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Ⅰ)證明:∵平面A
1B
1C
1∥平面ABC,
∴B
1C
1∥BC,B
1C
1∥BC∵BC⊥AC∴B
1C
1⊥A
1C
1又∵平面AB
1C⊥平面ABC,平面AB
1C∩平面ABC=AC,
∴BC⊥平面AB
1C,
∴BC⊥AB
1∴B
1C
1⊥AB
1,
又∵B
1C
1∥BC,B
1C
1∥BC,且BC⊥AC∴B
1C
1⊥A
1C
1,
∴B
1C
1為AB
1與A
1C
1的公垂線.
(Ⅱ)解法1:過A作AD⊥B
1C于D,
∵△AB
1C為正三角形,
∴D為B
1C的中點.
∵BC⊥平面AB
1C
∴BC⊥AD,
又B
1C∩BC=C,
∴AD⊥平面VBC,
∴線段AD的長即為點A到平面VBC的距離.
在正△AB
1C中,l.
∴點A到平面VBC的距離為
.
解法2:取AC中點O連接B
1O,則B
1O⊥平面ABC,且B
1O=
.
由(Ⅰ)知BC⊥B
1C,設(shè)A到平面VBC的距離為x,
∴
,
即
,
解得
.
即A到平面VBC的距離為
.
則
=
=
.
所以,A到平面VBC的距離為
.
(III)過D點作DH⊥VB于H,連AH,由三重線定理知AH⊥VB
∴∠AHD是二面角A-VB-C的平面角.
在Rt△AHD中,
.
∴
.
∴
.
所以,二面角A-VB-C的大小為arctan
.
分析:(I)由題意及面面垂直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和直線與直線垂直得到線面垂直,在利用公垂線的定義即可得證;
(II)解法1:有(1)可知BC⊥平面AB
1C,且△AB
1C為正三角形,利用這些就可判斷出線段AD的長即為點A到平面VBC的距離;
解法2:此問還可以利用三棱錐的體積可以進行頂點輪換法求出;
(III)利用三垂線定理,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利用三角形解除二面角的大小.
點評:(I)抓住題中條件,發(fā)揮學(xué)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及理解能力,重點考查了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還考查了面面平行的性質(zhì)及兩個異面直線間公垂線的定義;
(II)此問重點考查了線面垂直的判定,還在令解的方法中考查了三棱錐計算體積時常常使用頂點進行輪換的方法(也是常說的等體積輪換法)
(III)此問重點考查了利用三垂線定理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用方法,還考查了求角的大小的反三角函數(shù)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