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青銅器屬于無機材料;
(2)銅綠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銅、水和二氧化碳;
(3)通過實驗可以判斷銅生銹的條件;
(4)不同的工藝流程,優(yōu)缺點不同;
(5)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
(6)化學反應遵循質(zhì)量守恒定律,即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種類、總個數(shù)和質(zhì)量都不變;
(7)根據(jù)圖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斷相關方面的問題;
(8)凡是有氣體參加或產(chǎn)生的實驗,實驗前一定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以防裝置漏氣影響實驗結果;
二氧化碳能夠溶于水,不溶于植物油;
(9)根據(jù)提供的數(shù)據(jù)、信息等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和判斷.
解答 解:(1)青銅器屬于無機材料.
故選:A.
(2)銅綠分解生成氧化銅、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2(OH)2CO3$\frac{\underline{\;\;△\;\;}}{\;}$2CuO+H2O+CO2↑.
故填:Cu2(OH)2CO3$\frac{\underline{\;\;△\;\;}}{\;}$2CuO+H2O+CO2↑.
(3)實驗較長時間后,發(fā)現(xiàn)D試管中銅片最先生銹;
小組討論后發(fā)現(xiàn)實驗還不夠完善,要得出正確的結論,還要補充一個實驗,要補充的一個實驗是:Cu和CO2、O2充分接觸;
可以省略不做的實驗是試管ABC.
故填:D;CO2、O2;ABC.
(4)上述兩種方法中,更好的是方法二 ,原因是能耗低,不產(chǎn)生二氧化硫這種污染空氣的氣體等;
設需要含Cu2S 80%的輝銅礦質(zhì)量為x,
根據(jù)題意有:x×80%×$\frac{128}{160}$×100%×90%=64t,
x=111t,
輝銅礦的主要成分為Cu2S,常用于火法煉銅.若生成過程中銅元素的轉化率為90%,生產(chǎn)64tCu需要含Cu2S 80%的輝銅礦 111 t(取整數(shù)).
故填:方法二;能耗低;111.
(5)加入試劑1的目的是除去廢液中的酸性物質(zhì),試劑1最好選用氧化銅,這是因為氧化銅能夠除去硫酸,不帶入新的雜質(zhì).
故選:c.
(6)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6Na2CO3+3Fe2(SO4)3+6H2O=2NaFe3(OH)6(SO4)2+6CO2↑+5Na2SO4.
故填:Na2SO4.
(7)由圖3所示可知,溶液pH為8.5左右時,硫酸根離子含量最低,溶液中銅離子沉淀效率最高,因此第二次沉淀時溶液pH最好控制在8.5.
故填:8.5.
(8)實驗步驟如下:①連接裝置并檢查裝置氣密性;②準確稱量樣品的質(zhì)量1.2g;③裝藥品,調(diào)節(jié)量氣裝置兩邊液面相平,讀取量氣管刻度為10ml;④向錐形瓶內(nèi)加入50ml(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應;⑤冷卻到室溫;⑥再次調(diào)節(jié)量氣裝置兩邊液面相平,讀取量氣管刻度為172ml.
Ⅱ.裝置B的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少量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C中的試劑是無水硫酸銅,用來檢驗二氧化碳中是否含有水蒸氣;
Ⅲ.步驟⑥中調(diào)節(jié)液面相平的操作是將水準管緩慢下移.
故填:檢查裝置氣密性;干燥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c;緩慢下移.
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質(zhì)量為:(172mL-50mL-10mL)÷1000÷22.4L×44g=0.22g,
設碳酸銅質(zhì)量為y,
CuCO3+H2SO4═CuSO4+H2O+CO2↑,
124 44
y 0.22g
$\frac{124}{y}$=$\frac{44}{0.22g}$,
y=0.62g,
產(chǎn)品中CuC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frac{0.62g}{1.2g}$×100%=51.7%,
答:產(chǎn)品中CuC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51.7%.
Ⅴ.A.步驟③中平視刻度,步驟⑥中仰視讀數(shù),會導致測定結果偏大;
B.硫酸的用量不足,會導致測定結果偏;
C.量氣管中未加植物油,會導致測定結果偏。
D.步驟⑥中沒有調(diào)節(jié)量氣裝置兩邊液面相平,直接讀數(shù),會導致測定結果偏。
故填:BCD.
(9)加熱時,結晶水先失去,因此結晶水的質(zhì)量為:24.0g-22.2g=1.8g;
設氫氧化銅質(zhì)量為z,
Cu(OH)2的分解溫度小于CuCO3的分解溫度,因此氫氧化銅完全反應后生成水的質(zhì)量為:22.2g-20.4g=1.8g;
Cu(OH)2$\frac{\underline{\;\;△\;\;}}{\;}$CuO+H2O,
98 18
z 1.8g
$\frac{98}{z}$=$\frac{18}{1.8g}$,
z=9.8g,
設碳酸銅質(zhì)量為m,
碳酸銅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質(zhì)量為:20.4g-16.0g=4.4g,
CuCO3$\frac{\underline{\;\;△\;\;}}{\;}$CuO+CO2↑,
124 44
m 4.4g
$\frac{124}{m}$=$\frac{44}{4.4g}$,
m=12.4g,
根據(jù)題意有:$\frac{12.4g}{124}$:$\frac{9.8g}{98}$=x:y,$\frac{9.8g}{98}$:$\frac{1.8g}{18}$=y:z,
通過計算可得:x:y:z=1:1:1;
若將16.0g剩余固體繼續(xù)加熱到更高的溫度,發(fā)現(xiàn)固體質(zhì)量減少了1.6g后質(zhì)量不再改變,說明反應過程中氧化銅中的氧元素一部分轉化成氧氣,剩余固體中銅元素質(zhì)量為:16.0g×$\frac{64}{80}$×100%=12.8g,
剩余固體中氧元素質(zhì)量為:16.0g-12.8g-1.6g=1.6g,
設固體的化學式為CumOn,
根據(jù)題意有:64m:16n=12.8g:1.6g,
m:n=2:1,
因此剩余固體的化學式是Cu2O,
此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CuO$\frac{\underline{\;高溫\;}}{\;}$2Cu2O+O2↑.
故填:1:1:1;4CuO$\frac{\underline{\;高溫\;}}{\;}$2Cu2O+O2↑.
點評 合理設計實驗,科學地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是得出正確實驗結論的前提,因此要學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為學好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全國區(qū)級聯(lián)考】廣東省深圳市坪山新區(qū)2017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調(diào)研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下列圖像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 一定溫度下,向不飽和硝酸鉀溶液中加入硝酸鉀
B. 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入稀H2SO4
C. 向一定量鐵粉和銅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銅溶液
D. 向相同質(zhì)量的鋅粉和鐵粉中,分別加入足量的稀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7屆山東省日照市莒縣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學業(yè)水平模擬測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信息分析題
金屬和金屬材料在生活、生產(chǎn)中應用廣泛。
(1)鐵在潮濕的空氣中容易生銹,實際上是與空氣中的_____________等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2)用Fe、Ag和________溶液(填序號),可以一次性驗證Fe、Cu、Ag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AgNO3溶液 ②CuSO4溶液; ③Al2(SO4)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選項 | 方法 | 示例 |
A | 實驗法 | 用硫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 |
B | 歸納法 | 根據(jù)NaOH溶液、Ca(OH)2溶液等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歸納出堿的通性 |
C | 類比法 | 根據(jù)金屬鐵能與稀鹽酸反應,推測金屬銅也能與稀鹽酸反應 |
D | 分類法 | 根據(jù)組成物質(zhì)的元素種類,將純凈物分為單質(zhì)與化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濾液中一定含有Zn2+,可能含有Cu2+ | |
B. | 所得濾渣質(zhì)量可能等于加入的Zn粉和Cu粉質(zhì)量 | |
C. | 如果濾渣中有Zn,則濾液可能為淺綠色 | |
D. | 如果濾液中含有Ag+,則濾渣一定為純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黃酮素是由黃酮素分子構成的 | |
B. | 氧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9.0% | |
C. | 黃酮素是由15個碳原子、10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構成的 | |
D. | 黃酮素中碳、氫、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15:10: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用亞硝酸鈉做調(diào)味品 | B. | 用甲醛浸泡海產(chǎn)品保鮮 | ||
C. | 用工業(yè)染料制作彩色饅頭 | D. | 用含小蘇打的發(fā)酵粉焙制糕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