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用斜面、長木板、薄木墊、小車、吊盤及鉤碼、砝碼等裝置做“探究牛頓第二定律實驗”,回答下面問題:
(1)實驗中吊盤及鉤碼的總質(zhì)量m和小車與砝碼的總質(zhì)量M間必須滿足m<<M
(2)按實驗要求安裝好器材后,應按一定步驟進行實驗,下述操作步驟的安排順序不盡合理,請將合理的順序以字母代號填寫在下面橫線上

①C、②D、③E、④A、⑤B、⑥F
A.保持吊盤及鉤碼的質(zhì)量不變,在小車里加砝碼,測出加速度,重復幾次;
B.保持小車質(zhì)量不變,改變吊盤里鉤碼的質(zhì)量,測出加速度,重復幾次;
C.用天平測出小車和吊盤的質(zhì)量;
D.平衡摩擦力,使小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
E.掛上吊盤,放進鉤碼,接通打點計時器的電源,放開小車,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的點;
F.根據(jù)測量的數(shù)據(jù),分別畫出a-F和a-$\frac{1}{M}$的圖線
(3)實驗中甲乙兩位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的小車的加速度a和小車所受拉力F的圖象分別為圖2中的直線Ⅰ和直線Ⅱ,直線Ⅰ、Ⅱ在縱軸或橫軸上的截距較大,明顯超出了誤差范圍.下面給出了關于形成這種情況原因的四種解釋,其中可能正確的是BC
A.實驗前甲同學沒有平衡摩擦力
B.甲同學在平衡摩擦力時把長木板的末端抬得過高了
C.實驗前乙同學沒有平衡摩擦力
D.乙同學在平衡摩擦力時,把長木板的末端抬得過高了
(4)如圖3給出了該次實驗中某同學打出的一條紙帶,從“1”點開始,第5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其中1、2、3、4、5都為記數(shù)點,其中x1=1.41cm,x2=1.91cm,x3=2.39cm,x4=2.91cm.實驗所用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由紙帶數(shù)據(jù)計算可得計數(shù)點“4”所代表時刻的瞬時速度大小v4=0.265m/s,小車的加速度大小a=0.495m/s2.(結果保留到小數(shù)點后三位)

分析 (1)明確實驗要求,知道實驗中應讓吊盤的質(zhì)量遠小于小車的質(zhì)量;
(2)本實驗要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首先要測出小車的質(zhì)量,再平衡摩擦力,采用控制變量法,分別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以及加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系,運用作圖法分析a與F的關系和a與m的關系,從而確定實驗步驟;
(3)明確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的方法,根據(jù)加速度和力的關系進行分析,從而明確平衡摩擦力時的問題;
(4)根據(jù)某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出E點的瞬時速度,根據(jù)連續(xù)相等時間內(nèi)的位移之差,運用逐差法求出小車的加速度.

解答 解:(1)由于本實驗中認為盤及鉤碼的總重力為拉小車運動的合力,故應該滿足沙和沙桶總質(zhì)量m遠小于小車及其上砝碼總質(zhì)量M,即m<<M;
(2)首先要測出測出小車的質(zhì)量;為使細繩對小車的拉力等于小車的合外力,應平衡摩擦力;再保持重物(砝碼及砝碼盤)的質(zhì)量不變,測出加速度,保持小車質(zhì)量不變,改變重物(砝碼及砝碼盤)的質(zhì)量,測出加速度,最后分別畫出a-F和a-$\frac{1}{m}$的圖線,研究a與F的關系和a與m的關系.故合理的順序是C、D、E、A、B、F.
(3)A、甲圖象表明在小車的拉力為0時,小車的加速度大于0,說明合外力大于0,說明平衡摩擦力過渡,即把長木板的末端抬得過高了.故A錯誤B正確.
C、乙圖象說明在拉力大于0時,物體的加速度為0,說明合外力為0,即繩子的拉力被摩擦力平衡了,即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也就是沒有將長木板的末端抬高或抬高不夠.故C正確而D錯誤;
(4)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速度等于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
得:x1=1.41cm=0.0141m,x2=1.91cm=0.0191m,x3=2.39cm=0.0239m,x4=2.91cm=0.0291m
v3=$\frac{{x}_{3}+{x}_{4}}{2T}$=$\frac{0.0239+0.0291}{2×0.1}$=0.265m/s;
(2)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s=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s4-s2=2a1T2
s3-s1=2a2T2  
為了更加準確的求解加速度,我們對三個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frac{1}{2}$(a1+a2)=$\frac{({x}_{3}+{x}_{4})-({x}_{1}+{x}_{2})}{4{T}^{2}}$=$\frac{(0.0291+0.0239)-(0.0141+0.0191)}{4×0.01}$=0.495m/s2
故答案為:
(1)m<<M;(2)C、D、E、A、B、F   (C、D可互換,A、B可互換);
(3)BC;
(4)0.265;0.495.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明確實驗原理以及數(shù)據(jù)處理的基本方法,同時注意掌握紙帶的處理,會運用勻變速運動的推論求解瞬時速度和加速度,計算時要特別注意單位的統(tǒng)一.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8.質(zhì)量為M的木楔傾角為α=30°,在水平面上保持靜止,當將一質(zhì)量為m的木塊放在木楔斜面上時,它正好勻速下滑,如圖所示.如果對木塊施一拉力,使木箱沿斜面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木楔在整個過程中始終靜止).設F的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圖中未畫出),在θ從0°逆時針逐漸增大到90°的過程中,木塊的速度保持不變,則( 。
A.F一直減小
B.F的最小值為$\frac{\sqrt{3}}{2}$mg
C.F先減小后增大
D.當θ=0°時,斜面對m的作用力為Fsinα+mgcos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9.如圖,從地面上方某點,將一小球以6m/s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小球經(jīng)過1s落地.不計空氣阻力,g=10m/s2.則可求出( 。
A.小球拋出時離地面的高度是5 m
B.小球從拋出點到落地點的水平位移大小是6m
C.小球落地時的速度大小是16m/s
D.小球落地時的速度方向與水平地面成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關于曲線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它的位移大小可能等于路程
B.物體做曲線運動的速度大小必定變化
C.物體做曲線運動的加速度必定不為零
D.恒力作用下物體不可能做曲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3.一水平軌道AB距離地面的高度為H=0.8m,A、B點間的距離為2.5m,一長度合適的薄木板兩端分別擱在軌道末端點和水平地面之間,構成傾角為θ=45°的斜面,如圖所示.一質(zhì)量為m=1kg的小物體,在水平軌道上運動,小物體與軌道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2,設小物體從B點水平拋出時的速度為vB.(不計空氣阻力,不考慮物體碰撞木板或地面后的運動,取g=10m/s2
(1)為使小物體直接落在水平地面上,vB至少為多大?
(2)若vB=1m/s,求小物體落到斜面上時距離B點的距離s0
(3)若小物體經(jīng)過軌道A點時的速度vA=1m/s,此時,給小物體一水平向右的作用力F,F(xiàn)=3N,為使小物體能落到薄木板上,求F作用在小物體上時間t的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3.如圖所示,一架裝載救援物資的飛機,在距水平地面h=500m的高處以v=100m/s的水平速度飛行.地面上A、B兩點間的距離x=100m,飛機在離A點的水平距離x0=950m時投放救援物資,不計空氣阻力,g取10m/s2
(1)求救援物資從離開飛機到落至地面所經(jīng)歷的時間;
(2)求救援物資落地瞬間的速度大小;
(3)通過計算說明,救援物資能否落在AB區(qū)域內(nè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0.如圖所示,水平細桿上套一細環(huán)A、環(huán)A與球B間用一輕質(zhì)繩相連,質(zhì)量分別為mA、mB,由于B球受到水平恒力F的作用,A環(huán)與B球一起向右勻速運動,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球受到的恒力F小為mAg+tanθ
B.繩對B球的拉力為$\frac{{m}_{B}g}{sinθ}$
C.桿對A環(huán)的彈力為(mA+mB)g
D.A環(huán)與桿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frac{{m}_{B}}{{m}_{A}+{m}_{B}}$tan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如圖所示,把質(zhì)量為m的球夾在豎直墻壁AC和木板BC之間,不計摩擦,繞C點將板BC緩慢放至水平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球?qū)Φ膲毫p小B.球?qū)Φ膲毫υ龃?/td>
C.球?qū)Π宓膲毫p小D.球?qū)Π宓膲毫ο仍龃蠛鬁p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8.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地面的物體,在下落全過程時間的正中間1s內(nèi)通過的路程為20m,g取10m/s2,試求:
(1)物體剛下落的高度;
(2)物體通過全程高度正中間的20m內(nèi)所需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