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如圖所示,一質(zhì)量為m的物體系于長度分別為l1、l2的輕彈簧和細線上,l1的一端懸掛在天花板上,與豎直方向夾角,l2水平拉直,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輕彈簧的拉力為$\frac{mg}{cosθ}$
B.輕繩拉力大小為$\frac{mg}{tanθ}$
C.剪斷輕繩瞬間,物體加速度大小為gtanθ
D.去掉輕彈簧瞬間,物體加速度大小為g

分析 細線的彈力可以發(fā)生突變,彈簧的彈力不能發(fā)生突變,根據(jù)物體的受力情況,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解答 解:A、剪斷輕繩前物體受力如圖所示:
 
由平衡條件得:f=mgtanθ,F(xiàn)=$\frac{mg}{cosθ}$,故A正確,B錯誤;
C、彈簧的彈力不能突變,剪斷輕繩瞬間,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tanθ=ma,解得加速度:a=gtanθ,故C正確;
D、去掉輕彈簧的瞬間,物體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與輕繩的拉力作用,物體受到的合力不是mg,加速度不是g,故D正確;
故選:BD.

點評 本題考查了平衡條件與牛頓第二定律的應(yīng)用,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知道燒斷繩子的瞬間,彈簧來不及發(fā)生形變,彈力不變.然后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求出彈簧的彈力.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4.物體A、B均靜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其質(zhì)量分別為mA和mB,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μA和μB,現(xiàn)用水平力F分別拉物體A、B,它們的加速度a與拉力F的關(guān)系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 。
A.mA>mBB.mA<mBC.μA>μBD.μA<μ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在平直的公路上,甲乘汽車以10m/s的速度運動,乙騎自行車以6m/s的速度運動,甲、乙的運動方向相同,甲在前,乙在后,則( 。
A.甲觀察到乙以4m/s的速度靠近B.乙觀察到甲以4 m/s的速度遠離
C.甲觀察到乙以16 m/s的速度遠離D.乙觀察到甲以16 m/s的速度遠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如圖所示,水平橫梁一端插在墻壁內(nèi),另一端裝小滑輪B.一輕繩的一端 C固定于墻壁上,另一端跨過滑輪后懸掛一質(zhì)量m=8kg的重物,CBA=30°,則滑輪受到繩子的作用力為(g=10N/kg)(  )
A.30 NB.40 NC.80 ND.60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在y<0的區(qū)域內(nèi)存在勻強磁場,磁場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并指向紙面外,磁感應(yīng)強度為B,一不計重力帶正電的粒子以速度v0從O點射入磁場,入射方向在xOy平面內(nèi)且與x軸正向的夾角為θ.若粒子射出磁場的位置與O點距離為L,求:
(1)此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
(2)此粒子的電量和質(zhì)量之比$\frac{q}{m}$.
(3)此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時間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是物理學(xué)中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下列物理量的表達式不屬于用比值法定義的是( 。
A.電勢φ=$\frac{{E}_{p}}{q}$B.電流強度I=$\frac{U}{R}$C.電容C=$\frac{Q}{U}$D.熱功率P熱=$\frac{Q}{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如圖所示,兩個等量的正電荷分別置于P、Q兩位置,在P、Q連線的垂直平分線上有M、N兩點,另有一試探電荷q,則(  )
A.若q是正電荷,q在N點的電勢能比在M點的電勢能大
B.若q是負電荷,q在M點的電勢能比在N點的電勢能大
C.M、N兩點的電場強度方向向右
D.中垂線MN為一條等勢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物體靜止在地面上,物體上面連一輕彈簧,用手拉著彈簧上端將物體緩慢提高h.若不計物體動能的改變和彈簧重力,則人做的功W>mgh(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敘述中,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 。
A.丹麥物理學(xué)家奧斯特發(fā)現(xiàn)電流可以使周圍的小磁針發(fā)生偏轉(zhuǎn),稱為電流磁效應(yīng)
B.法拉第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yīng)現(xiàn)象
C.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D.卡文迪許總結(jié)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