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長短不同、材料相同的同樣粗細的繩子,各拴一個質(zhì)量相同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內(nèi)做勻速圓周運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兩小球以相同的線速度運動時,長繩易斷;
B.兩小球以相同的角速度運動時,長繩易斷;
C.兩小球以相同的角速度運動時,短繩易斷;
D.不管什么狀態(tài),都是短繩易斷。
B
分析: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拉力提供向心力,然后根據(jù)
F=m=mω2r判斷.
解答:解:A、m和v一定時,根據(jù)F=m,r越大,拉力越小,繩子越不容易斷,A錯誤;
B、m和ω一定時,根據(jù)F=mω2r,r越大,拉力越大,繩子越容易斷,B正確;
C、由于ω=2πn,再根據(jù)F=mω2r,m和n一定時,r越小,拉力越小,繩子越不容易斷,C錯誤;
D、由上述分析可知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中繩子拉力等于向心力,關(guān)鍵在于選擇恰當?shù)南蛐牧竭M行分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半徑為R的環(huán)形塑料管豎直放置,且管的內(nèi)徑遠小于環(huán)的半徑,ab為該環(huán)的水平直徑,環(huán)的ab及其以下部分處于水平向左的勻強電場中,管的內(nèi)壁光滑,F(xiàn)將一質(zhì)量為m,電量為+q的小球從管中a點由靜止開始釋放,已知qE = m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兩點電勢相比為
B.小球釋放后,到達b點時速度為零,并在bda間往復運動
C.小球釋放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經(jīng)過最高點c時對管壁的壓力之比為1∶6
D.小球釋放后,第一次經(jīng)過最低點d和最高點c時對管壁的壓力之比為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關(guān)于做勻速圓周運動物體的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關(guān)系,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線速度大的角速度一定大B.線速度大的周期一定小
C.角速度大的半徑一定小;D.角速度大的周期一定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甲、乙兩個物體分別放在南沙群島和北京,它們隨地球一起轉(zhuǎn)動時,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
A.甲和乙轉(zhuǎn)動時,都是由地球的對它們的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B.甲和乙的角速度相等
C.甲和乙的線速度相等
D.甲和乙的向心加速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質(zhì)量相等的兩汽車以相同的速度分別通過半徑為的凸形路面與凹形路面時兩路面所受的壓力之比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質(zhì)量相等的A、B兩物體,放在水平轉(zhuǎn)臺上,A離軸O的距離是B離軸O距離的一半,如圖所示,當轉(zhuǎn)臺旋轉(zhuǎn)時,A、B都無滑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因為a=ω2R,而RB>RA,所以B的向心加速度比A大
B.因為a=v2/R,而RB>RA,所以A的向心加速度比B大
C.因為質(zhì)量相等,所以它們受到的臺面摩擦力相等
D.轉(zhuǎn)臺對B的靜摩擦力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某飛行員的質(zhì)量為m,駕駛飛機在豎直面內(nèi)以速度V做勻速圓周運動,圓的半徑為R,在圓周的最高點和最低點比較,飛行員對坐椅的壓力最低點比最高點大(設(shè)飛行員始終垂直坐椅的表面)        (    )
A.mgB.2mgC.mg+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滑塊在恒定外力作用下從水平軌道上的A點由靜止出發(fā)到B點時撤去外力,又沿豎直面內(nèi)的光滑半圓形軌道運動,且恰好通過軌道最高點C,滑塊脫離半圓形軌道后又剛好落到原出發(fā)點A,滑塊在AB段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是:

A  a=5g/4    B.  a= 4g/5  C.  a= g/3  D. a=g/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A、B、C三物體放在旋轉(zhuǎn)水平圓臺上,與臺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A的質(zhì)量為2m,B與C的質(zhì)量均為m,A、B離軸距離均為a,C離軸為2a,當圓臺旋轉(zhuǎn)時,A、B、C都沒有滑動,則                   (   )

A.C物體受到的向心力比A物體受到的向心力大
B.B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最小
C.圓臺角速度增加時,C比B先滑動
D.圓臺角速度增加時,B比A先滑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