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開篇寫了“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過渡作用 B、總領(lǐng)全文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專項題 題型:問答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回憶文言文《童趣》,完成8—13題。(17分)
8.請你說說下面加點詞的意思(3分,每題0.5分)
(1)項為之強 (2)鶴唳云端
(3)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 (4)徐噴以煙。( )
(5)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 (6)以蟲蚊為獸。( )
9.寫出兩個出自本文成語并解釋(2分)
(1) :
(2) :
10.請你翻譯下面語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譯文:
(2)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譯文:
11.文章開篇用“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12.第四段中的“龐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樹”指的是: (3分)
13.仔細閱讀全文,簡要說說“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從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來成為文學家,請簡要說說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3分)
答: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回憶文言文《童趣》,完成8—13題。(17分)
8.請你說說下面加點詞的意思(3分,每題0.5分)
(1)項為之強 (2)鶴唳云端
(3)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 (4)徐噴以煙。( )
(5)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 (6)以蟲蚊為獸。( )
9.寫出兩個出自本文成語并解釋(2分)
(1) :
(2) :
10.請你翻譯下面語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譯文:
(2)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譯文:
11.文章開篇用“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12.第四段中的“龐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樹”指的是: (3分)
13.仔細閱讀全文,簡要說說“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從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來成為文學家,請簡要說說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3分)
答: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惟有少年心
昝圣騫
。1)整理書柜時,在角落里發(fā)現(xiàn)一舊課本,我有點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覺有點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從書柜壁上揭了下來,只聽“刺啦”一陣響。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撫摸著它的蒼老,幾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騫”三個字告訴我。這是我十歲讀初中二年級時用過的語文課本。
。3)我一直認為。自己比同齡的孩子少了許多童年的樂趣。因為父母急盼著我成材,五歲就進了小學。但媽媽還是嫌慢,于是又跳過了四年級,最后以小學的年齡上了初中。正常學齡孩子的童年是隨著小學畢業(yè)而畢業(yè)的。而我的童年卻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著十歲時讀過的課本。翻開它吧,我對自己說,去找一找童年的蹤跡。
。5)長期被擠壓在柜壁上,書頁間已沒了空氣.很實在,也變的難以翻動。我盡量溫柔的慢慢捻開相鄰的兩張,緩緩掀起,再輕輕放下,無聲無息,全然沒有翻動新書時“嘩嘩”的響。這一連串的動作在我看來是如此慎重與長久,仿佛過去了一個世紀。我不敢用力.只想輕輕喚醒一篇篇記憶深處的文章.喚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頁頁翻下去,仿佛是走進一片寧靜的大海,波瀾不驚。九年,竟讓一本書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過了《白楊禮贊》,望見了《背影》?吹搅恕稐钚拗馈贰麄兌急晃掖蛏狭藘簳r的烙印——空白處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紀學那樣的經(jīng)典,只知道把老師講的內(nèi)容趕緊寫下來。我那時大概屬于“好讀書,不求甚解”的那類學生吧,對課文大多是囫圇吞棗。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師,向父母,也向自己證明:我看過了,我學過了。這種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來多么可愛。
。7)當眾朗讀,是那時語文課上的一大快事,務(wù)求讀得抑揚頓挫,神采飛揚,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學的羨慕,老師的贊許。童年就是這樣一個痛快的年紀.展示自己不會被說成“出風頭”。投入感情也沒人認為是“做作”。我的朗讀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學中,我很容易爭取到讀書的機會。但有多少次。“眉色飛舞”的朗讀,我已經(jīng)不記得了。
。8)手里這冊舊課本與案頭的書相比.最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寫在書中的字跡的顏色了。小時候?qū)t顏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現(xiàn)在,隨手“朱批”。那個時候總認為紅筆代表了正確,代表了輩分,代表了學問,是老師、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羨慕.期盼自己快點長大,這樣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紅筆了,F(xiàn)在大了,這個愿望徹底實現(xiàn)了。所看之書,隨手的圈畫批注都是紅筆.內(nèi)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覺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這語文書里找找自己年少頑劣的痕跡,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聲來。那是上課無聊時,畫在頁腳的一幅簡筆畫,簡單到畫中僅有的兩個小人全由不規(guī)矩的圓和歪歪扭扭的線組成。我會心地向后翻去,果然連續(xù)十幾頁都有。一頁頁單獨看,是看不出個所以然的;連續(xù)翻過去.人物都活了。內(nèi)容是兩個武林高手過招,有持流星錘的,有舞狼牙棒的.還有在遠處發(fā)氣功的。翻著,看著,耳邊猶聞打斗聲。
(10)在課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鐘里,忙里偷閑,上演一場場孩童心中最簡陋的功夫戲,也算是老師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舊游無處不堪尋,無尋處,惟有少年心。”舊課本中的情景仍歷歷可尋,但年少時的那種情懷·卻無從尋覓了。(略有刪改)
1.閱讀原文(4)-(10)段,分別用四字短語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蹤跡。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敬畏紅字
(4)____________
2.閱讀第(5)段,用原文句子回答畫線句中!拔摇币贿B串的翻書動作為什么如此細膩與溫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jié)合語境品析第(7)段中!懊忌w舞”一詞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我”在“最最簡陋的功夫戲”中。卻能演繹“最最快活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舊課本中的情景仍歷歷可尋,但年少時的那種情懷,為什么“我”卻無從尋覓了?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惟有少年心
昝圣騫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回憶文言文《童趣》,完成15—21題。(18分)
15.請你說說下面加點詞的意思(2分)
(1)項為之強 (2)鶴唳云端
16.寫出兩個出自本文成語并解釋(2分)
17.請你翻譯下面語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譯文:
(2)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譯文:
18.第三段中具體表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2分)
19. 文章開篇用“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20.第四段中的“龐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樹”指的是: (3分)
21.仔細閱讀全文,簡要說說“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從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來成為文學家,請簡要說說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3分)
答: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童趣》,回答13-17題:(14分)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13、《童趣》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文學家,本文選自_____________。(2分)
14、給加黑字注音并解釋:(3分)
⑴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ā 。
⑵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ā )
⑶凹者為壑( 。ā 。
15、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②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16、文章開篇寫了“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7、“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指癩蛤蟆是否恰當,為什么?(3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