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且庸人尚之,況于將相乎
B.以明予小子不敢周公也
C.公始常欲此女,與貴人
D.朱亥故不復謝,公子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

A.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B.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C.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D.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3分)
A.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B.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C.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D.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10 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A.且庸人尚之,況于將相乎
B.以明予小子不敢周公也
C.公始常欲此女,與貴人
D.朱亥故不復謝,公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點的詞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                 A.順流而東行                                  B.風乎舞雩 

C.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    D.秦伯說,與鄭人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點的詞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是                
A.順流而東行B.風乎舞雩
C.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D.秦伯說,與鄭人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上海再現(xiàn)文化碼頭的啟迪與思考
①近日,新華社播發(fā)的報道《上海再現(xiàn)文化碼頭》指出:“70年前,上海有中國文化‘半壁江山’之譽,是與‘文化碼頭’這個詞聯(lián)系在一起的。舉凡文化,寫的、畫的、說的、唱 的……不管出自哪里,名氣如何,規(guī)模多大,都想到上?恳豢浚咭蛔,露一露。”為什么?“因為上海是個文化碼頭”。
②其實何止文化,上海從開埠之日起,就是個“通商碼頭”。伴隨著商業(yè)的往來,文化也隨之進進出出,相繼登陸,于是“通商碼頭”衍生出“文化碼頭”。既成碼頭,則東南西北,各行各業(yè),不僅皆由此經(jīng)過,而且會?可习。短則走馬看花,唱罷散場;長則住上幾年,尋求發(fā)展,乃至一輩子和這碼頭相廝守。
③上海再現(xiàn)“文化碼頭”,這是和上海的歷史地位與今天的現(xiàn)實定位相適應的。歷史上,如新華社報道所指出的,上海本來就是一座“文化碼頭”,雖然此后走過了一段漫長的曲折道路,但當改革開放的春風把它喚醒時,它首先恢復了“通商碼頭”的勃勃英姿;隨后,它又展示了作為當年“文化碼頭”的迷人妹力,提出了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發(fā)展目標;稍后,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文化大都市的發(fā)展目標,較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適性和包容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重新創(chuàng)造“文化碼頭”的輝煌之日,也就是它成為世界文化名都之時。
④上海要重新成為“文化碼頭”,最重要的,是上海要有更寬廣的胸懷和更開放的視野。當年上海這座“文化碼頭”?康亩嗍墙阋粠У男F、小戲班,以及全國各地來的文人和畫家、藝人和表演藝術家,其間當然也有國外來的各色文化,但大都是停留在娛樂層面。今天的上!拔幕a頭”,不僅比當年更大、.更深,而且承載的分量更重、責任更大。今天在這座碼頭?科鸾档,不僅有國內(nèi)各民族、各地區(qū)有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而且有世界各國的最優(yōu)秀的文化;既有通俗層面的大眾娛樂文化,又有經(jīng)典層面的精英高雅文化……這個碼頭,是名副其實全國性的、世界性的。
⑤但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上海離建設文化大都市的目標還很遠,在這座碼頭上,還缺少我們本土的民間文化和區(qū)域文化,還缺少世界上許多重要的文化,諸如極具活力的非洲文化,富有風情的南美文化、南亞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所以上海的胸懷要更加寬廣上海要有足夠?qū)挼陌荻龋軌虬莞鞣N異質(zhì)文化的存在;上海要有足夠大的胸懷,來容納各種外來人口和外來文化的進入。
⑥上海要成為永久的“文化碼頭”,關鍵還在于要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稱上海為“文化碼頭”,當然首先指要有更多的國內(nèi)外一流人才和團體跑來上海,在這座碼頭上一 展他們的風采;但如果上海僅僅滿足于有國內(nèi)外一流人才跑進跑出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留住和自己擁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化人才。
⑦當年,魯迅走南闖北,最后定居在上海,與其說魯迅留在了上海,勿寧說上海留住了魯迅。因為上海留住了魯迅,所以才有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文學和文化的輝煌。同樣,海上畫 派的崛起,也是和"當時獨特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吸引了吳昌碩、任伯年等一大批外來優(yōu)秀的畫家有關。今天,上海在一流人才培養(yǎng)上也有兩個標志性人物:一個姚明,一個劉翔。歷史和現(xiàn) 實的經(jīng)驗值得總結,如果我們既能吸引和留住大量外來的一流人才,又能培養(yǎng)和擁有各個文化領域眾多的明星和領軍人物,那么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也就指日可待。這里,深刻總結、充分尊重文化發(fā)展和繁榮的規(guī)律至為關鍵。
【小題1】下列關于“文化碼頭”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化碼頭”是指各種文化和文明、各種藝術門類在這里嶄露頭角,尋求發(fā)展,并交匯、交流、交融的地方。
B.“文化碼頭”在上海形成,已經(jīng)有了70多年的歷史,期間經(jīng)歷了一段曲折,改革開放后,又重新展現(xiàn)出迷人的魅力。
C.“文化碼頭”之所以能在上海形成,是因為上海自身文化繁榮,從而吸引了各地區(qū)、各門類的文化在此長期交匯、融合。
D.今天的上海“文化碼頭”比歷史上的“文化碼頭”更大、更深,承載的分量和責任更重,內(nèi)涵更豐富,更具開放性。
【小題2】作者在第⑦段分別寫到魯迅、吳昌碩、任伯年和姚明、劉翔這兩類人物,在文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作用?(3分)                                                                   
【小題3】從全文看,上海要想建設成文化大都市,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上海再現(xiàn)文化碼頭的啟迪與思考
①近日,新華社播發(fā)的報道《上海再現(xiàn)文化碼頭》指出:“70年前,上海有中國文化‘半壁江山’之譽,是與‘文化碼頭’這個詞聯(lián)系在一起的。舉凡文化,寫的、畫的、說的、唱 的……不管出自哪里,名氣如何,規(guī)模多大,都想到上海靠一靠,走一走,露一露!睘槭裁?“因為上海是個文化碼頭”。
②其實何止文化,上海從開埠之日起,就是個“通商碼頭”。伴隨著商業(yè)的往來,文化也隨之進進出出,相繼登陸,于是“通商碼頭”衍生出“文化碼頭”。既成碼頭,則東南西北,各行各業(yè),不僅皆由此經(jīng)過,而且會停靠上岸。短則走馬看花,唱罷散場;長則住上幾年,尋求發(fā)展,乃至一輩子和這碼頭相廝守。
③上海再現(xiàn)“文化碼頭”,這是和上海的歷史地位與今天的現(xiàn)實定位相適應的。歷史上,如新華社報道所指出的,上海本來就是一座“文化碼頭”,雖然此后走過了一段漫長的曲折道路,但當改革開放的春風把它喚醒時,它首先恢復了“通商碼頭”的勃勃英姿;隨后,它又展示了作為當年“文化碼頭”的迷人妹力,提出了建設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發(fā)展目標;稍后,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文化大都市的發(fā)展目標,較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適性和包容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上海重新創(chuàng)造“文化碼頭”的輝煌之日,也就是它成為世界文化名都之時。
④上海要重新成為“文化碼頭”,最重要的,是上海要有更寬廣的胸懷和更開放的視野。當年上海這座“文化碼頭”?康亩嗍墙阋粠У男F、小戲班,以及全國各地來的文人和畫家、藝人和表演藝術家,其間當然也有國外來的各色文化,但大都是停留在娛樂層面。今天的上!拔幕a頭”,不僅比當年更大、.更深,而且承載的分量更重、責任更大。今天在這座碼頭?科鸾档模粌H有國內(nèi)各民族、各地區(qū)有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而且有世界各國的最優(yōu)秀的文化;既有通俗層面的大眾娛樂文化,又有經(jīng)典層面的精英高雅文化……這個碼頭,是名副其實全國性的、世界性的。
⑤但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上海離建設文化大都市的目標還很遠,在這座碼頭上,還缺少我們本土的民間文化和區(qū)域文化,還缺少世界上許多重要的文化,諸如極具活力的非洲文化,富有風情的南美文化、南亞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所以上海的胸懷要更加寬廣上海要有足夠?qū)挼陌荻,能夠包容各種異質(zhì)文化的存在;上海要有足夠大的胸懷,來容納各種外來人口和外來文化的進入。
⑥上海要成為永久的“文化碼頭”,關鍵還在于要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稱上海為“文化碼頭”,當然首先指要有更多的國內(nèi)外一流人才和團體跑來上海,在這座碼頭上一 展他們的風采;但如果上海僅僅滿足于有國內(nèi)外一流人才跑進跑出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留住和自己擁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化人才。
⑦當年,魯迅走南闖北,最后定居在上海,與其說魯迅留在了上海,勿寧說上海留住了魯迅。因為上海留住了魯迅,所以才有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文學和文化的輝煌。同樣,海上畫 派的崛起,也是和"當時獨特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吸引了吳昌碩、任伯年等一大批外來優(yōu)秀的畫家有關。今天,上海在一流人才培養(yǎng)上也有兩個標志性人物:一個姚明,一個劉翔。歷史和現(xiàn) 實的經(jīng)驗值得總結,如果我們既能吸引和留住大量外來的一流人才,又能培養(yǎng)和擁有各個文化領域眾多的明星和領軍人物,那么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也就指日可待。這里,深刻總結、充分尊重文化發(fā)展和繁榮的規(guī)律至為關鍵。
小題1:下列關于“文化碼頭”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化碼頭”是指各種文化和文明、各種藝術門類在這里嶄露頭角,尋求發(fā)展,并交匯、交流、交融的地方。
B.“文化碼頭”在上海形成,已經(jīng)有了70多年的歷史,期間經(jīng)歷了一段曲折,改革開放后,又重新展現(xiàn)出迷人的魅力。
C.“文化碼頭”之所以能在上海形成,是因為上海自身文化繁榮,從而吸引了各地區(qū)、各門類的文化在此長期交匯、融合。
D.今天的上海“文化碼頭”比歷史上的“文化碼頭”更大、更深,承載的分量和責任更重,內(nèi)涵更豐富,更具開放性。
小題2:作者在第⑦段分別寫到魯迅、吳昌碩、任伯年和姚明、劉翔這兩類人物,在文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作用?(3分)                                                                   
小題3:從全文看,上海要想建設成文化大都市,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試題。

中國處于“文化孤立”之中嗎

余秋雨

    一位友好的美國音樂人說:“每個初次來華的西方人都會有點吃驚,為什么沒來之前對你們有那么多誤會。有可能,你們的宣傳方式造成了某種文化孤立!

     的確,國際間對我們的文化話語,在整體上仍然處于不樂于接受的狀態(tài)。這是出于政治偏見嗎?其實不是,拿中國參加兩次世界博覽會來說吧,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開幕前,據(jù)民意測驗,在最想去看的館”中,中國館排在第二位。我去看過漢諾威世博會的中國館,印象最深的是萬里長城和京劇臉譜的圖片,還有一些中國風景名勝的照片燈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長江三峽的塑料模型,一個中國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標注著針灸穴位的天體模具,邊上放了一些中藥。所有排隊進來的外國觀眾,很少有人在某一個角落停步,都是用幾分鐘時間匆匆走過,就直奔出口。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上,觀眾一般需要排隊等侯參觀,法國館三小時,日本館四小時,而中國館卻基本不需要等待,借著兩屆世博會中國館的教訓,引申開來,證明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時還存在著一系列觀念問題。這是文化交流的起點,必須認真面對。

     第一,我們把民族的價值置于人類價值之上,是我們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礙。如果我們更多地承認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頭上承認而是心底里承認,情況就會大大改現(xiàn)。在漢諾威世博會上,德國館大廳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國偉人塑像,貝多芬、黑格爾、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說,德國偉人都無法在自己國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讓世界各國觀眾在心中去完成。而且,還請世界各國觀眾在黑板上補充在自己 國家出名的德國人。德國人那么驕傲,卻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動性之中。法國館的主題是法國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國現(xiàn)眾出主意,它們都突出了文化的向外互動價值。

     第二,實際上,文化在呈現(xiàn)形態(tài)上,以差異為第一特征,以差異間的互相欣賞為第二特征。文化上的差異,絕大多數(shù)構不成沖突,正如我心中的歐幾里德、黑格爾、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蘇東坡、王陽明,是互相欣賞、互相補充,而不是互相沖突、互相取消。因此,我不贊成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而贊成南非大主教圖圖所說的那句話:我們?yōu)椴町惗老病?/p>

    第三,我們很多人認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因此產(chǎn)生了一種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還把別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誠懇地希望,從事對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需要對外停播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國際坐標來篩選和重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必須找到在現(xiàn)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點——文化本身的支點。

第四,最近幾年不少官員和文人越來越喜歡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語、古話、形容詞,排比句來描述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譯成外語后,很難讓別人搞明白其中明確的內(nèi)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個障礙。

     我記得,德國詩人歌德對中國人情感方式的驚喜發(fā)現(xiàn),是通過中國古代一部三流小說《風月好逑傳》,而不是通過他早年就讀過的《論語》和其他中國經(jīng)典。其實,我們對德國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過什么官方話語,而是通過歌德、貝多芬、巴赫。

     在最廣泛的層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須選擇真正具有國際說服力的感性形象。一個泰戈爾,就讓印度文化納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個海明威,讓歐洲文化接受了美國文化。在中國古代,玄奘、鑒真、利瑪竇、徐光啟,都是這樣的文化橋梁人物,F(xiàn)在中國的姚明、郎朗和幾位具有國際號召力的電影演員,倒是實實在在起到了積極的文化紐帶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國家話語、行政活動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橋梁式人物為中心來開展的。這種橋梁式人物,可能是藝術家、運動員、學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會是官員。對此,我們要期待,要發(fā)現(xiàn),要守護。(節(jié)選自《環(huán)球時報》)

下列關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化孤立”是其他國家因政治偏見而造成的不愿認同、接納中國文化的一種必然現(xiàn)象。 

    B.“文化孤立”是指一國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圍之內(nèi),盲目自大,不能與世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欣賞,進而共同發(fā)展。

    C.造成中國“文化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歷史上中國文化一直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之中,因此當代中國文化要想改變現(xiàn)狀,就必須走“改革開放”之路。

    D.正是因為國際間對我們的文化話語在整體上處于不樂于接受的狀態(tài),所以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時出現(xiàn)了諸多尷尬的局面。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在漢諾威世博會與日本愛知世博會上顯現(xiàn)出來的中國文化孤立現(xiàn)象,說明中國展館的設計方案還欠缺智慧,欠缺創(chuàng)新,欠缺互動性,欠缺親和力。

    B.中國古代經(jīng)典著作文化內(nèi)涵豐富,有實例證明,西方人發(fā)現(xiàn)、接受中國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過對中國古代經(jīng)典著作的閱讀而實現(xiàn)的。

   C.文化交流的結果,是普通人對某種文化的自然喜愛和尋常好感,而不應把讓外國人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語言強加給外國人。

    D.作者建議,要改變中國對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現(xiàn)狀,既要注重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又要以國際標準來篩選和重組中國文化。

根據(jù)原文的內(nèi)容判斷,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國如果改變以往單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點創(chuàng)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將會使中國文化備受世界人民的歡迎。  

    B.作者認為文化上存在差異是值得欣慰的,南非大主教圖圖也說,我們?yōu)椴町惗老玻梢,中外有識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爭鳴而不是某種文化一統(tǒng)天下。

    C.從泰戈爾、海明威、鑒真、姚明等古今中外的文化橋梁人物起到的作用看,將來的文化交流中,藝術家、運動員、學者、演員等也將發(fā)揮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員則不再起作用了。

    D.盡管中國文化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克服重重困難,走出誤區(qū)的中國文化必將改變所謂的“文化孤立”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安徽省蚌埠三中2010-2011學年高二暑假摸底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塔上的樹

易云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鎮(zhèn),常常能發(fā)現(xiàn)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從文故鄉(xiāng)鳳凰去,果然看見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鎮(zhèn)的高坡之上。那塔頂上長著一棵壯碩的樹,正面看像一團綠色的云,側(cè)面看像老人的頭。

  船泊碼頭,便要去仔細看這幅山水潑墨,它是一座七層古塔,雖然已老態(tài)龍鐘,不單磚石風蝕斑駁,而且所有的塔角翹檐都已破損殘缺,僅僅剩下三只寂寞的風鈴,但已啞然失聲,惟有被香燭熏烤得髹黑的塔門及殘存于地縫里的灰燼,才表明也還有人來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過是一個凝固了的歷史故事罷了,在湘西山區(qū),這樣的故事也還多著呢。

  然而我執(zhí)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樹為什么如此蓊郁如蓋,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著攀援石梯而上。塔內(nèi)盤道狹窄,因為空氣潮濕石壁布滿青苔的緣故,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層即不敢再貿(mào)然上去了。好在這一層有四個拱門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涼,所以趁著休息之機欲和古塔作無聲的溝通。

  這是有陣陣涼風吹來,冥冥之中,但聽見塔內(nèi)塔外眾多鳥雀的鳴叫。那生靈的叫喚涌動著,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聲顯得分外急促,充滿焦慮之情。我起初只是詫異,后來才理解到,原來那些飛鳥似乎發(fā)現(xiàn)我騷擾了它們的地盤,急欲驅(qū)逐我這個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覺盤旋于塔外的鳥雀全部都死勁地扇動翅膀向我撲將而來,呼呼生風。其中竟然有幾只勇猛者穿越空蕩的拱門,俯沖于我的頭頂之上。

  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充滿靈性的飛鳥。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時,忽然又聽得塔的上面三層鳥類的聒噪一片慌亂,但音量比較微弱,仔細辨析,我想,那也許是棲息于塔內(nèi)的幼鳥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愛憐之鳴,其嚶嚶之聲令人不勝惻然,想象它們渴求布施張大尖嘴或鼓動羽翼的艱難情狀,我后悔不該爬上塔來尋密探奇,侵犯了它們的家園,擾亂了烏亦家族的和平與寧靜。烏亦有情,他們的互相關心和對挑釁者的警覺,已從那個塔外憤怒的拍翅和塔內(nèi)的哀鳴體現(xiàn)出來,我本無心,無意,鳥類卻感覺我有心,有意。剎那平常行為竟變成相續(xù)肆虐,罪過罪過。

  我立馬產(chǎn)生一種負疚感,在徹悟中摸索盤道退下塔去,這時,我發(fā)現(xiàn)所有的磴石都積有多少不一的鳥糞,有些還粘連這羽毛,就在我縮著腿弓下身退下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塔壁的縫隙里鼓冒一束樹根,死死地①(扎、長、嵌)在青苔之中,再環(huán)顧四周,依然見著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壯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②(連、纏、擰)在一起。有些樹根還伸展綠瑩瑩的卷須,成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③(掛、沾、滴)在上面,塔內(nèi)如閃著點點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須蔓越見龐雜,登塔時為一覽頂端風景之快,不曾留意身邊之奇,現(xiàn)在才覺得忽略的風景身邊也有?梢娙嗽谶M退時都萬萬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鉆出塔門,那一叢叢裸露的根須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圍。

  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撓、元氣飛動的自然景象啊,圍繞古塔轉(zhuǎn)了一圈,終于覺察古塔是被樹根湊用著、裹纏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樹根抬舉起來。倘若沒有眾多的樹根以其頑強之力護衛(wèi)這座物,這本無生命的石頭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我為這一發(fā)現(xiàn)而感動。但是,當我在琢磨中復又抬起頭時,仰望高聳于塔上的一團綠蔭以及翱翔在它周圍的鳥兒,我的心頭更為之一亮,我分明感覺飛鳥才是給這樹、這塔以生存的施與者。回首我在塔內(nèi)的整個過程,下在是因為塔內(nèi)堆各的鳥糞給盤根錯節(jié)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養(yǎng)分,使細小的根莖不斷延伸。而且推而遠之,這存活頂?shù)木G色華蓋,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鳥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鳥銜落于塔頂?shù)臉浞N造就了

  這棵樹的最初生命,日復一日,由于樹的根須不斷滲入塔的縫隙吸取大地的精華,于是又營造了塔內(nèi)濕潤的空間。鳥、樹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廝守,依存,南哥難舍,最終在天地之間頂托了一道秾麗的風景與和諧統(tǒng)一的煌煌氣象,這是天意?這是緣分?我?guī)缀跻p手合十向這座古塔頂禮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別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飄向鳳凰,問船員,這塔上的樹留下什么傳說,他們也不明白,或說樹鳥連理、相依相偎,像恩愛執(zhí)著的夫妻,或說那塔是守護鳳凰城的忠誠衛(wèi)士,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們都為鳥的布施、樹的精誠。他的圓融而心懷崇敬,船員的說法雖極為簡單,但給我的思索卻很多,因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萬物的親切默契,它向人們展示的是一個隨順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寧靜致遠的生命畫面,于是,我忽然覺得這塔,這樹,這鳥,這山,這水,這舟,都留著沈從文筆下的萬種風情。

——選自《中華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刪節(jié)

(1)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態(tài)龍鐘點”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加以概括。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2)

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頂,為什么中途而返?

(3)

請為第六自然段空缺處分別選擇一個最為恰當?shù)脑~。

(4)

請細讀最后一的自然段,寫一段80字以內(nèi)的賞析性文字。

(5)

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你認為是否有必要更換文章題目?若無必要,請說明理由。若有必要,請你出新的題目。

(6)

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

本文敘寫了作者探訪路上的樹的所見所感,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蘊含了一定的哲理。

B.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這幅山水

C.

第5自然段中“剎那平常行為竟變成相續(xù)肆虐”,表明人類屢屢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文章主旨。

D.

本文從視覺、聽覺角度,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富于靈性的鳥雀,表現(xiàn)了作者它們的理解和尊重。

E.

本文和沈從文的《邊城》一樣,描繪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詳細生活和自然風光,語言平實簡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09年上海春招改造題)

手工是一種遺產(chǎn)

馮驥才

①在工業(yè)文明到來之前,人類用雙手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無論蓋房造物,還是做飯制衣,都由雙手來完成。但這還不夠,雙手還要去實現(xiàn)人類對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質(zhì)的,也有精神的。于是,從生活的智慧、技術的發(fā)明直到審美理想便都由雙手來體現(xiàn)。由于審美進入十指,許多藝術相應而生。

②在遙遠的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在相互隔絕的狀態(tài)中生活。在相對獨立的地域,每一種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產(chǎn)。手成了心靈最靈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們的雙手就是愈聰明;同時,不同民族的雙手又具有自奇特的本領和氣質(zhì)。

③手工中智慧與技術的含量是長久以來一代代積累而成的。在漫長的的傳衍過程中,不斷冒出來一位又一位工匠。他們心靈手巧,聰明過人,或是在技藝上做了這樣或那樣的絕妙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或是在審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受到人們的認同。這些新的技藝或?qū)徝辣阕匀欢坏厝谶M傳統(tǒng)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間手工全是千錘百煉的。但是,在沒有專利的時代,手工中至關重要的絕技是世襲或以師徒方式單傳的。如果藝人沒有后嗣,技藝的傳承便會中斷。面對廣元三星堆那些“縱目神靈”青銅面具上的方孔,我們已無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開這厚厚的青銅;也無法知道他們用何種技術把堅硬的玉石切割成紙板一樣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細膩與光滑。大量的手工技藝生生滅滅,隨其自然,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無法復制的緣故。

④工業(yè)技術是通過檔案資料保存下來的,手工智能都是口傳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幾句短短的口訣里。工業(yè)技術是物質(zhì)性的,手工中有許多是感性和悟性的。從文明的傳承看,這種手工的文明是記憶性的,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我們之所以稱它為遺產(chǎn),是因為當代人類正在進行一次文明的轉(zhuǎn)型。農(nóng)耕文明屬于手工的時代,工業(yè)文明屬于機器的時代。由于機器的能力與效率遠比手工高出千倍萬倍,這一轉(zhuǎn)型急劇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拋棄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們在生活中只會關心物品的本身,不會關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機械還是手工。等我們意識到手工屬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時,很多手工已經(jīng)瀕;蛘吒纱酂o影無蹤了。

⑥如今,市場開始青睞手工制作的陶藝、鍛打的鐵藝和種種編織的手藝,為之標上高價。市場的規(guī)律是“物以稀為貴”和“按工計價”。人們認可這種高價,是因為手工制品純樸、生動,帶著人的氣息。人用雙手觸弄和制造這些物品時,總是滲透著心中的想法、審美情趣以及對生命的感悟,而且不會重復。這是機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業(yè)文明的時代,手工給人一種具有懷舊意味的人文的溫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廳中搖曳的燭光。

⑦然而,遺產(chǎn)的意義遠非如此。

⑧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聰明才智的見證,也是民族與地域精神傳承的載體和個性的象征。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說,每一種手工的背后還有一片深廣的生活景象與豐富的歷史信息。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體現(xiàn)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因此,搶救與記錄瀕危和珍稀的民間手工,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工作,也是人類文明轉(zhuǎn)型期間的全新課題。我們以前沒有做過,但現(xiàn)在非做不可。因為,老房子在轟隆隆地與我們告別,繽紛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覺地成批死亡。

⑨人類放棄手工,使用機器,是偉大的進步。但我們用時還要記憶手工。因為――

⑩放棄手工是為了文明的發(fā)展;記憶手工是為了文明本身。

 

1.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工業(yè)文明之前,人類從生活的智慧、技術的發(fā)明直到審美理想便都由雙手來體現(xiàn)。

B.第②段畫線句中的“聰明”一詞不僅體現(xiàn)人類雙手的靈巧和神奇,還說明它凝聚著能工巧匠的智慧。

C.第⑤段中畫線部分“文明的轉(zhuǎn)型”在文中的含義是指從農(nóng)耕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zhuǎn)型。

D.第⑧段中舉“青銅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在于說明中國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藝的高超。

2.綜觀全文,概括手工遺產(chǎn)的意義。

答:                                           

3.根據(jù)文本信息,簡述“機器”與“手工”各自的主要特點。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