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能與碘反應(yīng).人體缺乏維生素C可引發(fā)多種疾。逞芯啃詫W(xué)習小組對它研究如下:
(1)猜想:維生素C可能具有酸性.
(2)實驗方案:提供的試劑有維生素C片、蒸餾水、紫色石蕊溶液、無色酚酞溶液、氫氧化鈉溶液、pH試紙.(實驗儀器自選)
根據(jù)以上用品,請你幫助他們設(shè)計出兩種實驗方案,并寫出實驗現(xiàn)象:
實驗內(nèi)容 | 實驗內(nèi)容 | 實驗現(xiàn)象 |
方案I | ||
方案Ⅱ |
(3)結(jié)論:維生素C具有酸性.根據(jù)維生素C的性質(zhì),判斷下列物質(zhì)中能與維生素C反應(yīng)的是( )
(A)金屬鎂
(B)氯化鉀
(C)氫氧化鈉
(D)硫酸銅
(4)某同學(xué)聯(lián)想到西紅柿等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則其放置時間的長短是否對維生素C的含量產(chǎn)生影響?他設(shè)計了如下的實驗方案:
Ⅰ.把新鮮西紅柿和放置一周的西紅柿分別搗碎,用紗布將汁液擠入兩個燒杯中.
Ⅱ.取兩支盛有2mL藍色的碘的淀粉溶液的試管,分別滴加上述兩種汁液,邊加邊振蕩,直到藍色剛好消失,記錄滴數(shù)如下:
汁液 | 新鮮西紅柿的汁液 | 放置一周的西紅柿的汁液 |
滴數(shù) | 12 | 20 |
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你認為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是________.
②你從中得到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S+O2$\frac{\underline{\;點燃\;}}{\;}$SO2 | B. | 2CO+O2$\frac{\underline{\;點燃\;}}{\;}$2CO2 | ||
C. | 2H2+O2$\frac{\underline{\;點燃\;}}{\;}$2H2O | D. | CH4+O2$\frac{\underline{\;點燃\;}}{\;}$CO2+2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鹽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 | |
B. | 濃硫酸露置于空氣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變大 | |
C. | 濃硫酸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所以溫度升高 | |
D. | 打開盛濃鹽酸的試劑瓶,瓶口會產(chǎn)生白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2017屆安岳縣九年級初中適應(yīng)性考試模擬(4)化學(xué)試卷(解析版) 題型:信息分析題
【材料一】2010年6月4日××晚報報道:位于某市內(nèi)流河旁,已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牛奶包裝盒等擠占了大半個河道…”
【材料二】今年我國西南地區(qū)遇到了百年罕見的干旱,給當?shù)鼐用駧順O大的生活困難,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警鐘已經(jīng)敲響,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水資源刻不容緩,節(jié)約用水、愛護水是每個公民應(yīng)盡的責任和義務(wù)。
(1)沿岸居民能聞到垃圾散發(fā)的臭味,這是因為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_________操作可以除去污水中的碎菜葉、碎塑料薄膜、泥沙等。
(3)自然界的水常常遭到人為污染。如使用含磷洗衣粉的生活污水會造成水中藻類大量繁殖,使水質(zhì)惡化。這里的“磷”是指_____ (填序號)。①元素 ②原子 ③離子 ④分子
(4)①在我國的北方農(nóng)業(yè)和園林澆灌改漫灌為噴灌、滴灌;②加強工業(yè)廢水的排放監(jiān)控,堅持達標排放;③合理使用農(nóng)藥、化肥,以減少水體污染;④將活性炭放入硬水中使其軟化。以上做法中錯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一定含有水蒸氣、一氧化碳 | B. | 一定沒有二氧化碳 | ||
C. | 可能含有氫氣 | D. | 一定含有氫氣、一氧化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