shè)無氧呼吸產(chǎn)生酒精釋放的能量值及分配情況與無氧呼吸產(chǎn)生乳酸的相同,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