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人未嘗賂秦——未嘗:不曾。
B、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是故:因此。
D、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餃纾焊钫。
2、比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②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③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④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C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xué)年浙江省臺州市路橋中學(xué)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蘇洵《六國論》(節(jié)選)
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dāng)是時,山東諸侯六國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zé)o異也。兵連禍接,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
【小題1】對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國喪,齊亦不免矣已經(jīng)B.兵連禍接,無虛歲 曾經(jīng)
C.后秦?fù)糈w者兩次D.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革除消滅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斯用兵效也/惟其終不克為秦所為
B.何哉?與嬴不助五國也/是以卒自弱,取夷滅
C.趙嘗五戰(zhàn)秦/齊人勿附
D.至丹荊卿為計/洎牧讒誅
【小題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同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A.可謂智力孤危B.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
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D.兵連禍接,曾無虛歲
【小題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點與“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項是
A.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B.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D.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小題5】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2分)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xué)年浙江省嵊泗中學(xué)高一下學(xué)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小題1】下列句中“于”的用法與“其勢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齊人勿附于秦 B.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師不必賢于弟子
【小題2】從詞類活用的角度,選出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A.食埃土,下飲黃泉B.削月割,以趨于亡
C.君子博學(xué)而參省乎己D.蓋失強援,不能獨
【小題3】解釋文中加線字詞(4分,每題1分)
嬴而不助五國也(          )      ② 李牧連之(              )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      ④ 當(dāng)與秦相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5屆浙江省高一下學(xué)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下列句中“于”的用法與“其勢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齊人勿附于秦                         B.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師不必賢于弟子

2.從詞類活用的角度,選出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A.食埃土,下飲黃泉                    B.削月割,以趨于亡

C.君子博學(xué)而參省乎己                  D.蓋失強援,不能獨

3.解釋文中加線字詞(4分,每題1分)

嬴而不助五國也(          )      ② 李牧連之(              )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      ④ 當(dāng)與秦相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一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蘇洵《六國論》(節(jié)選)

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dāng)是時,山東諸侯六國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zé)o異也。兵連禍接,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

1.對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國喪,齊亦不免矣已經(jīng)              B.兵連禍接,無虛歲 曾經(jīng)

C.后秦?fù)糈w者兩次                      D.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革除消滅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斯用兵效也/惟其終不克為秦所為

B.何哉?與嬴不助五國也/是以卒自弱,取夷滅

C.趙嘗五戰(zhàn)秦/齊人勿附

D.至丹荊卿為計/洎牧讒誅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同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A.可謂智力孤危                         B.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

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D.兵連禍接,曾無虛歲

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點與“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項是

A.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B.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                D.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5.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2分)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齊人未嘗賂秦——未嘗:不曾。
B、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是故:因此。
D、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餃纾焊钫。
2、比較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①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②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③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④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xué)年浙江省寧波市四明中學(xué)高一12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14分)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小題1】解釋文中加點字詞(3分,每題1分)
①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②李牧連卻之(     )③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
【小題2】第一段中的“三國”“刺客”“良將”分別指                           (3分)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8分)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②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浙江省寧波市高一12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14分)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1.解釋文中加點字詞(3分,每題1分)

①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 ②李牧連卻之(      ) ③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

2.第一段中的“三國”“刺客”“良將”分別指                            (3分)

3.翻譯下列句子(8分)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②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101網(wǎng)校同步練習(xí) 高一語文 蘇教版(新課標(biāo)·2004年初審) 蘇教版 題型:048

文言文閱讀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

[  ]

A.

有遠略 始終

B.

牧以讒誅 等到

C.

存亡之 命運

D.

向使三國各其地 愛惜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

A.

斯用兵效也 李牧連卻

B.

未易量 曰:六國互喪

C.

至丹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不賂者賂者喪

D.

惜其用武不終也 是故燕雖小國后亡

(3)

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 。

[  ]

A.

李牧連

B.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

何龍

D.

窈窕之章

(4)

下列對《六國論》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  ]

A.

文章旨在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以賄賂秦國導(dǎo)致顛覆的歷史教訓(xùn),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對遼和西夏放棄屈辱投降的政策,積極抵抗,奮發(fā)自強。

B.

第一句作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dāng)?shù)靥岢鲋行恼擖c。緊接著提出兩個分論點,使得文章邏輯嚴(yán)密,無懈可擊。

C.

這是一篇議論歷史的文章,所以最后的“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睉(yīng)該去掉,這樣主題才更集中。

D.

針對齊、燕、趙三國沒有賂秦,最終也滅亡的史實,作者運用了假設(shè)論證,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5)

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09學(xué)年浙江省麗水中學(xué)高一年級第一學(xué)期第2次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048

文言文語段閱讀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選自蘇洵《六國論》)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fù)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選自杜牧《阿房宮賦》)

(1)

下面加粗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組是

[  ]

A.

嬴而不助五國也(親附)     后秦?fù)糈w者(第二次)

B.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禍焉(招致)  使六國各其人(愛惜)

C.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脅迫)     秦者,秦也(使……滅族)

D.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禮遇)   后人哀之而不之(以……為鑒)

(2)

下列加粗詞語的意思同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

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

B.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C.

思厥先祖父

D.

幾世幾年,摽掠其人

(3)

下列加粗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

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三勝    不敢言敢怒

B.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秦  多南畝之農(nóng)夫

C.

而猶有可不賂而勝之之勢    日削月割,趨于亡

D.

至丹以荊卿以計,始速禍    盤盤,囷囷焉

(4)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  ]

A.

洎牧以讒誅

B.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C.

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D.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5)

下列對這兩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六國論》開門見山,直截了當(dāng)?shù)靥岢鲎约旱挠^點。《阿房宮賦》前敘后議,用“頓悟”的方式,于篇末引出結(jié)論。

B.

《六國論》是史論,用比較嚴(yán)格的邏輯推理的方法,列舉事例進行論證!栋⒎繉m賦》是辭賦,運用鋪排、想象、夸張等文學(xué)手法來鋪敘風(fēng)物。

C.

《六國論》語言嚴(yán)謹(jǐn),散句多;《阿房宮賦》語言華麗,整句多。

D.

兩篇文章都指出了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統(tǒng)治者不體恤民情不施行仁政,主旨皆在借古諷今,勸諷當(dāng)朝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xùn)。

(6)

翻譯下列文言語句

(1)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

(2)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