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文化常識匯編

一、       人的稱謂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20歲、女15)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

【稱號】名、字與號的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痉Q籍貫】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鄙下(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

【稱郡望】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謙稱】舉例:(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如愚、鄙、敝、卑、竊、臣、仆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如家父等。“舍”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對別國稱自己的君為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如: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仁,表示愛重,應(yīng)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

【特殊稱謂】如(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關(guān)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jié)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资橇畾q。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古代職官  舉例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wù)的總管,原只設(shè)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地也遍設(shè),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zhuǎn)調(diào)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zhuǎn)調(diào)叫轉(zhuǎn)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wù),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