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如圖所示,在距地面高為H=45 m處,有一小球A以初速度水平拋出,與此同時,在A的正下方有一物塊B也以相同的初速度同方向滑出,B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A、B均可看做質點,空氣阻力不計。求:

(1)A球從拋出到落地的時間; 
(2)A球從拋出到落地這段時間內的水平位移;
(3)A球落地時,A、B之間的距離。

(1)3s    (2)30m    (3)20m

解析試題分析:(1)由平拋運動的豎直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有:,得: 
(2)A球在水平方向為勻速直線運動,即:
(3)B球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所以,
因此兩球的水平位移差為:
考點:本題考查了勻變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5分)如圖所示,質量、長的質量分布均勻的矩形薄板靜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與桌子邊緣相平.板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取)

(1)求能使薄板由靜止開始運動的最小水平推力大。
(2)現(xiàn)用F=5N的水平力向右推薄板,能使它翻下桌子,F(xiàn)作用的時間至少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5分)質量為M=1kg足夠長的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有一質量為m=1kg大小不計的物塊,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0.1,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0.3。開始時物塊和木板都靜止,現(xiàn)給物塊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6N,當物塊在木板上滑過1m的距離時,撤去恒力F。(設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取g=10m/s2

(1)求力F做的功;
(2)求整個過程中長木板在地面上滑過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8分)成龍曾在一部動作影片中扮演一位勇敢的刑警,為了抓住逃跑的搶劫犯,他從一座約22m高的立交橋上豎直跳下去,落在一輛正從橋下正下方勻加速經過的裝滿沙土的長卡車上,卡車加速度為4m/s2,若卡車長14m,車廂內沙土表面離地2m高,成龍剛跳下時卡車頭恰好從橋下露出且此時速為2m/s,試通過計算判斷成龍能否安全落在卡車里?(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9分)光滑水平面上的一物體在與初速度相反的恒力作用下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初速度v0=20m/s,加速度大小a=5m/s2,求:
(1)物體經多少秒后回到出發(fā)點?(3分)
(2)由開始運動算起,求6s末時物體的速度v?(3分)
(3)由開始運動算起,求6s內時物體的位移s?(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一質點從A點靜止開始以1m/s2的加速度勻加速直線運動,經5s后達B作勻速運 動,最后2秒的時間使質點從C點勻減速到D點時速度恰為零,則:

(1)質點勻速運動的速度是多大?
(2)減速運動時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1分)一小物塊隨足夠長的水平傳送帶一起運動,被一水平向左飛的子彈擊中并從物塊中穿過,如圖1所示.固定在傳送帶右端的位移傳感器紀錄了小物塊被擊中后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圖象前3s內為二次函數(shù),3~4.5s內為一次函數(shù),取向左運動的方向為正方向). 已知傳送帶的速度保持不變,.

(1)求傳送帶速度的大小;
(2)求0時刻物塊速度的大小;
(3)畫出物塊對應的圖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5分)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木板靜止地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質量為2m、可視為質點的木塊以水平速度v0從左端滑上木板,木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木板足夠長。

⑴求木塊和木板的加速度大小;
⑵求木塊和木板速度相等所經歷的時間及此時木塊相對于木板的位移;
⑶若木板不是足夠長,要使木塊不從木板上滑落,求木板的最小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民用航空客機的機艙,除了有正常的艙門和舷梯連接,供旅客上下飛機以外,還配有緊急出口。發(fā)生意外情況的飛機在著陸后,打開緊急出口的艙門后,會自動生成一個氣囊,由斜面部分AC和水平部分CD構成,乘客可沿該氣囊安全地滑行到地面,如圖所示。某機艙離氣囊底端的豎直高度AB=3.0m,氣囊構成的斜面長AC=5.0m。質量m=60kg的乘客從氣囊上由靜止開始滑下,最后滑上水平部分上的E點靜止。已知乘客與氣囊動摩擦因數(shù)為=0.60,不計空氣阻力,取g=10m/s2。

求:(1)乘客下滑到C點時的速度大小;
(2)E點到C點的距離s;
(3)乘客從A滑行到E所用的時間t。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