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時.將點燃的蠟燭放在凸透鏡前20 cm 處.在透鏡另一側(cè)光屏上觀察到縮小的像.小明又把點燃的蠟燭置于原來的光屏處.則所成像的性質(zhì)是.A.倒立放大的實像 B.正立放火的虛像C.倒立縮小的實像 D.倒立等大的實像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12?成都)小聰、小明分別做了兩個不同的探究.
(1)小聰利用如圖1所示的器材對“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進行了以下探究:
①選擇器材a、c、d、e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②選擇器材a、d、e、f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③選擇器材a、b、d、e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密度有關”.

小聰在上述過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C
C

A.比值法           B.等效法           C.控制變量法            D.估算法
(2)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中使用了焦距為10cm的凸透鏡.
如圖2所示,當他將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調(diào)為28cm時,移動光屏,在屏上可看到清晰的倒立
縮小
縮小
(填“放大”、“縮小”或“等大”)實像.在此基礎上,若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實像,應將蠟燭向
靠近
靠近
(填“靠近”或“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同時調(diào)節(jié)光屏與凸透鏡之間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圖所示,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的實驗中,A、B、C分別是燃燒的蠟燭、凸透鏡、光屏,它們都豎立在光具座上,此時屏上出現(xiàn)清晰的像,A、B、C所處位置對應的標尺刻度如圖所示.

(1)實驗前,要使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位于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這樣做的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當蠟燭、凸透鏡和光屏按如圖所示的位置放置時,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像的大小和物體比較是
放大
放大
(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
(3)當物距小于焦距時,左右移動光屏均接收不到像,接著應該
C
C

A.向上移動光屏去接收
B.向下移動光屏去接收
C.取走光屏,直接通過凸透鏡觀察
D.將光屏放到凸透鏡左側(cè)去接收
(4)如果保持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不變,只改變凸透鏡的位置,當凸透鏡移動到圖中
70cm
70cm
刻度線位置時,光屏上可以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此處像的大小和物體比較是
縮小
縮小
(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8、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時,將點燃的蠟燭放在凸透鏡前20cm 處,在透鏡另一側(cè)光屏上觀察到縮小的像.小明又把點燃的蠟燭置于原來的光屏處,則所成像的性質(zhì)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中使用了焦距為10cm的凸透鏡. 如圖所示,當他將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調(diào)為28cm時,移動光屏,在屏上可看到清晰的倒立
縮小
縮小
(填“放大”、“縮小”或“等大”)實像.在此基礎上,若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實像,應將蠟燭向
靠近
靠近
(填“靠近”或“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同時調(diào)節(jié)光屏與凸透鏡之間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時,為了讓實驗能夠順利進行:
①要先調(diào)節(jié)燭焰、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燭焰、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②若凸透鏡焦距為f,當燭焰的位置在2f處時,則在光屏處得到的是
倒立
倒立
、
等大
等大
、
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能力訓練

1.圖略(提示:凸透鏡)   2.鏡頭,底片,底片,縮小  3.傳播方向,投影片,D   4.D 5.A  6. 縮小  7.5cm<f<10 cm,不能  8.(1)凸透鏡;(2)后方;(3)凸透鏡  9.u>2f,照相機,(1)右;(2)物體成像在視網(wǎng)膜之前  l0.放一只手指在杯子的后面,手指被顯著放大的杯子裝有水  11.(1)水凸透鏡,光屏;(2)將蠟燭、水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保持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調(diào)節(jié)水凸透鏡的位置使蠟燭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向水凸透鏡中注水,使晶狀體變厚,觀察到光屏上所成蠟燭的像將變得不清晰,將蠟燭向水凸透鏡靠近,觀察到光屏上會再次出現(xiàn)清晰的像。

課本拓展題

1.C   2.方法一:讓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拿一張白紙在它的另一側(cè)來回移動,直到紙上的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量出這時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方法二:把凸透鏡豎立,畫出它的主光軸,讓一束激光平行于主光軸射向凸透鏡,用刻度尺最出折射光線與主光軸交點到凸透鏡的距離f,即為凸透鏡的焦距。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