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2年高考立體幾何試題匯編
(90全國) 如圖,在三棱錐SABC中,SA⊥底面ABC,AB⊥BC.DE垂直平分SC,且分別交AC、SC于D、E.又SA=AB,SB=BC.求以BD為棱,以BDE與BDC為面的二面角的度數(shù).
(91全國)已知ABCD是邊長為4的正方形,E、F分別是AB、AD的中點,GC垂直于ABCD所在的平面,且GC=2.求點B到平面EFG的距離.
(92理)兩條異面直線a、b所成的角為θ,它們的公垂線段AA1的長度為d。在直線a、b上分別取點E、F,設(shè)A1E=m,AF=n
(93全國)如圖,A1B1C1-ABC是直三棱柱,過點A1、B、C1的平面和平面ABC的交線記作l.
(Ⅰ)判定直線A1C1和l的位置關(guān)系,并加以證明;
(Ⅱ)若A1A=1,AB=4,BC=3,∠ABC=90°,求頂點A1到直線l的距離.
(94全國)如圖,已知A1B1C1-ABC是正三棱柱,D是AC中點.
(1)證明AB1∥平面DBC1;
(2)假設(shè)AB1⊥BC1,求以BC1為棱,DBC1與CBC1為面的二面角α的度數(shù).
(95全國)如圖,ABCD是圓柱的軸截面,點E在底面的周長上,AF⊥DE,F(xiàn)是垂足。
(1)求證:AF⊥DB
(2)如果AB=a,圓柱與三棱錐D-ABE的體積比等于3π,求點E到截面ABCD的距離
(96全國)如圖,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BB1,截面A1EC⊥側(cè)面AC1.
(Ⅰ)求證:BE=EB1;
(Ⅱ)若AA1=A1B1;求平面A1EC與平面A1B1C1所成二面角(銳角)的度數(shù).
注意:在下面橫線上填寫適當(dāng)內(nèi)容,使之成為(Ⅰ)的完整證明,并解答(Ⅱ).
(Ⅰ)證明:在截面A1EC內(nèi),過E作EG⊥A1C,G是垂足.
① ∵_(d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G⊥側(cè)面AC1;取AC的中點F,連結(jié)BF,FG,由AB=BC得BF⊥AC,
、 ∵_(d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F⊥側(cè)面AC1;得BF∥EG,BF、EG確定一個平面,交側(cè)面AC1于FG.
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FG,四邊形BEGF是平行四邊形,BE=FG,
、 ∵_(d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G∥AA1,△AA1C∽△FGC,
、 ∵_(d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解:
(97全國)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F分別是BB1、CD的中點.
(Ⅰ)證明AD⊥D1F;
(Ⅱ)求AE與D1F所成的角;
(Ⅲ)證明面AED⊥面A1FD1;
(00廣東、全國)如圖,已知平行六面體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C1CD=∠BCD,
(Ⅰ)證明:C1C⊥BD;
(Ⅱ)當(dāng)?shù)闹禐槎嗌贂r,能使A1C⊥平面C1BD?請給出證明。
(00兩省一市)如圖,直三棱柱ABC-,底面ΔABC中,CA=CB=1,BCA=,棱=2,M、N分別是、的中點。
(I)求的長;
(II)求,的值;
(III)求證
(01廣東、全國)如圖,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錐S―ABCD中,
∠ABC=90°,SA⊥面ABCD, SA=AB=BC=1,AD=.
(Ⅰ)求四棱錐S―ABCD的體積;
(Ⅱ)求面SCD與面SBA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01兩省一市)如圖,以正四棱錐V-ABCD底面中心O為坐標(biāo)原點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O-xyz,其中Ox∥BC,Oy∥AB.E為VC中點,正四棱錐底面邊長為2a,高為h
(Ⅰ)求cos<,>;
(Ⅱ)記面BCV為,面DCV為,若BED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求BED
(02全國)如圖,正方形、的邊長都是1,而且平面、互相垂直。點在上移動,點在上移動,若()
(1)求的長;
(2)為何值時,的長最。
(3)當(dāng)?shù)拈L最小時,求面與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02兩省一市)如圖,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邊長為,側(cè)棱長為。
(1) 建立適當(dāng)?shù)淖鴺?biāo)系,并寫出點A、B、A1、C1的坐標(biāo);
(2) 求AC1與側(cè)面ABB1A1所成的角
(02廣東)四棱錐的底面是邊長為的正方形,平面。
(1)若面與面所成的二面角為,求這個四棱錐的體積;
(2)證明無論四棱錐的高怎樣變化。面與面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
(90)解法一:由于SB=BC,且E是SC的中點,因此BE是等腰三角形SBC底邊SC的中線,所以SC⊥BE.
又已知 SC⊥DE,BE∩DE=E,∴SC⊥面BDE,∴SC⊥BD.
又 ∵SA⊥底面ABC,BD在底面ABC上, ∴SA⊥BD.
而SC∩SA=S,∴BD⊥面SAC.
∵DE=面SAC∩面BDE,DC=面SAC∩面BDC,
∴BD⊥DE,BD⊥DC.
∴∠EDC是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SA⊥底面ABC,∴SA⊥AB,SA⊥AC.
設(shè)SA=a,
又因為AB⊥BC,
∴∠ACS=30°.
又已知DE⊥SC,所以∠EDC=60°,即所求的二面角等于60°.
解法二:由于SB=BC,且E是SC的中點,因此BE是等腰三角形SBC的底邊SC的中線,所以SC⊥BE.
又已知SC⊥DE,BE∩DE=E∴SC⊥面BDE,
∴SC⊥BD.
由于SA⊥底面ABC,且A是垂足,所以AC是SC在平面ABC上的射影.由三垂線定理的逆定理得BD⊥AC;又因E∈SC,AC是SC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所以E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在AC上,由于D∈AC,所以DE在平面 ABC上的射影也在AC上,根據(jù)三垂線定理又得BD⊥DE.
∵DE面BDE,DC面BDC,
∴∠EDC是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以下同解法一.
(91)解:如圖,連結(jié)EG、FG、EF、BD、AC、EF、BD分別交AC于H、O. 因為ABCD是正方形,E、F分別為AB和AD的中點,故EF∥BD,H為AO的中點.
BD不在平面EFG上.否則,平面EFG和平面ABCD重合,從而點G在平面的ABCD上,與題設(shè)矛盾.
由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BD∥平面EFG,所以BD和平面EFG的距離就是點B到平面EFG的距離. ――4分
∵ BD⊥AC, ∴ EF⊥HC.
∵ GC⊥平面ABCD,∴ EF⊥GC,
∴ EF⊥平面HCG.
∴ 平面EFG⊥平面HCG,HG是這兩個垂直平面的交線. ――6分
作OK⊥HG交HG于點K,由兩平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知OK⊥平面EFG,所以線段OK的長就是點B到平面EFG的距離. ――8分
∵ 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4,GC=2,
∴ AC=4,HO=,HC=3.
∴ 在Rt△HCG中,HG=.
由于Rt△HKO和Rt△HCG有一個銳角是公共的,故Rt△HKO∽△HCG.
∴ OK=.
即點B到平面EFG的距離為. ――10分
(92) 解法一:設(shè)經(jīng)過b與a平行的平面為α,經(jīng)過a和AA1的平面為β,α∩β=c,則c∥a.因而b,c所成的角等于θ,且AA1⊥c(如圖)。
∵ AA1⊥b, ∴
AA1⊥α.
根據(jù)兩個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β⊥α.
在平面β內(nèi)作EG⊥c,垂足為G,則EG=AA1.并且根據(jù)兩個平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EG⊥α.連結(jié)FG,則EG⊥FG.
在Rt△EFG中,EF2=EG2+FG2! AG=m, ∴在△AFG中, FG2=m2+n2-2mncosθ.
∵ EG2=d2, ∴ EF2=d2+m2+n2-2mncosθ.
如果點F(或E)在點A(或A1)的另一側(cè),則
EF2=d2+m2+n2+2mncosθ.
因此
解法二:經(jīng)過點A作直線c∥a,則c、b所成的角等于θ,且AA1⊥c.
根據(jù)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A1垂直于b、c所確定的平面a.
在兩平行直線a、c所確定的平面內(nèi),作EG⊥c,垂足為G,則EG平行且等于AA1,從而EG⊥α。
連結(jié)FG,則根據(jù)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定義,EG⊥FG.
在Rt△EFG中,EF2=EG2+FG2。
(以下同解法一)
(93)解:(Ⅰ)l∥A1C1.證明如下:
根據(jù)棱柱的定義知平面A1B1C1和平面ABC平行.
由題設(shè)知直線A1C1=平面A1B1C1∩平面A1BC1,直線l=平面A1BC1∩平面ABC.
根據(jù)兩平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有l(wèi)∥A1C1.
(Ⅱ)解法一: 過點A1作A1E⊥L于E,則A1E的長為點A1到l的距離.
連結(jié)AE.由直棱柱的定義知A1A⊥平面ABC.
∴ 直線AE是直線A1E在平面ABC上的射影.
又 l在平面ABC上,根據(jù)三垂線定理的逆定理有:AE⊥l.
由棱柱的定義知A1C1∥AC,又l∥A1C1, ∴ l∥AC.
作BD⊥AC于D,則BD是Rt△ABC斜邊AC上的高,且BD=AE,
從而AE=BD=(AE×BC)/AC=(4×3)/5=12/5
在Rt△A1AE中, ∵ A1A=1,∠A1AE=90°,
故點A1到直線 l 的距離為13/5。
解法二: 同解法一得l∥AC.
由平行直線的性質(zhì)定理知∠CAB=∠ABE, 從而有Rt△ABC∽Rt△BEA,AE:BC=AB:AC,
∴AE=(BC×AB)/AC
以下同解法一。
(94) (1)證明: ∵A1B1C1-ABC是正三棱柱,
∴四邊形B1BCC1是矩形.連結(jié)B1C,交BC1于E,則B1E=EC.連結(jié)DE.
在△AB1C中,∵AD=DC, ∴DE∥AB1,
∴AB1∥平面DBC1.
(2)解:作DF⊥BC,垂足為F,則DF⊥面B1BCC1,連結(jié)EF,則EF是ED在平面B1BCC1上的射影.
∵AB1⊥BC1, 由(1)知AB1∥DE, ∴DE⊥BC1,
則BC1⊥EF, ∴∠DEF是二面角α的平面角.
設(shè)AC=1,則DC=1/2. ∵△ABC是正三角形,
∴在Rt△DCF中, DF=DC?sinC=/4,CF=DC?cosC=1/4
取BC中點G. ∵EB=EC, ∴EG⊥BC.
在Rt△BEF中, EF2=BF?GF,又BF=BC-FC=3/4,GF=1/4
∴EF2=(3/4)?(1/4),即EF=/4. ∴tg∠DEF=DF/EF=1 ∴∠DEF=45°.
故二面角α為45°.
(95) (1)證明:根據(jù)圓柱性質(zhì),DA⊥平面ABE,
∵EB平面ABE, ∴DA⊥EB,
∵AB是圓柱底面的直徑,點E在圓周上,
∴AE⊥EB,又AE∩AD=A,故得EB⊥平面DAE,
∵AF平面DAE,∴EB⊥AF,
又AF⊥DE,且EB∩DE=E,故得AF⊥平面DEB,
∵DB平面DEB,∴AF⊥DB。
(2)解:設(shè)點E到平面ABCD的距離為d,記AD=h,因圓柱軸截面ABCD是矩形,所以AD⊥AB。
由題設(shè)知 ,即d=a/2。
(96)
(Ⅰ)②∵BE:CF=1:2,
∴DC=2DB,
∴DB=BC, 1分
③∵△ABD是等腰三角形,
且∠ABD=120°, ∠BAD=30°,
∴∠CAD=90°, 3分
④∵FC⊥面ACD,
∴CA是FA在面ACD上的射影,
且CA⊥AD, 5分
⑤∵FA∩AC=A, DA⊥面ACF,DA面ADF
∴面ADF⊥面ACF. 7分
(Ⅱ)解: ∵VA1-AEF=VE-AA1F 在面A1B1C1內(nèi)作B1G⊥A1C1,垂足為G.
BG=a/2
面A1B1C1⊥面A1C, ∴B1G⊥面A1C,
∵E∈BB1,而BB1∥面A1C, ∴三棱柱的高為a/2 9分
S△AA1F=AA1?AC/2=a2/2 10分 ∴VA1-AEF=VE-AA1F=a4/4 12分
(97) 解:(Ⅰ)∵AC1是正方體,
∴AD⊥面DC1.
又D1F面DC1,
∴AD⊥D1F. -------------2分
(Ⅱ)取AB中點G,連結(jié)A1G,FG.因為F是CD的中點,所以GF、AD平行且相等,又A1D1、AD平行且相等,所以GF、A1D1平行且相等,故GFD1A1是平行四邊形,A1G∥D1F.
設(shè)A1G與AE相交于點H,則∠AHA1是AE與D1F所成的角,因為E是BB1的中點,所以Rt△A1AG≌Rt△ABE,
∠GA1A=∠GAH,從而∠AHA1=90°,
即直線AE與D1F所成角為直角.
-------------5分
(Ⅲ)由(Ⅰ)知AD⊥D1F,由(Ⅱ)知AE⊥D1F,又AD∩AE=A,所以D1F⊥面AED.又因為D1F面A1FD1, 所以 面AED⊥面A1FD1.
-------------7分
(Ⅳ)連結(jié)GE,GD1.
∵FG∥A1D1, ∴FG∥面A1ED1,
∵AA1=2,
(98) 解:(Ⅰ)作A1D⊥AC,垂足為D,由面A1ACC1⊥面ABC,得A1D⊥面ABC,
∴∠A1AD為A1A與面ABC所成的角!2分
∵AA1⊥A1C,AA1=A1C,∴∠A1AD=45°為所求。 ……4分
(Ⅱ)作DE⊥AB,垂足為E,連A1E,則由A1D⊥面ABC,得A1E⊥AB。
∴∠A1ED是面A1ABB1與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6分
由已知,AB⊥BC,得ED∥BC。又D是AC的中點, BC=2,AC=2, ∴DE=1,AD=A1D=,
tgA1ED=A1D/DE=。故∠A1ED=60°為所求。 ……8分
(Ⅲ)解法一:由點C作平面A1ABB1的垂線,垂足為H,則CH的長是C到平面A1ABB1的距離。 …10分
連結(jié)HB,由于AB⊥BC,得AB⊥HB。 又A1E⊥AB,知HB∥A1E,且BC∥ED, ∴∠HBC=∠A1ED=60°。
∴CH=BCsin60°=為所求。 ……12分
解法二:連結(jié)A1B。 根據(jù)定義,點C到面A1ABB1的距離,即為三棱錐C-A1AB的高h(yuǎn)。 ……10分
由V錐C-A1AB=V錐A1-ABC得1/2S△AA1Bh=1/2S△ABCA1D,
即 1/3×2h=1/3×2×,∴h=為所求。 ……12分
(99)(1)解:如圖,連結(jié)DB交AC于O,連結(jié)EO。
∵底面ABCD是正方形 ∴DO⊥AC! ∮帧逧D⊥底面AC,
∴EO⊥AC。
∴∠EOD是面EAC與底面AC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2分
∴ ∠EOD=45°! O=(2)1/2/2a,
AC=(2)1/2a, Eo=[(2)1/2a?sec45°]/2=a.
故 S△EAC=(2)1/2×a2/2 4分
(II)解:由題設(shè)ABCD-A1B1C1D1是正四棱柱,得A1A⊥底面AC, A1A⊥AC。
又 A1A⊥A1B1, 1A是異面直線A1B1與AC間的公垂線。
----6分
∵D1B∥面EAC,且面D1BD與面EAC交線為EO, ∴ D1B∥EO。
又 O是DB的中點, ∴E是D1D的中點, D1B=2ED=2a。
異面直線A1B1與AC間的距離為(2)1/2a。 ----8分
(III)解法一:如圖,連結(jié)D1B1! 逥1D=DB=(2)1/2a,
∴BDD1B1是正方形! ∵B結(jié)B1D交D1B于P,交EO于Q。
∵B1D⊥D1B。 EO∥D1B, ∴B1D⊥EO
又 AC⊥EO, AC⊥ED, ∴AC⊥面BDD1B1
∴B1D⊥AC ∴B1D⊥面EAC。
∴B1Q是三棱錐B1-EAC的高。
----10分
由DQ=PQ,得B1Q=3B1D/4=3a/2。
∴VB1-EAC=(1/3)?[(2)1/2a2/2]?(3/20=(2)1/2?a3/4.
所以三棱錐了-EAC的體積是(2)1/2?a3/4.
----12分
解法二:連結(jié)B1O,則VB1-EAC=2VA-EOB1
∵AO⊥面BDD1B1, ∴AO是三棱錐A-EOB1的高,AO=(2)1/2?a/2
在正方形BDD1B1中,E、O分別是D1D、DB的中點(如右圖),
則S△EOB1=3a2/4.
∴VB1-EAC=2×(1/30×(3a2/4)×[(2)1/2a/2}=(2)1/2?a3/4.
所以三棱錐B1-EAC的體積是(2)1/2?a3/4.----12分。
(00廣東)(Ⅰ)證明:連結(jié)、和交于,連結(jié)。
∵四邊形ABCD是菱形,∴⊥,=。
又∵∠=∠,=,
∴,∴B=D,
∵∴, 3分
但,∴平面。
又平面,∴。 …………6分
(Ⅱ)當(dāng)時,能使平面。
證明一:∵,∴,又,
由此可推得。∴三棱錐是正三棱錐。 …………9分
設(shè)與相交于。∵,且::1,
∴:=2:1。
又是正三角形的邊上的高和中線,∴點是正三角形的中心,
∴平面,即平面。 …………12分
證明:由(Ⅰ)知,平面,
∵平面,∴。 …………9分
當(dāng)時,平行六面體的六個面是全等的菱形,同的正法可得。
又,∴平面。 …………12分
(00兩省一市)如圖,以C為原點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O。
(I)解:依題意得B,N,
∴ ――2分
(II)解:依題意得,B,C,。
∴ ,。
。, ――5分
∴ ――9分
(III)證明:依題意得,M , ,
∴ ,∴ ――12分
(01廣東)解:(Ⅰ)直角梯形ABCD的面積是M底面=
= 2分
∴四棱錐S―ABCD的體積是 4分
(Ⅱ)延長BA、CD相交于點E,連結(jié)SE,則SE是所求二面角的棱? 6分
∵AD∥BC,BC=2AD
∴EA=AB=SA,∴SE⊥SB
∵SA⊥面ABCD,得面SEB⊥面EBC,EB是交線.
又BC⊥EB,∴BC⊥面SEB,故SB是SC在面SEB上的射影,∴CS⊥SE,
所以∠BSC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10分
∵SB=
∴tg∠BSC=,即所求二面角的正切值為
(01兩省一市)
(02全國)解:(1)作MP∥AB交BC于點P,NQ∥AB交BE于點Q,連接PQ,
依題意可得MP∥NQ,且MP=NQ,即MNQP是平行四邊形。
∴MN=PQ由已知, CM=BN=a,CB=AB=BE=1,
∴即
∴(2)由(1)
(3)取MN的中點G,連接AG、BG,
∵AM=AN,BM=BN,∴AG⊥MN,BG⊥MN,∴∠AGB即為二面角α的平面角。
又,所以由余弦定理有
。故所求二面角。
(02兩省一市)解:(1)如圖,以點A為坐標(biāo)原點O,以AB所在直線為Oy軸,以所在直線為Oz軸,以經(jīng)過原點且與平面垂直的直線為Ox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
由已知,得
------------4分
(2)坐標(biāo)系如上。取的中點M,于是有,連有
,且
由于
所以,
∴
(02廣東)解(1)∵平面,∴是在面上的射影,∴
∴是面與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而是四棱錐的高,
∴
(2)證:不論棱錐的高怎樣變化,棱錐側(cè)面與恒為全等三角形.
作,垂足為,連結(jié),則.
∴,,故是面與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設(shè)與相交于點,連結(jié),則.
在△中,
所以,面與面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