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25所示.A為發(fā)光點.B為反射光線上的一點試畫出經過B點的反射光線和這束入射光線.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如圖所示的各組熱學實驗中:①用力下壓活塞,棉花燃燒,這個實驗說明了
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增加
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增加

②燒瓶內的水停止沸騰時,澆上涼水可以看到水重新沸騰起來,這個實驗說明了
氣壓減小,水的沸點降低
氣壓減小,水的沸點降低

③水蒸氣噴到冷的玻璃板上,形成小水滴,玻璃板溫度升高,這個實驗說明了
氣體液化要放熱
氣體液化要放熱

(2)小周用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①調節(jié)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
光屏中央
光屏中央

②小周在圖所示位置得到一個清晰的像.老師要求她在凸透鏡不動的情況下,把蠟燭向靠近凸透鏡移動,在光屏上能成一個
更大
更大
(更大、更小)的實像.同時把光屏向遠離凸透鏡移動.
③小周把自己的近視眼鏡放在凸透鏡與蠟燭之間,發(fā)現(xiàn)光屏上的像變得模糊不清.她應當向
遠離凸透鏡
遠離凸透鏡
移動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遠離凸透鏡、靠近凸透鏡、保持光屏不動)
(3)全班同學對“斜面的機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關”這一課題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究的猜想:A.斜面的機械效率跟斜面的傾斜程度有關;B.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關;C.跟斜面的長度有關;
D.跟物體的重力有關.小明同學為了證實其中的部分猜想是否正確,設計方案并進行了探究,下表反映了他的探究過程.
實驗次數(shù) 斜面傾角 斜面粗糙程度 物重
G/N
斜面高度h/m 沿斜面拉力F/N 斜面長
S/m
有用功
W/J
總功
W/J
機械效率
η(%)
30° 粗糙 1 0.5 0.7 1 0.5 0.7
30° 稍光滑 1 0.5 0.6 1 0.5 0.6 83
45° 粗糙 1 0.7 0.9 1 0.7 0.9 78
①請你替小明在上表中的空格處填上適當?shù)臄?shù)據
71
71
(小數(shù)位參照表中相關數(shù)據).
②通過對比實驗①②數(shù)據,可驗證猜想
B
B
(填寫字母).
③通過對比實驗①③數(shù)據,可以得出的探究結論是:當其它條件一定時,斜面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機械效率越

(3)如圖是小紅連接的測定額定電壓為2.5V小燈泡電阻的實驗電路.
實驗次數(shù) 電壓 電流 電阻
1 2.0 0.20 10
2 2.5 0.24 10.4
3 2.8 0.25
11.2
11.2
①請你在只改變一根導線連接的情況下,使電路正常工作.(用“×”標出改動之處,畫出改接導線)
②小紅將電路改接正確后,按正確的操作測得的數(shù)據填入表中.表中空白處的數(shù)據應是
11.2
11.2
.從表中可以看出計算出的三次小燈泡電阻不相等,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燈絲電阻受燈泡溫度影響
燈絲電阻受燈泡溫度影響

③根據在該實驗中已經測得的數(shù)據,還可以得到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是
0.6
0.6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廣廈學校小明同學想探究“一段電路中的電流跟電阻的關系”,利用了如圖甲所示的器材(電源電壓恒為6V).

(1)請幫助小明將如圖所示的電路連接完整,使滑片向左移時電流表示數(shù)變大,并在方框中畫出相應電路圖.
(2)在連接實物時開關要處于
斷開
斷開
狀態(tài),閉合開關之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要移到
B
B
端.
(3)小明將第一次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填入了表格中,然后將E、F兩點間的電阻由10Ω更換為20Ω,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
B
B
端移動(“A”或“B”),使電壓表示數(shù)直到①為止.此時電流表的指針位置如圖乙所示,請把測得的電流數(shù)值填入表中②處.
實驗序號 電壓/V 電阻/Ω 電流/A
1 4 10 0.4
2 20
(4)小明根據實驗數(shù)據得到如下結論:電流與電阻成反比.請問這個結論是否合適?
答:
不合適
不合適
(填“合適”或“不合適”)并說明理由
實驗次數(shù)太少(沒有進行多次實驗)
實驗次數(shù)太少(沒有進行多次實驗)
 (至少說明一點).
某實驗小組的同學把定值電阻更換為額定電壓為3.8V的燈泡來測量小燈泡電功率,小燈泡的額定功率估計在1W左右.
(5)實驗用
伏安法
伏安法
方法來進行測量,其實驗原理是:
P=UI
P=UI

(6)實物電路連接完檢查電路連接無誤,閉合開關后,燈泡不亮,電壓表有示數(shù),電流表指針幾乎不動,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
燈泡處開路
燈泡處開路

(7)故障排除后,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電流表示數(shù)如圖所示,請計算出此時小燈泡的電功率為③.

(8)實驗中,同學們記錄了多組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及對應通過小燈泡的電流值,但表格中仍有不完整的地方,請將所缺內容填寫完整.
電壓 U/V 1.0 1.5 2.0 2.5 3.0 3.8 4.0
電流 I/A 0.18 0.2 0.22 0.25 0.28 -- 0.32
電功率P/(④) 0.18 0.3 0.44 0.625 0.84 1.28
燈泡發(fā)光情況 很暗-----→微亮----→正常發(fā)光→很亮
(9)小組同學們分析了實驗數(shù)據得出:小燈泡的發(fā)光亮度是由燈泡的
實際功率
實際功率
決定的,且
實際功率越大
實際功率越大
,燈泡發(fā)光越亮.
(10)他們利用這個電路測小燈泡電功率后,還想用來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其實驗原理是
R=
U
I
R=
U
I
,實驗時發(fā)現(xiàn)燈泡在不同電壓下,其阻值是
不同
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
燈絲電阻受溫度影響
燈絲電阻受溫度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圖所示,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立在水平桌上,再取兩段完全一樣的蠟燭A和蠟燭B一前一后豎立在桌面上,點燃玻璃板前后的蠟燭A和B進行實驗.
實驗序號 1 2 3 4
物到玻璃板的距離/cm 15.30 23.02 25.60 28.50
像到玻璃板的距離/cm 15.30 23.15 25.60 28.50
(1)在實驗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來完成探究活動,是因為玻璃板有平面鏡所不具有的
透光
透光
(填“反光”或“透光”)的特點;實驗中觀察到蠟燭A在玻璃板后面有兩個幾乎重疊的像,這是由于
玻璃板太厚
玻璃板太厚
造成的.
(2)上面表格中的數(shù)據是小華測量的四組像和物體到玻璃板的距離.實驗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讀數(shù)均正確,但是分析數(shù)據時發(fā)現(xiàn)第二組的數(shù)據有較大的偏差,你認為造成這個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C
C

A.選用的玻璃板太厚           B.選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斷蠟燭B與蠟燭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時出現(xiàn)了較大偏差
(3)光學成像的實驗中,在觀察像時,人眼的觀察位置通常會隨著實驗目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本實驗中,在確定蠟燭B和蠟燭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時,人眼的觀察位置應該是
a
a
(選填“a.視線過蠟燭A并垂直于玻璃板;b.在玻璃板前蠟燭A這一側不同的位置;c.直接觀察光屏”,下同);在判斷平面鏡中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時,移走蠟燭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觀察位置應該是
c
c

(4)將蠟燭A逐漸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將
不變
不變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5)上述實驗過程中,某同學發(fā)現(xiàn)A、B燭焰晃動時并未完全重合,試分析實驗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蠟燭B不應該被點燃
蠟燭B不應該被點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安丘市模擬)為了研究物體在兩個力作用情況下的運動狀態(tài)與受力情況之間的關系,某小組同學利用兩輛小車、光滑平直軌道、測力計、秒表、刻度尺等實驗器材,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用方向相反的兩個水平拉力F1和F2拉著小車在光滑平直軌道上運動,用測力計測出F1和F2
的大小,用秒表、刻度尺等器材測出小車在不同時間內所通過的路程.(m小車1>m小車2
次數(shù) F1、F2大小 時間(S)
路程/Cm
0 1 2 3 4 5 6 7 8
1 F1=F2=10N
(小車1)
路程/Cm 0 0 0 0 0 0    
2 F1=F2=10N
(小車1)
路程/Cm 0 2 4 6 8 10 12 14 16
3 F1=10N  F2=5N
(小車1)
路程/Cm 0 1 4 9 16 25 36 49 64
4 F1=20N
F2=10N
(小車1)
路程/Cm 0 2 8 18 32 50 72 98 128
5 F1=20N
F2=10N
(小車2)
路程/Cm 0 3 12 27 48 75 108 147 192
(1)分析實驗一和實驗二中的數(shù)據,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物體在水平方向受到一對平衡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不變
不變
(選填“改變”或“不變”).請你根據所歸納的結論,把實驗一中的數(shù)據補完整.
(2)分析實驗三或實驗四中的數(shù)據,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物體在水平方向
受非平衡力
受非平衡力
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將發(fā)生改變.
(3)綜合分析實驗三和實驗四,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物體受到共線、反向的兩個差值不同的力作用時,在相同的時間內,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程度不同,且
兩力的差值越大,運動狀態(tài)改變越快
兩力的差值越大,運動狀態(tài)改變越快

(4)綜合分析實驗四和實驗五,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不同的物體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況相同時,在相同的時間內,
物體質量越大,運動狀態(tài)改變越慢
物體質量越大,運動狀態(tài)改變越慢

(5)某同學對后面四次實驗進行綜合分析以后,認為:“當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物體就會運動”.你認為該同學的觀點是
C
C
的(選填:A正確;B合理,但不完整;C錯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