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如果裝置中①②③三部分儀器的連接順序改變②①③,則可以檢出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不能檢出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
(2)如果將儀器的連接順序變?yōu)棰佗邰,則可以檢出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不能檢出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
(3)如果將儀器的連接順序變?yōu)棰冖邰,則可以檢出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不能檢出的物質(zhì)是___________。
二氧化硒(SeO2)是一種氧化劑,其被還原后的單質(zhì)硒可能成為環(huán)境污染物,通過與濃HNO3或濃H2SO4反應生成SeO2以回收Se。完成下列填空:
(1)Se和濃HNO3反應的還原產(chǎn)物為NO和NO2,且NO和NO2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1,寫出Se和濃HNO3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Se+2H2SO4(濃)―→2SO2↑+SeO2+2H2O,2SO2+SeO2+2H2O―→Se+2SO42—+4H+,則SeO2、H2SO4(濃)、SO2的氧化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
(3)回收得到的SeO2的含量,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測定: ①SeO2+KI+HNO3―→Se+I2+KNO3+H2O
②I2+2Na2S2O3―→Na2S4O6+2NaI。配平方程式①,標出電子轉(zhuǎn)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
(4)實驗中,準確稱量SeO2樣品0.150 0 g,消耗了0.200 0 mol/L的Na2S2O3溶液25.00 mL,所測定的樣品中SeO2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_。
(12分)已知銅和濃硫酸可以在加熱條件下發(fā)生如下反應(反應方程式已配平): Cu + 2H2SO4(濃) == CuSO4 + A ↑ + 2H2O
試通過計算和推理完成下面的問題:
。1)A物質(zhì)可以導致酸雨的形成。則A應該屬于______(填字母代號)。
a.酸 b. 堿 c. 鹽 d. 酸性氧化物 e. 堿性氧化物
A物質(zhì)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此反應中_______(填寫化學式)失去電子。
(2)學習了分類法后,甲同學把下列物質(zhì)分為一類:CuSO4溶液、CuSO4·5H2O、Cu(OH)2、液態(tài)O2。你認為甲同學分類的標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jù)物質(zhì)之間的反應關(guān)系判斷,下列反應能生成CuSO4的是_______(用字母代號填寫)。
a.金屬+酸 b. 金屬氧化物+酸 c. 堿+酸 d. 鹽+酸
。3)足量的銅片與含溶質(zhì)1.8 mol的濃H2SO4充分反應,如果該反應過程中轉(zhuǎn)移了 0.2 mol電子,生成的CuSO4的質(zhì)量為____________克,生成的A氣體在標準狀況下體積為______升(假設氣體全部逸出)。
。4)將反應后所得到的溶液與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應。請寫出此過程發(fā)生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計算:反應后所得沉淀的質(zhì)量為_____克(保留到0.1g)。
(8分)已知:Cu+2H2SO4(濃)CuSO4+SO2↑+2H2O,如圖是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標號①的儀器的名稱: !
(2)將產(chǎn)生氣體通入品紅試液中的現(xiàn)象為: 。
(3)圖中棉花團中浸有氫氧化鈉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反應過程中濃硫酸被消耗,逐漸變稀,而銅不和稀硫酸反應,因此反應完畢,試管中一定還有硫酸剩余。下列藥品中能用來證明反應結(jié)束后的溶液中確有余酸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鐵粉 b.BaCl2溶液 c.銀粉 d.Na2CO3溶液
A.消除硫酸廠尾氣排放
SO2+2NH3+H2O(NH4)2SO3
B.消除制硝酸工業(yè)尾氣的氮氧化物污染
NO2+NO+2NaOH2NaNO2+H2O
C.制CuSO4
Cu+2H2SO4(濃)CuSO4+SO2↑+2H2O
D.制CuSO4
2Cu+O22CuO
CuO+H2SO4(稀)CuSO4+H2O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