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降落傘在勻速下降過程中遇到水平方向吹來的風,若風速越大,則降落傘( 。
A.下落的時間越長B.下落的時間越短C.落地時速度越大D.落地時速度越小

分析 降落傘參加了豎直方向的分運動和水平方向分運動,水平方向的分運動對豎直分運動無影響.

解答 解:AB、降落傘參加了豎直方向的分運動和水平方向分運動,水平方向的分運動對豎直分運動無影響,故風速變大時,下落的時間不變,故AB錯誤;
CD、根據(jù)v=$\sqrt{{v}_{x}^{2}+{v}_{y}^{2}}$,若風速越大,水平風速vx越大,則降落傘落地時速度越大,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關鍵在于水平分運動與豎直分運動互不影響,落地時間由豎直分運動決定,并掌握矢量的合成法則的內(nèi)容.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0.如果一個物體做豎直上拋運動,其初速度大小為19.6m/s,經(jīng)過2s達到了最高點,速度為0,求物體上拋過程中的平均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9.電動汽車不會產(chǎn)生廢氣,與傳統(tǒng)燃油汽車相比不存在大氣污染問題,所以發(fā)展前景廣闊.下面是某國產(chǎn)電動汽車的一些參數(shù):
 車型 純電動2016款 整車質(zhì)量 1940kg
 額定功率 90kW 0~100km/h加速時間 10s
 最大速率 108km/h 續(xù)航里程 300km
某試車員質(zhì)量為60kg,駕駛該型號的汽車由靜止開始以2.5m/s2的加速度沿水平路面從A點運動到B點,如圖所示,車在A到B的過程中所受阻力恒為車對地面壓力的0.2倍,到B點時,車恰達到額定功率,之后車保持額定功率經(jīng)15s時間沿斜坡BCD到達斜坡的坡頂D,D距水平面的高度h=5m,車到達斜坡的頂端D時恰達到其最大速率,g取10m/s2.求:
(1)車到達B點的速度;
(2)車從B到D的過程中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6.十字路中的信號燈,綠燈熄滅后有3秒的黃燈然后才開啟紅燈.有一汽車以15m/s的速度勻速行駛,在距離路口停車線20米時發(fā)現(xiàn)綠燈停黃燈亮了,司機立即剎車.已知汽車剎車加速度大小為6cm/s2.試問紅燈亮起時,該汽車會不會沖過停車線?(通過計算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3.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中,需要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個彈簧秤拉橡皮條的另一端到某一點并記下該點的位置;再將橡皮條的另一端系兩根細繩,細繩的另一端都有繩套,用兩個彈簧秤分別勾住繩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
(1)某同學認為在此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項:
A.兩根細繩必須等長
B.橡皮條應與兩繩夾角的平分線在同一直線上
C.在使用彈簧秤時要注意使彈簧秤與木板平面平行
D.在用兩個彈簧秤同時拉細繩時要注意使兩個彈簧秤的讀數(shù)相等
E.在用兩個彈簧秤同時拉細繩時必須將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用一個彈簧秤拉時記下的位置
其中正確的是CE(填入相應的字母).
(2)“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1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條的圖釘,O為橡皮條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1乙是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果畫出的力的示意圖.

①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
②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B(填正確答案標號).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某同學在坐標紙上畫出了如圖2所示的兩個已知力F1和F2,圖中小正方形的邊長表示2N,兩力的合力用F表示,F(xiàn)1、F2與F的夾角分別為θ1和θ2,關于F1、F2與F、θ1和θ2關系正確的有BC(填正確答案標號).
A.F1=4NB.F=12N
C.θ1=45°D.θ1<θ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光纖通信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
B.紅光比綠光更容易發(fā)生衍射現(xiàn)象
C.經(jīng)過同一雙縫所得干涉條紋,紫光比綠光條紋寬度大
D.光從一種介質(zhì)進入另一種介質(zhì)中頻率不變
E.光的偏振現(xiàn)象說明光是一種縱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20.某同學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條的圖釘,O為橡皮條與細繩的結點,OB與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如果沒有操作失誤,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
(2)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B.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實驗時,主要的步驟是:
A.在桌上放一塊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鋪一張白紙,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方木板上;
B.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在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條細繩,細繩的另一端系著繩套;
C.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記錄下O點的位置,讀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D.按選好的標度,用鉛筆和刻度尺作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并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力F;
E.只用一個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使其伸長,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記下細繩的方向,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F′的圖示;
F.比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得出結論.
上述步驟中:
①有重要遺漏的步驟的序號是C和E;
②遺漏的內(nèi)容分別是C中未記下兩條細繩的方向和E中未說明是否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了位置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在《共點的兩個力的合成》的實驗中,得到了如圖所示的圖形,圖中P為橡皮條的固定點,O為橡皮條與細線的結點,用兩只彈簧秤或用一只彈簧秤時,都將結點拉到O點,實驗中你要比較的是圖中F3 和F4 兩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其中F4是實驗直接測得的合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5.如圖所示,AB是半徑為R的四分之一光滑圓弧軌道,與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點相切,BC的長度為L,C點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為C′,CC′的高度為h.一小物塊(可視為質(zhì)點)Q從軌道上的A點由靜止釋放,最后落在D點,C′D的距離為s.重力加速度為g,不計空氣阻力.求:
(1)物塊Q經(jīng)過B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2)在物塊Q從B運動到C的過程中,摩擦力對物塊做的功;
(3)物塊Q與平板P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