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zhì)構造: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稱為地質(zhì)構造.地質(zhì)構造是研究地殼運動的性質(zhì)和方式的依據(jù).常見的兩種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 (1)褶皺:成因水平巖層受地殼水平運動產(chǎn)生的水平擠壓力發(fā)生彎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皺基本形態(tài) 背斜①巖層形態(tài):一般是巖層向上拱起 ②巖層新老關系: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③地形表現(xiàn):一般情況下成為山嶺.但不少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基本形態(tài)向斜①巖層形態(tài):一般是巖層向下彎曲 ②巖層新老關系:一般是巖層較新.兩面巖層較老 ③地形表現(xiàn):一般成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擠壓.物質(zhì)堅實.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2)斷層:成因受地殼運動產(chǎn)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巖層發(fā)生斷裂錯開基本 形態(tài)地壘 ①巖層形態(tài)及特點: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上升.兩邊巖塊相對下降.上升的巖塊稱地壘 ②地形表現(xiàn):相對上升的巖塊常形成狀山地.如我國的泰山.廬山地塹①巖層形態(tài)及特點:兩條斷層之間的巖塊相對下降.兩邊巖塊相對上升.相對下降的巖塊稱地塹 ②地形表現(xiàn):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狹長的凹陷地帶.如東非大裂谷.我國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四.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1)大陸漂移說年代和創(chuàng)立者 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證據(jù) 大西洋兩岸的地質(zhì)構造.大陸形狀.氣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基本論點 ①二三億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聯(lián)合古陸.它的周圍是一片廣闊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轉(zhuǎn)所產(chǎn)生的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的作用下.聯(lián)合古陸開始分離. ③較輕的硅鋁層組成的陸塊.像冰塊浮在水面上一樣.在較重的硅鎂層上漂移.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的海陸分布. (2)海底擴張說 年代20世紀50年代 證據(jù)①海底巖石的年齡很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 ②離海嶺愈近.年齡愈輕.離海嶺愈遠.年齡愈老.并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 基本內(nèi)容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地.地幔物質(zhì)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涌出.到達頂部冷卻凝結.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后.繼續(xù)上升的巖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當擴張著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逐漸熔化而消亡. (3)板塊構造學說 理論的產(chǎn)生20世紀60年代后期.許多學者在接受了大陸漂移說關于大陸運動的觀點.吸收了海底擴張說的基本論點.結合新的科學成果后.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基本論點①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 之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③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④板塊相對移動而發(fā)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塊構造學說的應用①在板塊張裂的地區(qū).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②兩個大陸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qū).常形成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形成的.③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較大.位置較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形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如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相撞形成的.④板塊與板塊之間的接觸帶是火山.地震.地熱的活動地帶.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 :地球表面的物質(zhì)運動是永恒的。有些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例如地震。但更多的是感覺不到的,因為這些運動進行得極其緩慢。例如,大家熟悉的喜馬拉雅山,是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列山脈(最高處海拔約8848.13 米),但在距今四五千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那里還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大約在一千二百萬年前,現(xiàn)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喜馬拉雅山的北坡地區(qū),當時高程只有約海拔一千米。據(jù)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現(xiàn)在仍以每年3.3 ~12.7 毫米的速度不斷上升?梢,地殼運動的速度雖很慢,但由于經(jīng)歷長期的活動,地殼運動對地殼變形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甚至引起劇烈的海陸變遷。  
材料2 :巖石受力引起變形示意圖
材料3 :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示意圖
(1)根據(jù)材料3,請說說世界的火山、地震的分布特點,并簡要說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材料1、2、3和板塊構造學說,請簡單地描述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和西南青藏高原附近。請你根據(j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guī)律,說說其中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地球表面的物質(zhì)運動是永恒的。有些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例如地震。但更多的是感覺不到的,因為這些運動進行得極其緩慢。例如,大家熟悉的喜馬拉雅山,是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列山脈(最高處海拔約8 844.43米),但在距今四五千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那里還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大約在一千二百萬年前,現(xiàn)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喜馬拉雅山的北坡地區(qū),當時高度只有約海拔一千米。據(jù)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現(xiàn)在仍以每年3.3~12.7毫米的速度不斷上升?梢,地殼運動的速度雖很慢,但由于經(jīng)歷長期的活動,地殼運動對地殼變形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甚至引起劇烈的海陸變遷。

  材料2:巖石受力引起變形示意圖。

材料3: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示意圖。

(1)根據(jù)材料3,請說說世界的火山、地震的分布特點,并簡要說明為什么?

________。

(2)根據(jù)材料1、2、3和板塊構造學說,請簡單地描述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

________。

(3)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和西南青藏高原附近。請你根據(j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guī)律,說說其中的道理。

________。

(4)根據(jù)天文臺的測量,發(fā)現(xiàn)1926~1933年間,歐洲與美洲之間的距離,平均每年增加65厘米。請你結合材料3,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地球表面的物質(zhì)運動是永恒的。有些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例如地震。但更多的是感覺不到的,因為這些運動進行得極其緩慢。例如,大家熟悉的喜馬拉雅山,是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列山脈(最高處海拔約8848.13米),但在距今四五千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那里還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大約在一千二百萬年前,現(xiàn)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喜馬拉雅山的北坡地區(qū),當時高程只有約海拔一千米。據(jù)測量,喜馬拉雅山脈現(xiàn)在仍以每年3.3~12.7毫米的速度不斷上升。可見,地殼運動的速度雖很慢,但由于經(jīng)歷長期的活動,地殼運動對地殼變形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甚至引起劇烈的海陸變遷。

  材料2:巖石受力引起變形示意圖

  材料3: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示意圖。

(1)根據(jù)材料3,請說說世界的火山、地震的分布特點,并簡要說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材料1、2、3和板塊構造學說,請簡單地描述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和西南青藏高原附近。請你根據(j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guī)律,說說其中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jù)天文臺的測量,發(fā)現(xiàn)1926~1933年間,歐洲與美洲之間的距離,平均每年增加65厘米。請你結合材料3,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