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出下面沒有錯別字的一組。 A、轟轟烈烈 大勢渲染 B、寂寞寒冷 無人問津 C、大張旗鼓 改斜歸正 D、嫦娥奔月 飛峨撲火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核心學習與完全檢測 初一語文(上)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钡人谋秤盎烊雭韥硗娜死,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1)全篇以“背影”為主線,組織了全篇結構!氨秤啊痹谖恼轮谐霈F(xiàn)了四次,每次情況有所不同,但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語段中出現(xiàn)的“背影”是第二、第三次,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A.開篇點題,引起下文,略寫。(第一次)
( )
B.對“背影”的動態(tài)進行補充,深化主旨,略寫。(第二次)
( )
C.集中刻畫,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詳寫。(第三次)
( )
D.照應開頭,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第四次)
( )
(2)本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原文中劃出細致刻畫父親背影的語句。
(4)作者在寫父親的背影時抓住了他的
[ ]
A.衣著、動作、心理
B.衣著、動作、體態(tài)
C.語言、心理、動作
(5)“心里很輕松似的”一句應怎樣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選出能表明上文所寫事情內容的小標題是
[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后面題目。
《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節(jié)選)在四千余年古國的中國,散文的內容自然早已發(fā)達到了五花八門,無以復加。我們只須一翻開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辭類纂》來看,曰論辯,曰序跋,曰奏議……一直到辭賦哀祭之類,它的內容①真富麗錯綜,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貨商店。這一部《古文辭類纂》所以風行二百余年,到現(xiàn)在還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雖在它的材料的豐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門別類,能以一個類名來決定內容②。但言為心聲,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類似而來斷定內容的全同,是等于醫(yī)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來推論人體的組織;我們不必引用近代修辭學的分類來與它對比,就有點覺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選家就更進了一步,想依文章本體的內容③,來分類而辨體。于是乎近世論文章內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寫、敘事、說明、論理的四大部類;還有人想以實寫、抒情、說理的三項來包括。
從文章的本體來看,當然是以后人分類方法為合理而簡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說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寫記敘的,到這時候,你若想把它們來分類合并,當然又覺得困難百出了,所以我們來論散文的內容,就打算先避掉這分類細敘的方法。
我以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內容,第一要尋這“散文的心”;照中國舊式的說法,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意,大約就是這“散文的心”了。有了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體,就是如何能把這心盡情地表現(xiàn)出來的最適當?shù)呐帕信c方法。到了這里,文字的新舊等工具問題,方始出現(xiàn)。
中國古代的國體組織,社會沿襲,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們之生而存在的一層固定的硬殼。這一層硬殼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衛(wèi)道與孝親;經(jīng)書所教的是如此,社會所重的亦如此,我們不說話不行事則已,若欲說話行事,就不能離反這三條教條,做文章的時候,自然更加要嚴守著這些古圣昔賢的明訓了。這些就是從秦漢以來的中國散文的內容,就是我所說的從前的“散文的心”。
從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從前的散文的體也是一樣。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須取諸六經(jīng);不是前人用過的字,用過的句,絕對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個虛字,也要用得確有出典,嗚呼嗟夫等一聲浩嘆,也須古人嘆過才能啟口。此外的起承轉合,伏句提句結句等種種法規(guī),更加可以不必說了,一行違反,就不成文;你想,在這兩重桎梏之下,我們還寫得出好的散文來么?
(1)第1段有三個序號標出的“內容”,它們的所指是否相同?
①和②________! 、诤廷踎_______! 、俸廷踎_______。
(2)第3段中,作者提出“有了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體”。他所說的“心”,我們現(xiàn)在通常稱之為________;他所說的“體”,不完全等于“體裁”,應該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________;至于他所說的“文字的新舊等工具問題”,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________的問題。
(3)文中的“兩重桎梏”分別指的是什么?
第一重指________。(不超過8個字)
第二重指________。(不超過14個字)
(4)文中《古文辭類纂》,作者雖然沒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為他對這部書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48個字)。
(5)關于中國新文學的散文的“心”,根據(jù)選文推斷,下列說法中符合作者觀點的兩項是
[ ]
A.應該表現(xiàn)作者個性
B.應該內容形式統(tǒng)一
C.應該反對封建教條
D.應該反映民族文化
E.應該突破兩重桎梏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新課標讀想用七年級語文(下) 題型:048
閱讀理解。
“人皆有錯”,這是西方文化中已成為共識的觀念。不過,它與中國儒家文化中“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的古訓有所區(qū)別。它并非指品德方面的缺陷或錯誤的思想觀念,而是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種各樣的非故意失誤,如突然叫不出熟人的名字,安裝機器中忘了擰緊螺栓等。心理學把這種非故意的失誤統(tǒng)稱作“人誤”。
并非所有的工作過失都叫人誤。一個電工在檢修電路時,為圖省事而沒有事先切斷電源與忘記拉下電閘所犯的錯誤是不同的。前者是有意違章,后者才是人誤。人誤是有意識的行為中非故意的動作。修好機器起身伸展身體時碰翻不知誰放在身后的油壺就不是人誤,因為起身伸展身體不是有意識的行為。其次,做人人難以做到的事情而不成功也不是人誤。用螺絲刀穿入細小的螺絲孔而不碰帶電的孔壁是很難的,就是碰上也不算人誤。
要研究人誤,自然要弄清人誤形成的機制。工作記憶是人信息加工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相當于計算機的內存,但其資源有限,只有7±2個組塊。當心智操作或工作操作過程被其他事件干擾時,有限的工作記憶資源被干擾事件擠占,極有可能發(fā)生遺漏操作環(huán)節(jié)、錯誤操作無關動作。1997年,西班牙的旅游勝地特納里費島機場發(fā)生了兩架飛機相撞的嚴重事故,582人在事故中喪生。事故分析顯示,該機場空中交通管制員的人誤是這起事故的直接誘因。當時一名交通管制員正指揮一架大型客機降落到機場跑道,又聽到另一架大型客機要求著陸。該管制員的工作記憶立刻被新任務占據(jù),忘記了繼續(xù)指揮停在跑道上的飛機轉移到停機坪。新降落的飛機呼嘯著沖向那架飛機,造成了這場災難。
心理學家根據(jù)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將人的操作和決策行為劃分為技能基、規(guī)則基和知識基三類,人誤也相應地分為這三類。技能基操作是自動化的執(zhí)行行為,如走路、騎自行車。這種行為占用工作記憶資源最少,前一個操作是啟動后一個操作的信號。但是,這種操作如果受到干擾而中斷,就可能發(fā)生遺漏錯誤。例如上樓梯時聽到有人叫自己,就可能走神踏空摔倒。規(guī)則基操作是遵循預定程序的執(zhí)行行為,如學生每周按照固定的課程安排,在不同的時間、去不同的教室、上不同的課。如果規(guī)定的程序改變,或者相似的情境卻要執(zhí)行不同的程序,就可能發(fā)生遺漏或執(zhí)行錯誤的程序。例如將下周五的課調到本周六來上,學生就可能會忘記在周六去上課,或者以為要上周一的課而帶錯教科書,走錯教室。知識基操作是處理新任務、解決新問題的判斷決策行為,如選購一臺VCD機。知識基的操作需要從長時記憶(知識庫)中提取已有知識。提取知識錯誤或無法提取合用的知識,就可能做出錯誤判斷和決策。例如記錯或想不起家里電視機視頻和音頻插口的型號,買回的VCD機就可能與電視機不匹配。人誤是難免的,但心理學的研究又證明,人們是可以采取許多措施來控制其影響的。
1.請用簡單的語言解釋“人皆有錯”這句話。
2.此文中的“人誤”指什么?
3.人誤分為哪三種?
4.第三段中“引用西班牙航空事故”的例子,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對“人誤形成的機制”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信息加工核心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記憶資源有限。
B.心智操作或工作操作過程被其他事件干擾。
C.人的工作記憶有限和操作過程受到干擾。
D.工作記憶被新任務占據(jù)而產生正常遺忘。
6.文末說“人們是可以采取許多措施來控制其影響的”,根據(jù)對第四段內容的理解,不屬于控制人誤所采取的措施的一項是
[ ]
A.改善工作環(huán)境,盡量減少干擾。
B.合理設計程序,明確作業(yè)時間。
C.改進記憶系統(tǒng),優(yōu)化技術設計。
D.提高技能水平,擴大知識視野。
7.對本文的內容,理解最準確全面的一項是
[ ]
A.解釋了人誤的概念,闡述了人誤的特點和避免的方法。
B.說明了人誤的產生,分析了人誤形成的機制和類別。
C.說明了人誤的產生,闡述了人誤的特點和避免方法。
D.解釋了人誤的概念,分析了人誤形成的機制和類別。
8.談談你對“人誤”的看法和解決人誤的方法。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點擊新版全程測試卷初二(下) 題型:048
閱讀選文,回答問題: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蛇是丑惡的象征。這主要是它們陰森凝視的目光,古怪少見的花紋,細長而又分叉的舌頭,沒有四肢卻能有動如風,行如濤的神力,以及少數(shù)毒蛇臭名昭著的惡劣行徑,給人留下了極壞的印象。蛇類的外表雖然不雅,但對于地震前的信息變化卻反應靈敏,快速而又準確,能對4級以上的地震作出比較準確的反應。如1968年亞美尼亞震前1小時,由幾千條不同種的蛇組成的龐大隊伍,毫不畏懼地穿越公路進行遷移,影響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令人不解的是,這么多的蛇竟然在地震之前停止冬眠,出現(xiàn)在隆冬的雪地上,確是一個難解的謎。人所共知,將爬行動物從冬眠狀態(tài)中喚醒是極不容易的。①1978年中亞的阿賴震前一個月,正在冬眠的蛇也紛紛醒來,爭先恐后地爬出地面,甘愿凍死在冰天雪地里。
科學工作者的研究證實,蛇之所以能夠感知震前的環(huán)境變化,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觸覺高度靈敏,能夠精確地感觸到地面或周圍物體的輕微震動,迅速作出反應;二是具有“紅外感受器”,②能十分精確地檢測到周圍環(huán)境中0.001℃的變化,并對此作出反應。因此,蛇類的這種“先知先覺”,有時就成了震前的預警。但是,這種“警告”往往被人們忽視。例如,1948年蘇聯(lián)阿什哈巴德大地震前2天,許多各種各樣的蛇逃離巢穴,向開闊地帶進發(fā)。當時,盡管許多人注意到蛇的異常行動,并及時報告了地震部門,但由于沒有引起重視,最終釀成大錯。
面對難以抗拒的地震災害,通過震前預報降低傷亡,減輕損失,一直是科學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30多年來,我國、日本、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都把“動物哨兵”納入地震預報指標,紛紛建立起了動物測震研究中心和日常觀測站。經(jīng)過艱苦細致地研究與探索,目前已發(fā)現(xiàn)具有測震功能的動物多達幾十種。主要有
各種觀賞魚類及青蛙、蟾蜍等兩棲動物,蛇、蜥蜴、烏龜?shù)扰佬袆游,雞、鴨、鴿、鸚鵡等鳥類,牛、羊、馬、狗、鼠、黃鼬等哺乳動物,其中,③蛇對地震前的信息反應最為靈敏,對于水位上升、二氧化碳的濃度、電磁場的變化等震兆因素比較敏感,是活的“地震儀”。
1.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本文所寫的蛇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蛇為什么具有測震功能,歸納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蛇處在冬眠狀態(tài)時,對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極為敏感。
B.蛇有高度靈敏的觸覺,能精確地感觸地面或周圍物體的輕微震動。
C.蛇具有“紅外感受器”,對周圍環(huán)境溫度的細微變化非常敏感。
D.蛇比較靈敏地感知水位上升,二氧化碳濃度和電磁場的變化等震前征兆。
3.對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P>
[ ]
A.這么多的蛇竟然在地震之前停止冬眠……
。ā熬谷弧币辉~強調了蛇停止冬眠不合常理,出乎意料之外。)
B.蛇類的這種“先知先覺”有時就成了震前的預警。
(“有時”準確說明了這種“預警”只是偶然的,并沒有規(guī)律性。)
C.許多各種各樣的蛇逃離巢穴,向開闊地帶進發(fā)。
(“許多”和“各種各樣”分別從數(shù)量和種類兩方面對“蛇”作了限制,體現(xiàn)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D.蛇對地震前的信息反應最為靈敏……
(“最”字說明了蛇與其他具有測震功能的動物相比,對震前信息的反應靈敏度最高。)
4.對文中三處畫線句子運用的說明方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A.①列數(shù)字②作詮釋③舉例子
B.①列數(shù)字②作詮釋③打比方
C.①打比方②列數(shù)字③舉例子
D.①舉例子②列數(shù)字③打比方
5.對全文說明順序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大自然的語言》節(jié)選(18分)
①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xiàn)象同氣候的關系,據(jù)以安排農事。②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③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雹苓@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解釋“據(jù)以安排農事”這句話的意思。(2分)
2.找出兩組反義詞語寫在下邊。(2分)
3.將這段文字分層。(2分)
① ② ③ ④
4.這段文字中有三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2分)
5.是否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4分)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qū)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xiàn)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xiàn)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xiàn)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xiàn)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6.本段說明的內容是:(2分)
7.本段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8.本段的說明順序是:(2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qū)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xiàn)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xiàn)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xiàn)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xiàn)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度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大自然的語言》節(jié)選(18分)
①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xiàn)象同氣候的關系,據(jù)以安排農事。②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③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雹苓@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小題1】解釋“據(jù)以安排農事”這句話的意思。(2分)
【小題2】找出兩組反義詞語寫在下邊。(2分)
【小題3】將這段文字分層。(2分)
① ② ③ ④
【小題4】這段文字中有三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2分)
【小題5】是否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4分)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qū)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xiàn)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xiàn)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xiàn)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xiàn)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度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大自然的語言》節(jié)選(18分)
①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xiàn)象同氣候的關系,據(jù)以安排農事。②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③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雹苓@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1.解釋“據(jù)以安排農事”這句話的意思。(2分)
2.找出兩組反義詞語寫在下邊。(2分)
3.將這段文字分層。(2分)
① ② ③ ④
4.這段文字中有三處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將表示擬人的三個詞語寫在下面橫線上。(2分)
5.是否能將“趕快種谷子”后邊的句號改為分號?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畫“√”,錯的畫“×”。 (4分)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qū)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xiàn)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xiàn)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xiàn)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xiàn)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6.本段說明的內容是:(2分)
7.本段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8.本段的說明順序是:(2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能,因為這三句都是擬人句式,內容上沒有什么區(qū)別。() |
B.不能。因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xiàn)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里說。() |
C.不能。因為前者說的是春天的物候現(xiàn)象,后者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現(xiàn)象。() |
D.能。因為三句都是在說明物候現(xiàn)象與農事的關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鳥又是同一類事物。()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上海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據(jù)《今晚報》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電視劇《采桑子》拍攝現(xiàn)場“出現(xiàn)了一道好風景”:劇組中不少人都隨身帶著字典,一遇到吃不準的問題,就立刻向“老師”請教。主演陳小藝小姐說:“《采桑子》是一部歷史劇,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學淺,自然不敢掉以輕心!边@道“好風景”本人雖未能目睹,但還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這些年來,總是見到“念白字”的新聞。比如蘇軾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綺”讀音為qǐ,指有花紋的絲織品,古詩中不是有“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嗎?王菲卻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懷念》時,將“未完的‘齟齬’”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齟齬,正確的讀音應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齒不對應,后用來比喻為意見不一致。蔡依林誤jǔ為zǔ,想來是受了組、祖等字的影響。最近掀起軒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稱的伊能靜,她在新推出的專輯中唱蘇軾的《念奴嬌》, 把“羽扇綸巾” 的 “綸” (guān),唱成了“倫理道德”的“倫”。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誤讀。不過,伊能靜還是值得稱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開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時間重新錄音。和這些“念白字”的新聞相比,《采桑子》劇組“帶著字典拍片”,猶如春風佛過田野,給我們帶來了清新的空氣。
③其實,在老一輩藝術家中,這種做法早已成為習慣。電影藝術家孫道臨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銀幕形象風流倜儻,按今天的話說,絕對是個“帥哥”;演技更為精湛,一招一式,無不傳神。然而他卻是“藝高膽不大”,哪怕排練一首短詩,也會在包里裝著一本《新華字典》備查,唯恐稍有閃失。正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嚴謹”,練就了他的臺詞功夫,在演藝界堪稱有口皆碑:不僅嗓音渾厚,吐字清晰,而且發(fā)音準確,字正腔圓,沒有在演出中念過什么白字。孫道臨先生曾經(jīng)真誠地說:“中國字那么多,念不出來沒什么難為情;但如果想當然地亂念,那是對不起觀眾的!
④由孫道臨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時候,我們曾多次登門祝賀他的生日。他的書房里有一張簡陋的狹小的書桌,《隨想錄》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這張書桌上完成的,讓人見了肅然起敬。我們每次去的時候,見到書桌上除了攤放著紙、筆之外,還有一本《現(xiàn)代漢語詞典》。遇到一時想不起來的字,巴老總是會翻開詞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筆。這就是一代大家的寫作態(tài)度。《隨想錄》的手稿本,我至少讀過三遍,幾乎沒發(fā)現(xiàn)什么錯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腦海里,經(jīng)常會浮現(xiàn)出巴老查閱詞典的景象。這是一個尋常的生活鏡頭,但它象征著一種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識的海洋,是智慧的寶庫,是無聲的老師。在校園學習階段,是字典為我們釋疑解惑,不斷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在我們工作以后,同樣是字典為我們把關糾錯,保證文化產品的內容質量和文字質量。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該否認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從一個人對待字典的態(tài)度,是不難看出他的敬業(yè)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說是嗎?
16.第②段畫線句子中的錯別字是 ,它的正確寫法是 。(2分)
17.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18.第③、④段中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其作用是 ;第⑤段主要論述了 。(8分)
19.下面這段文字在文中組恰當?shù)奈恢檬牵?分)
藝術家如此,文學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嘗不是如此?毛澤東主席便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辭源》伴隨毛主席轉戰(zhàn)南北。毛主席深夜寫作時,常常會在握筆疾書的間隙,停下來翻翻《辭源》。這是多么耐人尋味的歷史細節(jié)。
A.②③之間 B.③④之間 C.④⑤之間 D.⑤⑥之間
20.參考《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詞語的釋義,選擇正確的詞語填在橫線處。(4分)
郁達夫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說,要善于用小事情來 (反映、反應)社會,抒發(fā)感情,表現(xiàn)思想, (揭示、揭曉)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規(guī)律,這就是“以小見大”。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
反映:動詞(1)反照。比喻把客觀事物的實質表現(xiàn)出來。
(2)把情況、意見等告訴上級或有關部門。
反應:動詞(1)機體收到體內或體外的刺激引起的相應的活動。
名詞(2)事情所引起的意見、態(tài)度或行為。
揭示:動詞(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見原來不容易看出來的失誤。
揭曉:動詞 公布(事情的結果)。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