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曲線表示電場中關于x軸對稱的等勢面,在x軸上有a、b兩點。若一帶電粒子沿x軸從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負功,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點的電場強度方向與x軸方向相同
B.a點的電場強度大于b點的電場強度
C.帶電粒子的電勢能一定增加
D.帶電粒子的動能一定增加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一光滑的輕滑輪用細繩OO'懸掛于O點;另一細繩跨過滑輪,其一端懸掛物塊a,另一端系一位于水平粗糙桌面上的物塊b,整個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F(xiàn)將物塊c輕輕放在a上,整個系統(tǒng)依然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
A. 繩OO'與豎直方向的夾角變小 B. 繩OO'的張力一定變大
C. 連接a和b的繩的張力可能不變 D. b與桌面見的摩擦力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已知打點計時器每隔T=0.02 s打一個點,當?shù)氐闹亓铀俣葹?/span>g=9.80 m/s2。
(1)在實驗器材選擇上,除了打點計時器、紙帶、復寫紙、鐵架臺、紙帶夾和重物外,還需要選擇下列哪些器材?________(填字母代號)。
A.直流電源 B.交流電源 C.彈簧秤
D.天平及砝碼 E.毫米刻度尺 F.秒表
(2)若實驗中選用的重物質量為1.00kg,重物在計數(shù)點O、B對應的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的減少量=_______J,動能的增加量= ______ J。(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國成功實施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并實現(xiàn)了航天員首次出艙。飛船先沿橢圓軌道飛行,后在遠地點343千米處點火加速,由橢圓軌道變成高度為343千米的圓軌道,在此圓軌道上飛船運行周期約為90分鐘。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飛船在軌道1的運行周期大于在軌道2的運行周期
B. 飛船在圓軌道上時航天員出艙前后都處于失重狀態(tài)
C. 飛船在此圓軌道上運動的角度速度大于同步衛(wèi)星運動的角速度
D. 飛船變軌前通過橢圓軌道遠地點時的加速度大于變軌后沿圓軌道運動的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家庭防盜門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鋼制防盜門的材料屬于合金
B. 通過防盜門上的貓眼能看見敲門的人,是利用了凸透鏡成像的原理
C. 防盜門的把手安裝在離門軸較遠處,利用了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
D. 防盜門鎖孔內加少量鉛筆芯粉末容易打開,鉛筆芯粉末起潤滑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摩擦力,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運動方向相反
B.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不可能與運動方向一致
C. 靜止的物體有可能受到滑動摩擦力
D. 運動的物體只可能受到滑動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的實驗中:
(1)入射小球m1=15 g,原靜止的被碰小球m2=10 g,由實驗測得它們在碰撞前后的x t圖象如圖甲所示,可知入射小球碰撞后的m1v1′是_____kg·m/s,入射小球碰撞前的m1v1是_____kg·m/s,被碰撞后的m2v2′是_____kg·m/s.由此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裝置如圖乙所示,本實驗中,實驗必須要求的條件是________.
A.斜槽軌道必須是光滑的
B.斜槽軌道末端點的切線是水平的
C.入射小球每次都從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無初速釋放
D.入射球與被碰球滿足ma>mb,ra=rb
(3)圖乙中M、P、N分別為入射球與被碰球對應的落點的平均位置,則實驗中要驗證的關系是________.
A.m1·ON=m1·OP+m2·OM
B.m1·OP=m1·ON+m2·OM
C.m1·OP=m1·OM+m2·ON
D.m1·OM=m1·OP+m2·O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 帶等量異號電荷的兩個導體接觸后,電荷就會由于相互中和而消失
B. 一個物體帶1.6×10-9C的負電荷,這是它失去了1.0×1010個電子的緣故
C. 元電荷是表示跟電子所帶電荷量數(shù)值相等的電荷量
D. 電場中某點場強越大,則同一電荷在該點所受電場力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