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圖是課本中的“大氣污染圖”,你從圖中能得到哪些信息(任寫四條即可)?
①嚴重損害了人體的健康;
②影響了作物的生長、破壞生態(tài)平衡;
③全球氣候變暖;
④臭氧層破壞和酸雨等.

分析 細心觀察圖示可知:大氣污染對人和動植物造成的危害,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工廠廢氣、礦物燃料的燃燒、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

解答 解:從上面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大氣污染的危害:嚴重損害了人體的健康、影響了作物的生長、破壞生態(tài)平衡、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等;還可以看出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等.
故答案為:①嚴重損害了人體的健康; ②影響了作物的生長、破壞生態(tài)平衡;③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④酸雨.

點評 所謂“大氣污染”是指有害物質(zhì)進入大氣,對人類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xiàn)象,如果對它不加以控制了防治,將嚴重地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本題貴在倡議保護空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欲證明Fe、Cu、Ag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Fe>Cu>Ag,某同學設計完成了下面四個實驗:
①Fe片插入Ag NO3溶液中    
②Cu片插入稀硫酸中  
③Fe片插入稀硫酸中 
④Cu片插入Ag NO3溶液
其中不必進行的實驗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寫出下列物質(zhì)的顏色:
鎂帶銀白色,鐵銹紅色,氧化銅黑色,食鹽水無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化學變化不但有其他物質(zhì)生成,而且會伴隨著能量變化.這種變化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熱量 的放出和吸收.人們利用化學變化的基本目的是得到能量或新物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實驗小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

(1)A中反應的文字表達式高錳酸鉀$\stackrel{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將帶火星的木條置于a處,若觀察到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已有氧氣產(chǎn)生.
(2)B中現(xiàn)象是聲帶涌出柱狀的泡沫,可形象地稱為“大象牙膏”,其原理主要是H2O2在某些催化劑作用下迅速分解產(chǎn)生水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過氧化氫$\stackrel{二氧化錳}{→}$水+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按要求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生成的化合反應S+O2$\frac{\underline{\;點燃\;}}{\;}$SO2
(2)有黑色固體生成的化合反應3Fe+2O2$\frac{\underline{\;點燃\;}}{\;}$Fe3O4
(3)燃燒時產(chǎn)生大量白煙的反應4P+5O2$\frac{\underline{\;點燃\;}}{\;}$2P2O5
(4)有水生成的分解反應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5)有水生成的化合反應2H2+O2$\frac{\underline{\;點燃\;}}{\;}$2H2O
(6)有水參加的分解反應2H2O$\frac{\underline{\;通電\;}}{\;}$2H2↑+O2
(7)加熱暗紫色固體制取氧氣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從微觀的角度來認識物質(zhì)的構(gòu)成和化學反應的本質(zhì),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
(1)下列物質(zhì)中,不是由分子構(gòu)成的是AD(填字母編號).
A.鐵             B.水               C.氫氣                 D.金剛石
(2)圖為某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其中“”、“”和“”表示三種不同的原子.

請回答:在圖的長方形框內(nèi),應填入下列四種微觀圖示中的B(填字母編號),你判斷的依據(jù)是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下列物質(zhì)與水充分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白糖B.白醋C.白菜D.白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說法符合圖中漫畫情景的是( 。
A.此反應可能是置換反應
B.若金屬1是銀,金屬2可能是鐵
C.此反應可能是Cu+2AgCl=2Ag+CuCl2
D.比較鐵和銅的活動性強弱可用硫酸鎂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