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兩位同學的對話,其中共有幾處錯誤
        甲:你認為怎樣才能學好英語? 
        乙:要學好英語,是否認真聽課是關(guān)鍵。
        甲:確實,我上課注意力總是不夠集中,有時老師講到哪里我都不知道。
        乙:是啊,我以前也存在這種情況,現(xiàn)在懂得了,必須認真用耳朵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做好筆記,這樣才能學好英語。 
      
A、3處
B、2處
C、4處
D、1處
B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3

下面是與課文相關(guān)的鏈接片段,看完后,你是不是更想讀完《絞刑架下的報告》——書呢?

(一)

  “一下,兩下,三下……”

  棍子擊打在背上,發(fā)出清脆的聲響。尤利烏斯·伏契克在心里默默地計算著抽打的鞭數(shù),F(xiàn)在,他幾乎已感覺不到疼痛了,似乎那沉重的木棍不是打在他的身上。

  “還有誰是中央委員?!”

  “誰是你們的領(lǐng)導?”

  “電臺在哪兒?印刷所在哪兒?”

  “快說!說!”

  幾個人輪番抽打,嘴里不停地叫嚷著,伏契克什么也沒聽見。唯一的感知是他的嘴唇和喉嚨。嘴唇咬破了。它的疼似乎已經(jīng)超過那皮鞭與棍子的抽打,而喉嚨那兒干得好像已經(jīng)著火了。

  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地下抵抗運動組織的領(lǐng)導者尤利烏斯·伏契克在受刑。伏契克曾是一個新聞工作者,共產(chǎn)黨機關(guān)報《紅色權(quán)利報》的編輯。1936年后,納粹德國侵吞歐洲的魔掌蠢蠢欲動地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和主權(quán)受到了嚴重威脅。伏契克和他的同志們一樣,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寫下了許多尖銳犀利的文章揭露納粹分子的陰謀。1939315日,納粹分子的鐵蹄輾碎了捷克斯洛伐克美麗的山河,伏契克和他的同志們轉(zhuǎn)入了地下斗爭。由于叛徒出賣,于1939424日晨在一次抵抗組織的會議上被捕。

  納粹分子見伏契克數(shù)次到了死亡的邊緣,卻堅不招供,便心生一計,他們把伏契克的妻子押進來。當著伏契克的面拷打他妻子。伏契克心中對這群法西斯分子慘無人道的做法極端憤怒,卻以極大的毅力挺住了。他妻子也非常英勇,始終堅持說并不認識伏契克。敵人又失敗了。他妻子被帶走了。他知道這是他們的永訣。他心中悲痛,卻盡量以快樂的目光向妻子告別。

  伏契克在納粹的監(jiān)獄中受到了種種非人的折磨。他以超人的意志克服了肉體上的痛苦,保持了一種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并組織和領(lǐng)導了獄中的政治斗爭。他的精神感動了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的看守。在這位好心的看守的幫助下,他得到了一些鉛筆頭和碎紙片,他就用這些簡陋的工具,寫下了那部舉世聞名的不朽之作。

(《絞刑架下的報告》)

(二)

  “從門到窗子,七步;從窗子到門,七步!

  即便是20世紀70年代生人都還會對這句話有印象,它是《絞刑架下的報告》中對龐克拉茨牢房的描述,曾經(jīng)長久地被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作為革命教育讀本為我們所熟悉。

  《絞刑架下的報告》是一個向死之人的自述,在艱難而激昂的革命運動和非正常的死亡背景下,這份背對生活者的自述尤其顯得從容、大度、遼闊,在異常平靜的文字下折射出對生活熱烈深沉的愛。在這部以鮮血和生命寫成的書中,伏契克記述了他和他的同志們對納粹分子的斗爭經(jīng)歷以及自己被捕入獄的經(jīng)過,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和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他告訴人們:“我是愛你們的!你們要警惕。 边@是這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臨終前以生命發(fā)出的呼喊,它提醒人們要警惕一切像納粹德國這樣的黑暗勢力,激勵人們要為光明的未來而奮斗。

  19455月,納粹德國戰(zhàn)敗,伏契克的妻子出獄,她找到了那位捷克斯洛伐克看守,從他那里要來了伏契克的手稿。她把這些手稿整理出版。這部凝聚著伏契克和他戰(zhàn)友們鮮血和生命的著作——《絞刑架下的報告》才得以與世人見面。伏契克本人卻沒能等到這一天,他在納粹的監(jiān)獄中被囚了411天,在受盡了種種肉體和精神折磨后,于194398日被納粹分子秘密殺害。

  伏契克雖然犧牲了,但他的形象、他的事跡和他的著作卻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節(jié)選自《世界上下五千年》現(xiàn)代卷,有刪節(ji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9-23題。(共13分)

失帽記

余光中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學演講的那一次,聽眾的盛況不能算怎么擁擠,但也足以令我窮于應(yīng)付,心神難專。等到曲終人散,又急于趕赴晚宴,不遑檢視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終無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戶外,準備上車,天寒風起,需要戴帽,連忙逐袋尋找。這才發(fā)現(xiàn),我的帽子不見了。

②事后幾位主人回去現(xiàn)場,又向接送的車中尋找,都不見帽子蹤影。我存和我,夫妻倆像偵探,合力苦思,最后確見那帽子是在何時,何地,所以應(yīng)該排除在某地,某時失去的可能,諸如此類過程。機場話別時,我仍不死心,還諄諄囑咐孫明珠、樊善標,如果尋獲,務(wù)必寄回高雄給我。半個月后,他們把我因“積重難返”而留下的獎牌、贈書、禮品等等寄到臺灣。包裹層層解開,真相揭曉,那頂可憐的帽子,終于是丟定了。

③僅僅為了一頂帽子,無論有多貴或是多罕見,本來也不會令我如此大驚小怪。但是那頂帽子不是我買來的,也不是他人所送,而是我身為人子繼承得來的。那是我父親生前戴過的,后來成了他身后的遺物。那頂法式貝瑞帽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頭上,由后腦斜壓在前額,有優(yōu)雅的緩緩坡度。至于毛色,則圓頂部分呈淺陶土色,看來溫暖體貼。四周部分則前窄后寬,織成細密的十字花紋,為淡米黃色。戴在我的頭上,倜儻,有歐洲名士的超逸,

④但帽內(nèi)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氣越寒,尤其風大,帽內(nèi)就越加溫暖,仿彿父親的手掌正護在我頭上,掌心對著腦門。畢竟,同樣的這一頂溫暖曾經(jīng)覆蓋著父親,如今移愛到我的頭上,恩佑兩代,不愧是父子相傳的忠厚家臣。

⑤記憶中父親從來沒打過我,甚至也從未對我疾言厲色,所以絕非什么嚴父。不過父子之間始終也不親熱。小時他倒是常對我講論圣賢之道,勉勵我要立志立功。長夏的蟬聲里,倒是有好幾次父子倆坐在一起看書:他靠在躺椅上看《綱鑒易知錄》,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國演義》。冬夜的桐油燈下,他更多次為我啟蒙,苦口婆心引領(lǐng)我進入古文的世界,點醒了我的漢魄唐魂。張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韓愈……,都是他介紹我初識的。

⑥后來做父親的漸漸老了,做兒子的長大了,父親長期宦游在外,我因工作而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

⑦23年前,我受中山大學之聘,由香港來高雄定居。妻子毅然賣掉臺北的故居,遂把父親接來高雄安頓。父親自中年起痛風,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許多年來,父親的病情與日常起居,幸虧有妻子悉心照顧并操勞陪伴。身為他親生孩子的我,卻未能經(jīng)常陪侍,想到50前在臺大醫(yī)院的加護病房,母親臨終時的淚眼,諄諄叮囑:“爸爸你要好好照顧”,實在愧疚無已。

⑧父親和母親相濡以沫,母親逝于53歲,長他10歲的父親,盡管親友屢來勸婚,卻終不再娶,寂寞中守了34年,享年97歲?蓱z的老人,以風燭之年獨承失明與痛風之苦,又不能看報看電視以遣憂,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樂喋喋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歷史的和渺渺的往事。除了獨子為什么不常在身邊。而即使在身邊時,也從未陪他久聊一會兒,更從未握他的手或緊緊擁抱他的病軀。長壽的代價,是滄桑。

⑨所以在遺物之中竟還保有他長戴的帽子,無異于繼承了最重要的遺產(chǎn)。父親在世,我對他愛得不夠,而孝心也始終未能充分表達。想必他內(nèi)心一定感到遺憾,而自他去后,我遺憾更多。幸而還留下這么一頂帽子,未隨碑石俱冷,尚有余溫,讓我戴上,幻覺未盡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終。這一份與父共戴帽的心情,說得高些,是感恩,說得重些,是贖罪。不幸,連最后的一點憑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⑩寒流來時,風勢助威,我站在歲末的風中,倍加畏冷。對不起,父親。對不起,母親。

(選自《讀者》有刪改)

1..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第④段中畫線詞語的意思。(2分)

乾坤:                      

2..作者為什么在選文開頭詳寫尋帽經(jīng)過及帽子的特點。(2分)

答:                      

3..通讀全文,說說作者為什么會覺得與父親共戴一頂帽子的心情,是一種贖罪。(3分)

答:                                              

4..選文第⑤段敘寫了父子在長夏和冬夜讀書的溫馨場景,請你結(jié)合選文,充

分發(fā)揮聯(lián)想及想像,補寫作者與父親在奏或秋天的一個充滿溫情的讀書場景。(50字左

右)(3分)

答:                                           

5..請聯(lián)系選文內(nèi)容,對以下材料進行探究,寫出探究結(jié)果。(3分)

【材料一】“我到十歲的時候,讀的是‘孟子見梁惠王’,到年底,父親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課,在夜里親自聽我背書,很嚴厲,桌上放著一根兩指寬的竹板,我背向著他立著背書,背不出來的時候,他提一個字,就叫我回轉(zhuǎn)身來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這竹板很重地打下來!埃ü(jié)選自鄒韜奮《我的母親》)

【材料二】“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保ā犊鬃蛹艺Z·致思))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19-23題。(共13分)
失帽記
余光中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學演講的那一次,聽眾的盛況不能算怎么擁擠,但也足以令我窮于應(yīng)付,心神難專。等到曲終人散,又急于趕赴晚宴,不遑檢視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終無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戶外,準備上車,天寒風起,需要戴帽,連忙逐袋尋找。這才發(fā)現(xiàn),我的帽子不見了。
②事后幾位主人回去現(xiàn)場,又向接送的車中尋找,都不見帽子蹤影。我存和我,夫妻倆像偵探,合力苦思,最后確見那帽子是在何時,何地,所以應(yīng)該排除在某地,某時失去的可能,諸如此類過程。機場話別時,我仍不死心,還諄諄囑咐孫明珠、樊善標,如果尋獲,務(wù)必寄回高雄給我。半個月后,他們把我因“積重難返”而留下的獎牌、贈書、禮品等等寄到臺灣。包裹層層解開,真相揭曉,那頂可憐的帽子,終于是丟定了。
③僅僅為了一頂帽子,無論有多貴或是多罕見,本來也不會令我如此大驚小怪。但是那頂帽子不是我買來的,也不是他人所送,而是我身為人子繼承得來的。那是我父親生前戴過的,后來成了他身后的遺物。那頂法式貝瑞帽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頭上,由后腦斜壓在前額,有優(yōu)雅的緩緩坡度。至于毛色,則圓頂部分呈淺陶土色,看來溫暖體貼。四周部分則前窄后寬,織成細密的十字花紋,為淡米黃色。戴在我的頭上,倜儻,有歐洲名士的超逸,
④但帽內(nèi)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氣越寒,尤其風大,帽內(nèi)就越加溫暖,仿彿父親的手掌正護在我頭上,掌心對著腦門。畢竟,同樣的這一頂溫暖曾經(jīng)覆蓋著父親,如今移愛到我的頭上,恩佑兩代,不愧是父子相傳的忠厚家臣。
⑤記憶中父親從來沒打過我,甚至也從未對我疾言厲色,所以絕非什么嚴父。不過父子之間始終也不親熱。小時他倒是常對我講論圣賢之道,勉勵我要立志立功。長夏的蟬聲里,倒是有好幾次父子倆坐在一起看書:他靠在躺椅上看《綱鑒易知錄》,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國演義》。冬夜的桐油燈下,他更多次為我啟蒙,苦口婆心引領(lǐng)我進入古文的世界,點醒了我的漢魄唐魂。張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韓愈……,都是他介紹我初識的。
⑥后來做父親的漸漸老了,做兒子的長大了,父親長期宦游在外,我因工作而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
⑦23年前,我受中山大學之聘,由香港來高雄定居。妻子毅然賣掉臺北的故居,遂把父親接來高雄安頓。父親自中年起痛風,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許多年來,父親的病情與日常起居,幸虧有妻子悉心照顧并操勞陪伴。身為他親生孩子的我,卻未能經(jīng)常陪侍,想到50前在臺大醫(yī)院的加護病房,母親臨終時的淚眼,諄諄叮囑:“爸爸你要好好照顧”,實在愧疚無已。
⑧父親和母親相濡以沫,母親逝于53歲,長他10歲的父親,盡管親友屢來勸婚,卻終不再娶,寂寞中守了34年,享年97歲?蓱z的老人,以風燭之年獨承失明與痛風之苦,又不能看報看電視以遣憂,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樂喋喋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歷史的和渺渺的往事。除了獨子為什么不常在身邊。而即使在身邊時,也從未陪他久聊一會兒,更從未握他的手或緊緊擁抱他的病軀。長壽的代價,是滄桑。
⑨所以在遺物之中竟還保有他長戴的帽子,無異于繼承了最重要的遺產(chǎn)。父親在世,我對他愛得不夠,而孝心也始終未能充分表達。想必他內(nèi)心一定感到遺憾,而自他去后,我遺憾更多。幸而還留下這么一頂帽子,未隨碑石俱冷,尚有余溫,讓我戴上,幻覺未盡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終。這一份與父共戴帽的心情,說得高些,是感恩,說得重些,是贖罪。不幸,連最后的一點憑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⑩寒流來時,風勢助威,我站在歲末的風中,倍加畏冷。對不起,父親。對不起,母親。
(選自《讀者》有刪改)
【小題1】.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第④段中畫線詞語的意思。(2分)
乾坤:                      
【小題2】.作者為什么在選文開頭詳寫尋帽經(jīng)過及帽子的特點。(2分)
答:                      
【小題3】.通讀全文,說說作者為什么會覺得與父親共戴一頂帽子的心情,是一種贖罪。(3分)
答:                                              
【小題4】.選文第⑤段敘寫了父子在長夏和冬夜讀書的溫馨場景,請你結(jié)合選文,充
分發(fā)揮聯(lián)想及想像,補寫作者與父親在奏或秋天的一個充滿溫情的讀書場景。(50字左
右)(3分)
答:                                           
【小題5】.請聯(lián)系選文內(nèi)容,對以下材料進行探究,寫出探究結(jié)果。(3分)
【材料一】“我到十歲的時候,讀的是‘孟子見梁惠王’,到年底,父親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課,在夜里親自聽我背書,很嚴厲,桌上放著一根兩指寬的竹板,我背向著他立著背書,背不出來的時候,他提一個字,就叫我回轉(zhuǎn)身來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這竹板很重地打下來。“(節(jié)選自鄒韜奮《我的母親》)
【材料二】“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泵辖肌队巫右鳌罚
【材料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保ā犊鬃蛹艺Z·致思))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2014學年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問題。(16分)

每人都來傳遞“正能量”

陳魯民

①英國心理學大師理查德·懷斯曼的《正能量》出版后,“正能量”成為最受大家歡迎的流行語。所謂“正能量”,即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罢芰俊苯o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斷追求幸福生活,人人需要,多多益善,但卻需要全社會共同創(chuàng)造,相互傳遞。

②印度前國會著名議員梅農(nóng),出身貧寒,當年他初到新德里時,剛下火車,便遭賊竊被洗劫一空.絕望中,他求救于一位素不相識的老錫克教徒,請求暫時借他15個盧比,他問地址.以便日后還錢.老教徒擺擺手說.在你的有生之年,你可以把這筆錢還給任何一個有求于你的陌生人。梅農(nóng)始終記看老教徒信任的囑托,直至逝世,他對有求于他的陌生人,都會提供16盧比的資助.有意思的是,他的一個助手也仿效他的做法,而助手的兒子也學著父親去幫助別人.其中一個被助者把此事寫成文章發(fā)表在報紙上.這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便流傳更廣更遠.這個故事.可以拾我們許多啟發(fā)和教益。

③我們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都在傳遞正能量活動中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一個角色。比如那位錫克老教徒,是傳遞正能量的發(fā)起人,精神最為可敬,梅農(nóng)議員和他的助手以及助手的兒子,則是正能量的忠實傳遞者,也頗難能可貴。然而,還有一種人,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楊朱之徒,對別人的幫助和支持一概來者不拒,卻不肯為別人送去一點正能量,正能量的傳遞到他那里就戛然而止。我們?nèi)裟茏鲆晃徽芰康陌l(fā)起人,那自然是最為光榮的,退而求其次,也應(yīng)做一個正能量的忠實傳遞者,無論如何,不要讓正能量的傳遞中斷在你的手里。

④著名學者巴錫爾說過:“一件善行永不會枉費——播撒殷勤,將收割友誼;傳播溫暖,將收獲愛心。”正能量的傳遞,就投入和產(chǎn)出之比,可以說是世界上社會效益最好的一項活動。見義勇為,舍己救人,其影響之大自不必說,就是平時生活中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句和顏悅色的問候,一次熱情周到的服務(wù),或給老人讓個座,幫盲人過馬路,扶起摔倒的孩子,舉手之勞,片刻之功,也同樣可以使人感到正能量無比,并影響到他也去把正能量傳遞給別人。比如,坐過勞模李素麗公交車的乘客,接受了她熱情周到的服務(wù),一天都會暖洋洋的,也可能會用同樣好的心情和態(tài)度去服務(wù)他人,傳遞正能量。而被人民好公仆吳天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精神感動的居民們,也會很自然地把對吳天祥的感激之情用于自己的工作上,去奉獻正能量給別人……他們都在積極地發(fā)起或傳遞正能量,在他們周圍,就形成了一個個充滿溫馨友愛的小環(huán)境,而這樣的小環(huán)境多了,社會的大環(huán)境也會越來越好。

⑤我們正在建設(shè)和諧社會、美麗中國,需要源源不斷的正能量作為動力支持,以使人們心態(tài)更加積極、陽光,風氣更加淳樸、和善。那么,每個人都應(yīng)力爭做一個正能量的發(fā)起人或傳遞者。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到“力到處,常行好事;力欠處,常有好心”,就值得稱道嘉許,就是一個合格的正能量傳遞者。那么,坐而論道,不如身體力行,讓我們大家都投入傳遞正能量的隊伍,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傳遞正能量,就從每天早晨開始,從每件小事開始。

1. “‘正能量’給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斷追求幸福生活,人人需要,多多益善”,除此以外,文章還從哪兩方面論述傳遞正能量的積極影響?請分別概括。(4分)

2. 第四段劃線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4分)

3. 理解“力到處,常行好事;力欠處,常有好心”這句話的含義。(4分)

4. 請寫出第③自然段的論證思路。(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2014學年江蘇省無錫市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一篇議論文(共5分)

①“從容淡定”這詞耐人尋味,意思是“從容于心,淡定于行”。作為人的一種情懷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圣賢先哲、仁人志士,都對“從容”和“淡定”作出了自己的詮釋。孟子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劉禹錫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等,無不表現(xiàn)出“從容”和“淡定”的心性情懷。

③從容包含著從大、從深、從遠之意;從容也是一種自由,是人生主體的自我解放,是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從容不迫”地不斷邁進。

④淡定就是一種修養(yǎng)。仁而無憂,仁而無懼,實事求是。心懷坦蕩,蘭心傲骨。淡定也證明一種能力——深思熟慮以揚長避短,內(nèi)省自知以有進有退,這也是大智大勇之人的明智選擇。

⑤淡定是一種真正的領(lǐng)略和徹悟。表現(xiàn)為“八風吹不動”。所謂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世間八法,并非說“東西南北八面來風”。“八風吹不動”,意思是說: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別人稱贊還是誹謗,都能安然不動,泰然處之。

⑥能否做到“從容淡定”,多半是性格使然。有人天生就是“悠著來”,遇事比別人慢半拍;有人與生俱來就是“風風火火”,容不得一丁點兒耽擱。這在管理學上叫EQ,也就是所謂的情緒智商。但能否真正做到“從容淡定”,更關(guān)乎后天修養(yǎng)。時下,浮躁、淺薄、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之風還存在,有些人一心想著不付出或少付出卻期待大回報,所以辦起事來恨不能急吼吼、風火火地讓滿世界都知道,同時暗中還斤斤計較著什么,都想如古話所說的早出一扁擔,晚歸柴滿倉,誰都不想為那巍巍青山做點兒什么。說到底,還是缺失“從容淡定”的健康心態(tài)。

⑦近代胡適是公認的淵博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jù)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lǐng)域均有建樹。他治學有兩個主要領(lǐng)域,一是中國哲學史,一是中國文學史,都可說開一代新風,功不可沒。他還是新“紅學派”——考據(jù)派的創(chuàng)始人,可以說是將小說納入了學術(shù)研究正軌的第一人。

⑧就是這樣的一位中華文化巨匠,無論在什么狀態(tài)下人們怎么看待他,他始終都堅持“從容淡定”。他有一句名言:“這個世界亂紛紛,先把自己鑄煉成器!

——選自《雜文月刊》(有刪改)

1.請概括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2分)

2.請分析文章第⑥段畫線句所運用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5屆蘇州市高新區(qū)七年級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12分)

這樣的中國人

⑴今天的日本,最美麗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個世俗,一個出塵。

⑵如果沒有梁思成,早就沒有京都,也沒有奈良了。

⑶1944年,時任中國戰(zhàn)區(qū)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軍提供中國日占區(qū)需要保護的文物清單和地圖,以免盟軍轟炸時誤加損傷。這份材料,是梁思成歷盡心血完成的。

⑷但梁思成希望美軍能將另外兩個不在中國的城市也排除在轟炸目標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⑸1932年,上海淞滬會戰(zhàn)中,十九路軍抗敵的前線,一個清華大學出身的年輕炮兵軍官在激戰(zhàn)中因無醫(yī)無藥殉于陣中。這個年輕的炮兵軍官就是梁思成的親弟弟梁思忠。

⑹1941年,在成都,日軍利用惡劣天氣,以詭異的云上飛行方式奇襲中國空軍雙流基地,一個中國飛行員不顧日機的轟炸掃射,冒死登機,起飛迎戰(zhàn),在跑道盡頭未及拉起就被擊中,壯烈殉國。三年后,林徽因依然為這個戰(zhàn)死的中國飛行員寫了一首哀婉的長詩,叫做《哭三弟恒》。這個中國飛行員,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⑺因國恨家仇,梁思成先生從不與日本人交往。在長沙大轟炸的烈火中,謙謙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義必自斃,總有一天我會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⑻所以當梁思成提出保護京都和奈良時,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決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圍。但是,他依然這樣做了,而且并不是臨時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羅哲文這樣記載他們從事這項工作時候的情景:“他們住在重慶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過來一些圖紙,讓羅哲文根據(jù)他事先用鉛筆標出的符號,再用繪圖儀器繪成正規(guī)的地圖。羅哲文雖然沒有詳問圖紙的內(nèi)容,但大體可以看出,地圖上許多屬于日本占領(lǐng)區(qū)的范圍。而梁先生用鉛筆標出的,都是古城、古鎮(zhèn)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還有一些地圖甚至不是中國的。當時羅哲文雖然沒有仔細加以辨識,但有兩處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绷核汲蛇@樣解釋他提出這個建議的原因——“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fā),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jié)晶!

⑼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感到另一種感覺,那就是——高貴。高貴到野獸也無法奪去他胸中的仁愛與責任。

⑽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認為當年侵略中國,是文明對野蠻的戰(zhàn)爭。那么,有梁先生這樣的中國人,就是在無言地告訴后人,日本人那時是在戕害一個怎樣高貴的民族。

⑾這一瞬間,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選擇的梁思成,是怎樣的一個男人。梁思成,是那種胸中真正榮有大海的男人。誰能看到這片大海,誰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⑿有人問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嗎?

⒀我不知道。

⒁我只知道在抗戰(zhàn)中,他們曾共同守在貧窮的李莊。那時,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須穿上鐵馬甲才能坐直,體重降到47公斤;那時,林徽因在日日咳血的生死線上掙扎,“幾個月的時間就毀滅了她曾經(jīng)有過的美麗”。那是真正的受難,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每日伴隨他們的是臭蟲和油燈。

⒂然而,當外國友人邀請他們定居美國的時候,這一對苦難中的人拒絕了。他們說, 

              。

⒃林徵因在回答"日本人來了怎么辦"這句話時,平靜而言:"門外不就是揚子江么?"

⒄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軍事目標眾多,1945年,盟軍不得不做出對其進行轟炸的準備。而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奈良的歷史遺跡,盟軍需要一張標明詳細文物地點的地圖。

⒅這一次,畫這張圖的,是林徵因。

⒆當抗戰(zhàn)勝利的時候,人們才知道,他們竟然在李莊寫出了11萬字的《中國建筑史》,兩個人那時每天為了這部書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罷不能"。

                                                              (選文有刪改)

【相關(guān)鏈接】①梁思成: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申國古代建筑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②林徵因 建筑學家和作家。

1.從敘述順序來看,第(5)、(6)段都屬于插敘,這兩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2.結(jié)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補寫(15)段"他們說"的內(nèi)容。(2分)

                                                                            

3.(16)段林徽因的回答,表現(xiàn)了她怎樣的心理或情感?(2分)

                                                                             

4.第(19)段中的兩個"竟然"能否刪去?為什么?(2分)

                                                                            

5.文中的梁思成是一個怎樣的人,請作簡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