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某人騎車以V=4米/秒的速度勻速前進.某時刻,在其后方S0=22米處的汽車開始剎車運動.已知汽車開始剎車時初速度為V0=20米/秒,剎車時加速度大小為a=5米/秒2.假設(shè)二者相遇時互不干擾,各自保持原來的運動性質(zhì).問汽車開始剎車后二者能否相遇?若能,求相遇的時間?

分析 自行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汽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設(shè)經(jīng)過時間t兩車相遇,抓住時間相等,結(jié)合位移關(guān)系求解即可.

解答 解:設(shè)二者經(jīng)過實間t相遇.則有:${V_0}t-\frac{1}{2}a{t^2}={S_0}+Vt$
解得:t1=2s,t2=4.4s
由于汽車剎車運動總時間為:
${t}_{總}=\frac{{V}_{0}}{a}=\frac{0-20}{-5}=4s<{t}_{2}$
所以t2=4.4s舍去,
所以第二次相遇前汽車已經(jīng)停止運動,設(shè)第二次相遇的時間為t3,則有:
$\frac{V_0^2}{2a}={S_0}+V{t_2}$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t3=4.5s
答:汽車開始剎車后二者能相遇,分別經(jīng)過2s和4.5s兩車相遇.

點評 本題考查運動學中的追及問題,關(guān)鍵抓住位移關(guān)系,結(jié)合運動學公式進行求解,注意可能存在兩次相遇,要判斷自行車追上汽車前,汽車速度是否減為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如圖所示,在同一軌道平面上同向旋的三個人造地球衛(wèi)星A、B、C,在某一時刻恰好在同一條直線上,它們的軌道半徑之比為1:2:3,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三顆衛(wèi)星的速度之比為1:4:9
B.三顆衛(wèi)星的加速度之比為36:9:4
C.B衛(wèi)星加速后可與A衛(wèi)星相遇
D.A衛(wèi)星運動27周后,C衛(wèi)星也恰回到原地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如圖,長為L、質(zhì)量為m的直導線用兩絕緣細線懸掛于O、O′,并處于勻強磁場中.當導線中通以沿x正方向的電流I,且導線保持靜止時,懸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θ.則當該磁場的磁感應強度最小時,其方向為( 。
A.z正向B.y正向C.z負向D.沿懸線向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如圖所示為甲、乙兩物體沿同一直線運動的s-t圖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兩物體的初速度都為零
B.甲、乙兩物體相遇時,速度大小相等
C.甲物體做變加速直線運動,乙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D.在t1時間內(nèi)兩物體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兩個互成角度(不為零或180°)共點力F1、F2的大小均為10N,則它們的合力( 。
A.一定大于10N
B.可能等于1N
C.方向不可能與F1相同
D.方向不可能同時與F1、F2的方向垂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如圖所示,一根長為L的鋁棒用兩個倔強系數(shù)為k的彈簧水平地懸吊在勻強磁場中,磁場方向垂直于紙面向里.當棒中通以向右的電流I,系統(tǒng)重新平衡后,兩彈簧的伸長量與未通電時相比均改變了△x;若通以向左的電流I時,系統(tǒng)重新平衡后,兩彈簧的伸長量與未通電時相比均改變了△y.求磁感應強度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物理學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物理學家的科學研究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在對以下幾位物理學家所做科學貢獻的敘述中,正確的說法是( 。
A.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引力常量G
B.牛頓通過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
C.牛頓通過蘋果落地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
D.開普勒經(jīng)過多年的天文觀測和記錄,提出了“日心說”的觀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如圖,一帶絕緣座的中性導體置于一帶負電荷的小球附近,此時導體的電勢為φ1,然后用手觸摸導體的左端(即將導體的左端接地),此時導體的電勢為φ2,把觸摸導體的手松開后,再將小球移開,此時導體的電勢為φ3,取大地或無窮遠處的電勢為零,則φ1、φ2、φ3的高低關(guān)系為( 。
A.φ1>φ2>φ3B.φ1<φ2<φ3C.φ123D.φ1>φ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電場中P點的電場強度大小為100N/C,一個點電荷在P點受到的電場力大小為0.01N,則點電荷所帶的電量為10-4C.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