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度 200N400N600N800N樣品A1m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九江大橋撞船事故后,佛山交通部門加強了對佛山市內(nèi)各種大橋的檢測與維修,其中對西樵大橋?qū)嵤┝藶槠诮荒甑姆忾]施工,置換了大橋上所有的斜拉懸索。某校研究性學(xué)習(xí)小組的同學(xué)們很想知道每根長50m、橫截的圓面積為400cm2的新懸索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由于懸索很長,抗斷拉力又很大,直接測量很困難,同學(xué)們則取來了同種材料制成的樣品進行實驗探究。
由胡克定律可知,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彈力F與形變量x成正比,其比例系數(shù)與彈簧的長度、橫截面積及材料有關(guān)。因而同學(xué)們猜想,懸索可能也遵循類似的規(guī)律。
(1)同學(xué)們準備象《探究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量之間關(guān)系》的實驗一樣將樣品豎直懸掛,再在其下端掛上不同重量的重物,來完成本實驗。但有同學(xué)說懸索的重力是不可忽略的,為了避免懸索所受重力對實驗的影響,你認為可行的措施應(yīng)該是:                                                      
(2)同學(xué)們通過游標卡尺測樣品的直徑來測定其截面積,某次測量的結(jié)果如圖所示,則該樣品的直徑為           

 


(3)經(jīng)過同學(xué)們充分的討論,不斷完善實驗方案,最后實驗取得數(shù)據(jù)如下:
樣 品
長 度
    
200N
400N
600N
800N
樣品A
1m
0.50cm2

0.02cm

0.04cm

0.06cm

0.08cm

樣品B
2m
0.50cm2

0.08cm

0.16cm

0.24cm

0.32cm

樣品C
1m
1.00cm2

0.01cm

0.02cm

0.03cm

0.04cm

樣品D
3m
0.50cm2

0.18cm

0.36cm

0.54cm

0.72cm

樣品E
1m
0.25cm2

0.04cm

0.08cm

0.12cm

0.32cm

①分析樣品C的數(shù)據(jù)可知,其所受拉力F(單位N)與伸長量X(單位m遵循的函數(shù)關(guān)系式是                   。
②對比各樣品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懸索受到的拉力與懸索的伸長量成正比,其比例系數(shù)與懸索長度          成正比、與懸索的橫截面積         成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用金屬絲制成的線材(如鋼絲、鋼筋)受到拉力會伸長,17世紀英國物理學(xué)家胡克發(fā)現(xiàn):金屬絲或金屬桿在彈性限度內(nèi)它的伸長的長度與拉力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這一發(fā)現(xiàn)為后人對材料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現(xiàn)在一根用新材料制成的金屬桿,長為5m,橫截面積0.4cm2,設(shè)計要求它受到拉力后的伸長的長度不超過原長的1/1000,問最大拉力多大?由于這一拉力很大,桿又較長,直接測量有困難,但可以選用同種材料制成的樣品進行測試,通過測試取得數(shù)據(jù)如下:
長  度
拉力

伸長
截面積
250N 500N 750N 1000N
1m 0.05cm2 0.04cm 0.08cm 0.12cm 0.16cm
2m 0.05cm2 0.08cm 0.16cm 0.24cm 0.32cm
1m 0.10cm2 0.02cm 0.04cm 0.06cm 0.08cm
(1)測試結(jié)果表明線材受拉力作用后伸長與材料的長度成
比,與材料的橫截面積成
比.     
(2)上述金屬桿承受的最大拉力為
5×103
5×103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深圳二模)如圖所示,豎直平面內(nèi)有一半 徑R=0.9m、圓心角為60°的光滑圓弧 軌道PM,圓弧軌道最底端M處平滑 連接一長s=3m的粗糙平臺MN,質(zhì) 量分別為mA=4kg,mB=2kg的物塊 A,B靜置于M點,它們中間夾有長 度不計的輕質(zhì)彈簧,彈簧與A連結(jié),與B不相連,用細線拉緊A、B使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N端有一小球C,用長為L的輕 繩懸吊,對N點剛好無壓力.現(xiàn)燒斷細線,A恰好能從P端滑出,B與C碰后總是交換速度.A、B、C均可視為質(zhì)點,g取10m/s2,問:
(1)A剛滑上圓弧時對軌道的壓力為多少?
(2)燒斷細線前系統(tǒng)的彈性勢能為多少?
(3)若B與C只能碰撞2次,B最終仍停在平臺上,整個過程中繩子始終不松弛,求B與 平臺間動摩擦因數(shù)?的范圍及?取最小值時對應(yīng)的繩長L.

查看答案和解析>>

(1)某校研究性學(xué)習(xí)小組的同學(xué)們很想知道每根長50m、橫截圓面積為400cm2的鋼索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由于直接測量很困難,同學(xué)們?nèi)砹送N材料制成的樣品進行實驗探究。由胡克定律可知,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彈力F與形變量x成正比,其比例系數(shù)與彈簧的長度、橫截面積及材料有關(guān)。因而同學(xué)們猜想,懸索可能也遵循類似的規(guī)律。

經(jīng)過同學(xué)們充分的討論,不斷完善實驗方案,最后實驗取得數(shù)據(jù)如下:

樣 品

長 度

200N

400N

600N

800N

樣品A

1m

0.50cm2

0.02cm

0.04cm

0.06cm

0.08cm

樣品B

2m

0.50cm2

0.08cm

0.16cm

0.24cm

0.32cm

樣品C

1m

1.00cm2

0.01cm

0.02cm

0.03cm

0.04cm

樣品D

3m

0.50cm2

0.18cm

0.36cm

0.54cm

0.72cm

樣品E

1m

0.25cm2

0.04cm

0.08cm

0.12cm

0.32cm

分析樣品C的數(shù)據(jù)可知,其所受拉力F(單位N)與伸長量x(單位m)遵循的函數(shù)關(guān)系式是               。對比各樣品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懸索受到的拉力與懸索的伸長量成正比,其比例系數(shù)與懸索長度             成正比、與懸索的                 成正比。

(2)常用螺旋測微器的精度是0.01 mm。右圖中的螺旋測微器讀數(shù)為5.620 mm,請在刻度線旁邊的方框內(nèi)標出相應(yīng)的數(shù)值以符合給出的讀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9分)在“探究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

(1)其中的兩個實驗步驟分別是:

A.在水平放置的方木板上固定一張白紙,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方木板上,另

一端拴上兩個繩套,通過細繩同時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與方木板平面平行)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它與細繩的結(jié)點到達某一位置O點,在白紙上用鉛筆記下O點的位置和讀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1和F2.

B.只用一只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拉橡皮條,使它的伸長量與兩個彈簧測力計拉時相

同,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和記下細繩的方向.

請指出以上步驟中的錯誤或疏漏:A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某次實驗中,兩個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F2已在圖12中畫出,圖中的方格每邊長

度表示2 N,O點是橡皮條的結(jié)點,請用兩個直角三角板嚴格作出合力F的圖示,并求

出合力的大小為________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B  2.D   3.C    4.C     5.A

二.不定項選擇題:6.BC  7.AB  8.ABC    9.AC

三.簡答題

10.(1)將樣品水平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用滑輪將豎直向下的力變?yōu)樗降睦。?分)

(2)0.830cm;                    (3分)

(3)①F=2×106X(N)            (3分)

②平方的倒數(shù)(2分)、的大小  (2分)

11.(1)刻度尺  交流 (2)D (3)B(4)GK(學(xué)生只要取勻速部分均為正確)(各3分)

四.論述、計算題:

12. 解:(1)女運動員做圓周運動的角速度即男運動員轉(zhuǎn)動的角速度。則(2分) 由 得:(3分)

(2)由  (2分)  解得:均給分)(3分)

13. 解:⑴根據(jù)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

G (2分) g = G  (2分)   解之得:r =  (2分)

⑵設(shè)月球表面處的重力加速度為g,根據(jù)題意:

t =   (2分)   g = G  (2分) 解之得: (2分)

14. 解:(1)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滑塊相對車滑動時的加速度

                                                                         (1分)

       滑塊相對車滑動的時間                                                           (1分)

滑塊相對車滑動的距離                                                 (1分)

滑塊與車摩擦產(chǎn)生的內(nèi)能                                                (1分)

由上述各式解得  (與動摩擦因數(shù)μ無關(guān)的定值)         (1分)

(2)設(shè)恒力F取最小值為F1,滑塊加速度為a1,此時滑塊恰好到達車的左端,則

滑塊運動到車左端的時間                                          (1分)

由幾何關(guān)系有                                                           (1分)

由牛頓定律有                                                         (2分)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2分)

則恒力F大小應(yīng)該滿足條件是                                          (1分)

 

 

15. 解:(1)建立如圖所示的直角坐標系。

又機械能守恒定律

得小球彈開時獲得的初速度m/s                            (1分)

進入電場,A球水平方向做勻減速運動,B球水平方向做勻速運動,故B碰不到極板,A球碰不到極板。B球進入電場后向右做平拋運動,平拋時間

s                                              (1分)

0.4s內(nèi)的豎直位移m                              (1分)

即,為使小球不與金屬板相撞,金屬板長度L<0.8m                 (1分)

(2)水平方向上,A球向左做勻減速運動,其加速度

m/s2,方向向右                               (1分)

當小球B恰不與金屬板相撞時,A球飛離電場時沿水平方向的位移

                                            (2分)

由功能關(guān)系得A球離開電場時的動能

J                         (2分)

(3)兩小球進入電場后,豎直方向均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為g,因此,A、B兩小球在運動過程中始終位于同一條直線上。

當兩小球間的距離為s=30cm時

    解得(舍去)     (2分)

此時A球水平位移為              (2分)

小球A的電勢能增加量為        (2分)

 

 

 

 

 

 

 

 

 

 

 

 

 

16.解:(1)  A物體沿斜面下滑時有

        

m/s2                     (1分)

B物體沿斜面下滑時有

                         (1分)

分析可知,撤去固定A、B的外力后,物體B恰好靜止于斜面上,物體A將沿斜面向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1分)

A與B第一次碰撞前的速度

  B的速率為零                  (1分)

 (2)從AB開始運動到第一次碰撞用時          (1分)

兩物體相碰后,A物體的速度變?yōu)榱悖院笤僮鰟蚣铀龠\動,而B物體將以的速度沿斜面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                (1分)

設(shè)再經(jīng)t2時間相碰,則有                             (1分)

解之可得t2=0.8s                                        (1分)

故從A開始運動到兩物體第二次相碰,共經(jīng)歷時間

t=t1+t2=0.4+0.8=1.2s                                             (1分)

(3)從第2次碰撞開始,每次A物體運動到與B物體碰撞時,速度增加量均為Δv=at2=2.5×0.8m/s=2m/s,由于碰后速度交換,因而碰后B物體的速度為:

第一次碰后: vB1=1m/s

第二次碰后: vB2=2m/s

第三次碰后: vB3=3m/s……

第n次碰后: vBn=nm/s

每段時間內(nèi),B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第n次碰前所運動的距離為

 sB=[1+2+3+……+(n-1)]×t2= m   (n=1,2,3,…,n-1)  (3分)

A物體比B物體多運動L長度,則

 sA = L+sB=[0.2+]m                                  (2分)

J                         (1分) 

J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