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精英家教網(1)如圖1所示,甲同學做實驗時所畫的MN線(入射界面)雖與玻璃ab面重合,但PQ線卻略向外平移,乙同學M′N′和P′Q′之間距離雖等于a′c′,但實驗時玻璃磚的a′b′、c′d′都相對M′N′、P′Q′平移了一些.取走玻璃磚后,他們分別按MN、PQ及M′N′、P′Q′畫圖求折射率,那么,甲測出的折射率將
 
,乙測出的折射率將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2)某同學由于沒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路圖以后,以O點為圓心,10.00cm長為半徑畫圓,分別交線段OA于A點,交O、O′連線延長線于C點,過A點作法線NN′的垂線AB交NN′于B點,過C點作法線NN′的垂線CD交NN′于D點,如圖2所示,用刻度尺量得OB=8.00cm,CD=4.00cm.由此可得到玻璃的折射率n=
 
分析:用插針法測定玻璃磚折射率的實驗原理是折射定律n=
sini
sinr
,作出光路圖,分析入射角與折射角的誤差,來確定折射率的誤差.
解答:解:精英家教網(1)如下右圖所示.紅線表示實際的光路圖,而黑線是作圖時所采用的光路圖,可見,入射角沒有變化,折射角的測量值偏大,則由n=
sini
sinr
得知甲同學折射率測量值偏小.
如下左圖所示,紅線表示將玻璃磚向上平移后實際的光路圖,而黑線是作圖時所采用的光路圖,通過比較發(fā)現,入射角和折射角沒有變化,
則由折射定律n=
sini
sinr
得知,乙同學測得的折射率將不變.
(2)根據折射定律得,n=
sin∠AOB
sin∠DOC
=
AB
CD
=
102-82
4
=1.5

故答案為:偏小,不變,1.5.
點評:對于實驗誤差,要緊扣實驗原理,用作圖法,確定出入射角與折射角的誤差,即可分析折射率的誤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1)如圖1所示,甲、乙兩游標卡尺的讀數分別為
0.28
0.28
cm,
3.350
3.350
cm.

(2)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用兩只彈簧分別鉤住細繩套,互成一定角度地拉橡皮條,使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點靜止.
①此時必須記錄的是(用表示序號的字母代替)
DGH
DGH

A.橡皮條的原長   B.橡皮條的伸長長度   C.橡皮條固定端位置  D.O點的位置
E.橡皮條伸長的方向  F.兩條細繩間的夾角  G.兩條細繩的方向  H.兩只彈簧秤讀數
②某同學的實驗結果如圖2.圖中
F
F
是力F1與F2合力的實驗值.通過把F和
F′
F′
進行比較來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
(3)①打點計時器是使用
交流
交流
電源的計時儀器,當電源頻率是50Hz時,它每隔
0.02
0.02
s打一次點.
②如圖3所示的部分紙帶記錄了“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小車勻加速運動的情況,已知按打點先后記錄的各計數點A、B、C、D之間的時間間隔相同,AB=13.0cm,BC=19.0cm,CD=25.0cm,打B點時小車運動的速度大小為0.8m/s,則A與B之間的時間間隔為△T=
0.2
0.2
S,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是
1.5
1.5
m/s2,方向向
(填左或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1)如圖1所示,為同一打點計時器打出的兩條紙帶,由紙帶可知
BD
BD

A.在打下計數點“0”至“5”的過程中,紙帶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B.在打下計數點“0”至“5”的過程中,紙帶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
C.紙帶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D.紙帶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
(2)有一種新式游標卡尺,游標尺的刻度與傳統(tǒng)的舊式游標尺明顯不同,舊式游標尺的刻度有10分度、20分度、50分度三種規(guī)格,新式游標卡尺也有相應的三種,但刻度卻是:19mm等分成10份、39mm等分成20份、99mm等分成50份.
①以“39mm等分成20份”的新式游標卡尺為例,它的精度是
0.05mm
0.05mm
mm.
②用新式游標卡尺測量某一物體的厚度,測量時游標的示數如圖2所示,其讀數是
31.25mm
31.25mm
mm.
(3)某同學利用透明直尺和光電計時器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的簡易示意圖3,當有不透光物體從光電門間通過時,光電計時器就可以顯示物體的擋光時間.所用的西甌XDS-007光電門傳感器可測的最短時間為0.01ms.將擋光效果好、寬度為d=3.8×10-3m的黑色膠帶貼在透明直尺上,從一定高度由靜止釋放,并使其豎直通過光電門.某同學測得各段黑色磁帶通過光電門的時間△ti與圖中所示的高度差△hi,并將部分數據進行了處理,結果如下表所示.(取g=9.8m/s2,注:表格中M為直尺質量)

(1)從表格中數據可知,直尺上磁帶通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是利用vi=
d
ti
求出的,請將表格中數據填寫完整.
(2)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機械能守恒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機械能守恒

△ti
(10-3s)
vi=
d
ti

(m?s-1
△Eki=
1
2
Mvi2-
1
2
Mv12
△hi
(m)
Mg△hi
1 1.21 3.13
2 1.15 3.31 0.58M 0.06 0.58M
3 1.00 3.78 2.24M 0.23 2.25M
4 0.95 4.00 3.10M 0.32 3.14M
5 0.90 0.41
(3)根據該實驗請你判斷下列△Ek-△h圖象中正確的是
C
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1)如圖甲所示,在測定金屬絲電阻率的實驗中,用螺旋測微器測得金屬絲的直徑d=
0.730
0.730
mm.如圖乙所示,用多用電表的“×10”歐姆擋,調零后粗測金屬絲阻值R=
200
200
Ω.若實驗中測出金屬絲的長度為L,則該金屬絲電阻率的表達式ρ=
πd
2
 
R
4L
πd
2
 
R
4L
(用物理量符號表示).

(2)小明想更準確地測量這段金屬絲的電阻阻值Rx,為此他找來以下器材:
A.電源E:電動勢約為2.0V,內阻可忽略不計;
B.電流表A1:量程為0~10mA,內電阻r=20Ω;
C.電流表A2:量程為0~15mA,內電阻約為10Ω;
D.定值電阻R0=200Ω;
E.滑動變阻器R:最大阻值為50Ω:
F.單刀單擲開關S,導線若干.
①為了測量電阻Rx,請設計實驗電路原理圖,畫在虛線框內.要求a:測量結果盡量準確;b:在實驗過程中電表的示數從零開始變化.
②若某次測量中電流表A1的示數為I1,電流表A2的示數為I2,則Rx的表達式為:Rx=
I
 
1
(R
 
0
+r)
I
 
2
-I
 
1
I
 
1
(R
 
0
+r)
I
 
2
-I
 
1
(用I1、I2、R0、r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7?崇文區(qū)二模)(1)如圖1所示是某物體做平拋運動實驗后在白紙上描出的軌跡和所測數據,圖中0點為物體的拋出點.根據圖中數據,物體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v0=
1.61
1.61
m/s.(g取10m/s,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2)如圖2所示是一種多用表的表盤,在兩次測量中表盤指針位置分別如a和b 所示.若多用表的選擇開關處在電阻×10檔位,則指針a位置的讀數是
500
500
Ω;若多用表的選擇開關處在直流電壓2.5檔位,則指針b位置的讀數是
2.00
2.00
V.
(3)用替代法測一個未知電阻Rx(約500Ω)的阻值,可以用如圖甲所示的電路.圖中R為電阻箱,S2為單刀雙擲開關,R0為滑動變阻器,其最大阻值為20Ω.
①為了電路安全,測量前應將滑片P調至
b
b
(填“a”或“b”);
②按圖甲給出的電路,在圖乙中連接實物電路圖;
③現有兩種規(guī)格的電阻箱R,其最大值分別為:9999Ω和999.9Ω,在此實驗中,為減小實驗誤差,應選擇最大阻值為
999.9
999.9
Ω的電阻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1)如圖1所示,甲圖中螺旋測微器的讀數為
10.501(10.500-10.502)
10.501(10.500-10.502)
mm,乙圖中游標卡尺的讀數為
10.155
10.155
cm.
(2)在“驗證力的平行網邊形定則,實驗中,需要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個彈簧秤拉橡皮條的另一端到某一點并記下該點的位置;再將橡皮條的另一端系兩根細繩,細繩的另一端都有繩套,用兩個彈簧秤分別勾住繩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
①某同學認為在此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項:
A.兩根細繩必須等長
B.橡皮條應與兩繩夾角的平分線在同一直線上
C.在使用彈簧秤時要注意使彈簧秤與木板平面平行
D.在用兩個彈簧秤要時拉細繩時要注意使兩個彈簧秤的讀數相等
E.在用兩個彈簧秤同時拉細繩時必須將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用一個彈簧秤拉時記F的位置.
其中正確的是
CE
CE
.(填入相應的字母)
②如圖2所示是李明和張華兩位同學在做以上實驗時得到的結果,其中哪一個實驗比較符合實驗事實?(力F’是用另一只彈簧秤拉時的圖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婵°倗濮寸换姗€鐛箛娑欐櫢闁跨噦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诲┑鐘叉搐缁狀垶鏌ㄩ悤鍌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