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較1.4或2.5兩次實驗可知:線圈中的電流一定時. 越多.磁性越強.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為了比較水和沙子吸熱本領的大小,小明做了圖所示的實驗:在2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裝有質(zhì)量、初溫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兩個相同的酒精燈對其加熱,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
(1)在此實驗中,用加熱時間的長短來表示物質(zhì)
吸熱多少
吸熱多少

(2)在實驗中,應不停地用攪拌棒攪動水和沙子,其目的是:
為使物體充分受熱應用攪拌棒攪勻
為使物體充分受熱應用攪拌棒攪勻

(3)分析表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質(zhì)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溫度,水吸收的熱量
大于
大于
(填“大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熱量.
(4)可以推想,如果給相同質(zhì)量的水和沙子加熱相同時間,
沙子
沙子
(填“沙子”或“水”)升高的溫度會更高些.
質(zhì)量/g 溫度升高10℃所需要的時間/s 溫度升高20℃所需要的時間/s 溫度升高30℃所需要的時間/s
沙子 30 64 89 124
30 96 163 220
(5)實驗中有些同學發(fā)現(xiàn):剛開始加熱時,情況與(4)結論不符,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沙子的質(zhì)量大于水的質(zhì)量
沙子的質(zhì)量大于水的質(zhì)量

(6)有一次小明在白天進入森林游玩時迷了路,進過思考,他沿
順風
順風
(填“順風”或“逆風”)方向走了下去,終于走出了森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小組同學通過實驗研究圓柱體浸入液體的過程中測力計示數(shù)的變化情況。如圖14所示,他們將高H位0.10米的圓柱體A掛在測力計下,逐步改變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離h,讀出相應的測力計示數(shù)F,將h和F記錄在表一中。然后,他們變換液體重復實驗,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二中。為進一步研究F和h的關系,他們計算了相鄰兩次實驗中h及F的變化量,并將結果分別記錄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兩列中。(已知

表一(液體密度為) 

實驗

序號

h

(米)

F

(牛)

(米)

]

(牛)

1

0.02

22.0

0.01

0

2

0.01

3

0

22.0

0.01

0.8

4

0.01

21.2

5

0.02

20.4

0.02

1.6

6

0.04

18.8

7

0.05

18.0

0.03

2.4

8

0.08

15.6

9

0.10

14.0

0.04

0

10

0.14

14.0

                     表二(液體密度為

實驗

序號

h

(米)

F

(牛)

(米)

(牛)

11

0.02

22.0

0.01

0

12

0.01

22.0

13

0

0.01

1.0

14

0.01

21.0

15

0.02

20.0

0.02

2.0

16

0.04

18.0

17

0.05

17.0

0.03

3.0

18

0.08

14.0

19

0.10

12.0

0.04

0

20

0.14

12.0

① 實驗序號2和13所空缺的數(shù)據(jù)分別為  (10)  (11)  。

② 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5、6、7與8或14、15、16、17與18等數(shù)據(jù)中F與h的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在圓柱體浸入同種液體的過程中,     (12)         。

③ 請進一步綜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關數(shù)據(jù),并歸納得出結論。

     (a)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8或13~18中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13)                                 

     (b)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8和13~18中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14)                                 

④ 他們繼續(xù)分析實驗序號9和10或19和20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發(fā)現(xiàn)圓柱體浸入液體后,當h滿足一定條件時,F(xiàn)不再隨h而變化。          表三

實驗

序號

h

(米)

F

(牛)

1

(16)

2

(17)

3

(18)

為進一步研究h所滿足的條件,需添加的器材為

   (15) (選填“甲”、“乙”或“丙”)。

器材:圓柱體甲   高H=0.10米;

      圓柱體乙   高H=0.20米;

      圓柱體丙   高H=0.10米。

請在表三的第二列填入擬進行實驗的數(shù)據(jù),以達到研究h所滿足條件的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小組同學通過實驗研究實心圓柱體(圓柱體密度大于液體密度)浸入液體的過程中,圓柱形容器中液體對容器底面壓強的變化情況。如圖17所示,他們將高H為0.10米的圓柱體掛在繩子下面,逐步改變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離h,用儀器測出液體對容器底面的壓強p,將hp記錄在表一中。然后,他們變換液體重復實驗,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二中。為進一步研究ph的關系,他們計算了相鄰兩次實驗中hp的變化量△h和△p,并將結果分別記錄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二列中。(已知ρ1ρ2,容器足夠深,液體不溢出。)

表一(液體密度為ρ1)              表二(液體密度為ρ2)

實驗序號

h

(米)

p

(帕)

h

(米)

p

(帕)

1

0.02

1000

0.0l

0

2[來源:Zxxk.Com]

0.01

3

0

1000

0.01

100

4

0.0l

1100

5

0.02

1200

0.02

200

6

0.04

1400

7

0.05

1500

0.03

300

8

0.08

1800

9

0.10

2000

0.04

0

10

0.14

2000

實驗

序號

h

(米)

p

(帕)

h (米)

p

(帕)

11

0.02

800

0.0l

0

12

0.0l

800

13

0

0.0l

80

14

0.0l

880

15

0.02

960

0.02

160

16

0.04

1120

17

0.05

1200

0.03

240

18

0.08

1440

19

0.10

1600

0.04

0

20

0.14

1600

① 實驗序號2和13所空缺的數(shù)據(jù)分別為  13    14  。

② 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5、6、7與8或14、15、16、17與18等數(shù)據(jù)中ph的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在圓柱體浸入同種液體的過程中,             15              。

③ 請進一步綜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并歸納得出結論。

  (a) 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8或13~18中△p和△h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到初步結論:               (16)               。

(b) 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8和13~18中△p和△h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到初步結論:               (17)               。

④他們繼續(xù)分析實驗序號9和10或19和20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發(fā)現(xiàn)圓柱體浸入液體后,當h大于  18  時,壓強p不再隨h而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小組同學通過實驗研究實心圓柱體(圓柱體密度大于液體密度)浸入液體的過程中,圓柱形容器中液體對容器底面壓強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他們將高H為0.10米的圓柱體掛在繩子下面,逐步改變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離h,用儀器測出液體對容器底面的壓強p,將h和p記錄在表一中.然后,他們變換液體重復實驗,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二中.為進一步研究p和h的關系,他們計算了相鄰兩次實驗中h及p的變化量△h和△p,并將結果分別記錄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二列中.(已知ρ1>ρ2,容器足夠深,液體不溢出.)
表一(液體密度為ρ1
實驗序號h
(米)
p
(帕)
△h
(米)
△p
(帕)
1-0.0210000.0l
2-0.01
310000.01100
40.0l1100
50.0212000.02200
60.041400
70.0515000.03300
80.081800
90.1020000.04
100.142000
表二(液體密度為ρ2
實驗
序號
h
(米)
p
(帕)
△h (米)△p
(帕)
11-0.028000.0l
12-0.0l800
130.0l80
140.0l880
150.029600.02160
160.041120
170.0512000.03240
180.081440
190.1016000.04
200.141600
①實驗序號2和13所空缺的數(shù)據(jù)分別為       
②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5、6、7與8或14、15、16、17與18等數(shù)據(jù)中p和h的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在圓柱體浸入同種液體的過程中,   
③請進一步綜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并歸納得出結論.
(a) 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8或13~18中△p和△h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到初步結論:   
(b) 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8和13~18中△p和△h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到初步結論:   
④他們繼續(xù)分析實驗序號9和10或19和20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發(fā)現(xiàn)圓柱體浸入液體后,當h大于    時,壓強p不再隨h而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小組同學通過實驗研究圓柱體浸入液體的過程中測力計示數(shù)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他們將高H位0.10米的圓柱體A掛在測力計下,逐步改變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離h,讀出相應的測力計示數(shù)F,將h和F記錄在表一中.然后,他們變換液體重復實驗,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二中.為進一步研究F和h的關系,他們計算了相鄰兩次實驗中h及F的變化量△h和△F,并將結果分別記錄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兩列中.(已知ρ1<ρ2
表一(液體密度為ρ1) 
實驗
序號
h
(米)
F
(牛)
△h(米)△F
(牛)
10.0222.00.01
20.01
322.00.010.8
40.0121.2
50.0220.40.021.6
60.0418.8
70.0518.00.032.4
80.0815.6
90.1014.00.04
100.1414.0
表二(液體密度為ρ2
實驗
序號
h
(米)
F
(牛)
△h(米)△F(牛)
110.0222.00.01
120.0122.0
130.011.0
140.0121.0
150.0220.00.022.0
160.0418.0
170.0517.00.033.0
180.0814.0
190.1012.00.04
200.1412.0
①實驗序號2和13所空缺的數(shù)據(jù)分別為______、______.
②分析比較實驗序號4、5、6、7與8或14、15、16、17與18等數(shù)據(jù)中F與h的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在圓柱體浸入同種液體的過程中,______.
③請進一步綜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關數(shù)據(jù),并歸納得出結論.
(a)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8或13~18中△F與△h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
(b)分析比較實驗序號3~8和13~18中△F與△h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______.
④他們繼續(xù)分析實驗序號9和10或19和20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發(fā)現(xiàn)圓柱體浸入液體后,當h滿足一定條件時,F(xiàn)不再隨h而變化.為進一步研究h所滿足的條件,需添加的器材為______(選填“甲”、“乙”或“丙”).
器材:圓柱體甲 高H=0.10米;
圓柱體乙 高H=0.20米;
圓柱體丙 高H=0.10米.
請在表三的第二列填入擬進行實驗的數(shù)據(jù),以達到研究h所滿足條件的目的.          
表三
實驗
序號
h
(米)
F
(牛)
1
______
2
______
3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