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2.如圖1所示為為“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某同學用此實驗裝置研究物體加速度和合外力的關系.
①本實驗中,平衡小車所受的阻力時調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輕推小車,直到打點計時器打出一系列間距相等的點.為了保證在改變所掛砝碼的質量時,小車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所掛物體的重力,則應滿足的條件是砝碼及砝碼盤的總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
②在該實驗中必須采用控制變量法,應保持小車的質量不變,用所掛物體的重力作為小車所受外力,據所打出紙帶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
③改變所掛砝碼的質量,多次重復測量.在某次實驗中根據測得的多組數(shù)據可畫出a-F關系圖線(如圖2所示).
a.分析此圖線的OA段可得出的實驗結論是當小車質量不變時,小車的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
b.此圖線的AB段明顯偏離直線,造成此誤差的主要原因是C
A.小車與木板之間存在摩擦B.長木板保持了水平狀態(tài)
C.所掛砝碼的總質量太大D.所用小車的質量太大.

分析 ①因打點時間相同,則可根據打點間隔是否相等,來確定是否平衡;為了保證在改變小車中砝碼的質量時,小車所受的拉力近似不變,小吊盤和盤中物塊的質量之和應該遠小于小車和砝碼的總質量;
②研究加速度和力與質量的關系,采用的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③根據a-F圖線得出加速度與合外力的關系,圖線偏離直線的原因是沒有使小車質量遠大于鉤碼質量.

解答 解:①實驗前要平衡摩擦力,調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輕推小車,直到打點計時器打出一系列間距相等的點;
設小車的質量為M,砝碼和砝碼盤的質量為m,設繩子上拉力為F,
以整體為研究對象有mg=(m+M)a,解得:a=$\frac{mg}{M+m}$,
以M為研究對象有繩子的拉力:F=Ma=$\frac{Mmg}{M+m}$=$\frac{mg}{1+\frac{m}{M}}$,
當M>>m時才可以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砝碼和砝碼盤的重力.
所以為了保證在改變小車中砝碼的質量時,小車所受的拉力近似不變,
小吊盤和盤中物塊的質量之和應該遠小于小車和砝碼的總質量.
②研究物體加速度和合外力的關系時,應保證小車質量不變;
③a、圖線為過原點的直線,說明當小車質量不變時,小車的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
b、此圖線的AB段明顯偏離直線,造成此誤差的主要原因是所掛砝碼的總質量太大,不在滿足砝碼及砝碼盤的總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故選C.
故答案為:①間距相等;砝碼及砝碼盤的總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②小車的質量;③a、當小車質量不變時,小車的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比;b、C.

點評 本實驗采用控制變量法進行研究,在實驗中抓住兩個認為:1、認為繩子的拉力等于小車的合力,(前提需平衡摩擦力)2、認為鉤碼的總重力等于繩子的拉力,(前提是小車的質量遠大于鉤碼的質量).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2.如圖所示,一個厚度不計的圓環(huán)A,緊套在長度為L的圓柱體B的上端,A、B兩者的質量均為m.A與B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相同,其大小為kmg(k>1).A、B由離地H高處由靜止開始落下,觸地后能豎直向上彈起,觸地時間極短,且能量損失,A環(huán)運動過程中未落地.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與地第一次碰撞后,B上升的最大高度是$\frac{H}{k+1}$
B.B與地第一次碰撞后,B上升的最大高度是$\frac{H}{k-1}$
C.B與地第一次碰撞后,當A與B剛相對靜止時,B離地面的高度是$\frac{H(k-1)}{{k}^{2}}$
D.B與地第一次碰撞后,當A與B剛相對靜止時,B離地面的高度是$\frac{H(k+1)}{{k}^{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3.“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實驗中認為細繩對小車拉力F大小等于細砂和小桶的總重力.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消除小車與木板之間摩擦力的影響可采取的做法是:將長木板不帶滑輪的一段適當墊高,以平衡摩擦力
某同學在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時,保持小車的質量不變,改變小桶中細砂的質量,并根據實驗數(shù)據作出了a-F圖線如圖所示,發(fā)現(xiàn)該圖線未通過坐標原點,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2)在探究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保持細砂和小桶的質量不變,改變小車質量m,得到小車加速度a與質量m的數(shù)據如下表:
12345
小車加速度a/m/s20.780.380.250.200.16
小車質量m/kg0.200.400.600.801.00
根據上述實驗數(shù)據,描繪出a-m圖象如圖所示:
觀察圖甲,可猜想在拉力F一定的情況下a與m的關系可能是:a∝m-1、a∝m-2、a∝m-3、…,為了驗證猜想,請在圖乙中作出更直觀反映a與m之間關系的圖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我國于2013年12月發(fā)射了“嫦娥三號”衛(wèi)星,該衛(wèi)星在距月球表面H處的環(huán)月軌道Ⅰ上做勻速圓周運動,其運行的周期為T,隨后“嫦娥三號”在該軌道上A點采取措施,降至近月點高度為h的橢圓軌道Ⅱ上,如圖所示.若以R表示月球的半徑,忽略月球自轉及地球對衛(wèi)星的影響,萬有引力常量為G,求:
(1)月球的質量
(2)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3)“嫦娥三號”在圖中橢圓軌道Ⅱ上的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在平直的公路上,汽車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當速度達到vm,立即關閉發(fā)動機而滑行直到停止,v-t圖線如圖所示,汽車的牽引力大小為F1,摩擦力大小為F2,全過程中,牽引力做功為W1,克服摩擦力做功為W2,則( 。
A.F1:F2=1:3B.F1:F=3:1C.W1:W2=1:1D.W1:W2=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物體做下列幾種運動,其中遵守機械能守恒的是( 。
A.在水平面內做勻變速直線運動B.在豎直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C.自由落體運動D.在豎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物理課上,老師做了一個奇妙的“跳環(huán)實驗”.如圖所示,她把一個帶鐵芯的線圈L、開關S和電源用導線連接起來后,將一金屬套環(huán)置于線圈L上,且使鐵芯穿過套環(huán).閉合開關S的瞬間,套環(huán)立刻跳起.某同學另找來器材再探究此實驗.他連接好電路,經重復實驗,線圈上的套環(huán)均未動.對比老師演示的實驗,下列四個選項中,導致套環(huán)未動的原因可能是(  )
A.線圈接在了直流電源上B.所用套環(huán)不是閉合圓環(huán)
C.電源電壓過高D.所選線圈的匝數(shù)過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1.三個同學根據不同的實驗條件,進行了“探究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實驗:
(1)甲同學采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用小錘打擊彈性金屬片,金屬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彈出,同時B球被松開,自由下落,觀察到兩球同時落地,改變小錘打擊的力度,即改變A球被彈出時的速度,兩球仍然同時落地,這說明平拋運動的物體在豎直方向上做自由落體運動.
(2)乙同學采用如圖乙所示的裝置.兩個相同的弧形軌道M、N,分別用于發(fā)射小鐵球 P、Q,其中N的末端與可看作光滑的水平板相切;兩軌道上端分別裝有電磁鐵C、D;調節(jié)電磁鐵C、D的高度,使AC=BD,從而保證小鐵球P、Q在軌道出口處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現(xiàn)將小鐵球P、Q分別吸在電磁鐵C、D上,然后切斷電源,使兩小鐵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時分別從軌道M、N的下端射出.實驗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應是P球擊中Q球.僅僅改變弧形軌道M的高度,重復上述實驗,仍能觀察到相同的現(xiàn)象,這說明平拋運動的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3)丙同學采用頻閃攝影的方法拍攝到如圖丙所示的小球做平拋運動的照片.圖中每個小方格的邊長為L=25cm,則由圖可求得拍攝時每0.05s曝光一次,該小球平拋的初速度大小為1.0m/s(g取9.8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2.圖1為“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砂和砂桶的總質量為m,小車和砝碼的總質量為M.實驗中用砂和砂桶總重力的大小作為細線對小車拉力的大。

(1)實驗中,為了使細線對小車的拉力等于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先調節(jié)長木板一端滑輪的高度,使細線與長木板平行.接下來還需要進行的一項操作是B.
A.將長木板水平放置,讓小車連著已經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給打點計時器通電,調節(jié)m的大小,使小車在砂和砂桶的牽引下運動,從打出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B.將長木板的一端墊起適當?shù)母叨,讓小車連著已經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撤去砂和砂桶,給打點計時器通電,輕推小車,從打出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C.將長木板的一端墊起適當?shù)母叨,撤去紙帶以及砂和砂桶,輕推小車,觀察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2)使小車質量遠遠   砝碼和砝碼盤的總質量大于(填“大于”或“小于”)
(3)右圖2為某次實驗得到的紙帶,實驗數(shù)據如圖,圖中相鄰計數(shù)點之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根據紙帶可求出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0.51m/s2.(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加速度方向為向左(填向左、向右)
(4)該同學把砝碼和砝碼的總重量作為小車的拉力,并依次測出了小車的加速度.然后畫出了如圖3所示的
圖象,該圖象雖是一條直線,但不通過坐標原點.原因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