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 |
5 |
2 |
9 |
1 |
4 |
1 |
3 |
1 |
2 |
金屬腐蝕造成很大的經(jīng)濟損失,甚至超過自然災害,其中鋼鐵銹蝕最為嚴重,尋求防止鋼鐵腐蝕的方法意義重大.
(1)鋼鐵的表面發(fā)藍、發(fā)黑處理是常用的防腐方法.下列反應是主要反應之一.
請配平方程式:□Na2FeO2+□NaNO2+□________=□NaFeO2+□NH3↑+□NaOH
(2)鋼鐵的“鈍化”處理也能達到防腐目的,經(jīng)冷、濃HNO3處理后,其表面有一層致密氧化物保護膜,但是加熱或在稀HNO3中就不能“鈍化”.不同濃度的HNO3與鐵反應的還原產(chǎn)物很復雜,其分布曲線如圖.
①圖示可知,密度為1.05 g·mL-1的硝酸與鐵反應時,其最多的還原產(chǎn)物是________;密度大于1.35 g·mL-1的硝酸與鐵反應時,其還原產(chǎn)物主要是NO2;分析HNO3與鐵反應的規(guī)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mg鐵與含n gHNO3的硝酸溶液恰好完全反應,若硝酸的還原產(chǎn)物只有NO,則m的取值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編號)
A.
B.
C.
D.
E.
③工業(yè)上一般不用冷濃硝酸進行鐵表面處理,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3)金屬(M)的腐蝕是因為發(fā)生反應:M-ne-→Mn+,除了上述表面處理的方法外,下列方法也能起到防腐作用的是________(填字母編號)
A.在鐵中摻入銘、鎮(zhèn)等金屬,改變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制成不銹鋼
B.在鐵制品表面鍍辭
C.提高鐵中含碳量,制成生鐵
D.將水庫鐵閘門與直流電源的負極相連
I.設(shè)反應①Fe(s)+CO2(g)FeO(s)+CO(g)的平衡常數(shù)為K1。反應 ②Fe(s)+H2O(g) FeO(s)+H2(g)的平衡常數(shù)為K2,在不同溫度下,K1、K2的值如下:
T(K) | K1 | K2 |
973 | 1.47 | 2.36 |
1173 | 2.15 | 1.67 |
T(K) | K1 | K2 |
973 | 1.47 | 2.36 |
1173 | 2.15 | 1.67 |
I.設(shè)反應①Fe(s)+CO2(g)FeO(s)+CO(g)的平衡常數(shù)為K1。反應 ②Fe(s)+H2O(g) FeO(s)+H2(g)的平衡常數(shù)為K2,在不同溫度下,K1、K2的值如下:
T(K) |
K1 |
K2 |
973 |
1.47 |
2.36 |
1173 |
2.15 |
1.67 |
(1)現(xiàn)有反應③CO2(g)+H2(g) CO(g)+H2O(g),這是一個 (填“吸”或“放”)熱反應,要使平衡③向右移動,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序號)。
A.縮小反應容器容積
B.擴大反應容器容積
C.降低溫度
D.升高溫度
E.使用合適的催化劑
F.設(shè)法減少CO的量
(2)若反應Fe(s)+CO2(g) FeO(s)+CO(g)在溫度T1下進行;Fe(s)+H2O(g) FeO(s)+H2(g)在溫度T2下進行,已知T1>T2,且c(CO2)>c(H2O)(其他條件均相同),則兩者的反應速率 (填序號)。
A.前者大 B.后者大 C.一樣大 D.無法判斷
II.(1)鋼鐵的表面發(fā)藍、發(fā)黑處理是常用的防腐方法。請配平主要反應的方程式:
□Na2FeO2+□NaNO2+□H2O=□NaFeO2+□NH3↑+□NaOH
(2)鋼鐵經(jīng)冷、濃HNO3處理后“鈍化”能達到防腐目的,不同濃度的HNO3與鐵反應的還原產(chǎn)物很復雜,其分布曲線如圖。
①圖示可知,分析HNO3與鐵反應的規(guī)律是 。
②工業(yè)上一般不用冷濃硝酸進行鐵表面處理,其可能的原因是 。
(3)金屬(M)的腐蝕是因為發(fā)生反應:M-ne-→Mn+,除了上述表面處理的方法外,下列方法也能起到防腐作用的是 (填字母編號)
A.在鐵中摻入鉻等金屬制成不銹鋼
B.在鐵制品表面鍍鋅
C.提高鐵中含碳量,制成生鐵
D.將水庫鐵閘門與直流電源的負極相連
一、選擇題(1~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11~20小題最多兩個答案,每小題4分,答對一個得2分,答對兩個得4分,但只要答錯一個得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D
A
C
D
A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D
A
D
D
BD
C
BC
AD
B
A
三、(共30分)
21、(7分)(1)CH3-O-CH2-OH CH2OH-CH2OH (各1分,共2分)
(2)(各1分,共2分。預期生成H2的體積與對應X的結(jié)構(gòu)簡式都對才得1分,只答對一部分不得分;體積沒有單位合并扣1分,單位用毫升表示不扣分)
實驗原理
預期生成H2的體積(標況)
對應X的結(jié)構(gòu)簡式
取
1.
CH3-O-CH2-OH
2.
CH2OH-CH2OH
(3)(3分,裝置可參考圖示1或2,其它如附圖的合理答案也得分。進氣管和出水管的順序顛倒扣1分)
圖示1 圖示2
22、(12分)(1)11.76~11.78均得分 (1分) (2)Na2CO3 和NaHCO3 (1分)因為第一滴定終點所用體積小于第二滴定終點所用體積或V1<(V2-V1)或計算說明 (2分)
(3)以防滴定過快使Na2CO3直接生成H2CO3 (2分)
(4)堿樣的總堿量為:
n(Na2O)= [(25.02mL +24.98 mL)/2]×10
(5)直接以溴甲酚綠-二甲基黃或甲基橙為指示劑滴定至終點 (3分)
23、(11分)(1)便于硫被水浸潤 (2分)
(2)Na2SO4(1分) 取少量溶液,加稀鹽酸酸化后,過濾,再加BaCl2溶液 (2分)
(3)玻璃棒、漏斗、燒杯 (2分);用乙醇或CS2浸沒濾渣,等自然流下后,重復幾次(2分)。(用水洗滌不得分)
(4)溫度應低于
四、(共30分)
24.(11分)(1)NaOH、NaAl(OH)4(NaAlO2)、Na2SiO3 [或氫氧化鈉、鋁酸鈉(偏鋁酸鈉)、硅酸鈉](1分)
(2)CO2+2OH-==HCO3-+2H2O (1分) ,CO2+3H2O+2AlO2-==2Al(OH)3↓+2H2O-+CO32- (1分)
(3) bac (2分) ;
(4)2H2O+2e-→2OH-+H2↑(2分) ;Al(OH)3 +OH-=Al(OH)4- 或Al(OH)3 +OH-=AlO2-+2H2O (2分)
(5)(2分)
25 (8分)
(1)(3分)
V正 < V逆(1分)
0.40(2分)
(2)25%(1分);不變(1分);1:a(1分); (3)-78.7 (2分)
26(11分)(1)(2分)
(2)①NH3 或NH4+ (1分);其規(guī)律是:硝酸的濃度越大,其還原產(chǎn)物中氮元素化合價越高。(2分)
(其它合理答案均給分。如硝酸的濃度越大,氣體生成物中二氧化氮的含量越高;或者,只在硝酸濃度較低時,產(chǎn)物中才會出現(xiàn)氮氣。等等)
②B、C、D (對一個或兩個給一分,全對2分,但只要出現(xiàn)A、E便不給分) (2分)
③硝酸易揮發(fā),且不穩(wěn)定,見光易分解,故不易操作;生成物對環(huán)境污染嚴重 (2分)
(3)A.B.D.(2分)(對一個或兩個給一分,全對2分,但只要出現(xiàn)C便不給分)
五、(共10分)
27. (共10分) (1)BCD;(共2分,答對兩個給1分全對給2分,錯選A倒扣1分,答ABCD為0分)
(2)能與羧酸發(fā)生酯化反應(或其它合理的答案均可);(2分)
(3)CH3COOH;(2分,寫結(jié)構(gòu)式不給分)
(4)AC;(2分,選對一個給一分,錯選一個倒扣一分,扣完本小題分為止)
(5)CH2=CH2 + Br2 → CH2Br―CH2Br;(2分,有機物寫分子式不給分、寫結(jié)構(gòu)式給分,“→”寫“=”不給分)
六、選做題(共10分)
28. (共10分)
(1) (2分),取代反應(或酯化反應);(1分)
(2)
(2分,有機物寫分子式不給分、寫結(jié)構(gòu)式給分,
“→”寫“=”扣1分,反應條件錯寫或漏寫扣1分)
(3)b、c、d;(2分,選對兩個給1分,選對三個給2分,錯選為0分)
(4)(3分,路線有誤或不全者不給分,條件不全或有誤者扣一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或者
29.(共10分)
(1)LaNi5 + 3H2 LaNi5H6;(2分,不配平不給分,化學式不正確不給分,可逆符號寫等號扣一分)
(2)CE (2分,每選對一個給一分,每錯選一個倒扣一分,扣完本小題分為止)
(3)①[Ar]3d7;或(2分,寫成3d7不給分)
②2NiO(OH) + 6HCl(濃)=2NiCl2+Cl2↑+4H2O;(2分,未配平不給分,氯氣未寫氣體符號扣一分)
(4)A和B(或A和C、A和D、B和E、C和E、D和E任一組均可);(2分,若同組中出現(xiàn)同種物質(zhì)則不給分,例如AE、BC……等)
www.ks5u.com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