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小君和小英同學發(fā)現(xiàn):帶火星的竹簽在空氣中不會復燃,若用裝有60%水的集氣瓶倒置在水槽中收集氧氣,得到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竹簽復燃,為了找到能使帶火星竹簽復燃的氧氣含量最小值,他們進行了如下探究:

(1)(設計實驗)小君設計了如圖的裝置,該裝置的圓底燒瓶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___。

(實驗研究)第一組實驗:取3只集氣瓶,編號為①②③,分別裝入15%、30%45%的水,蓋上蓋玻片倒置在水槽中。當氣泡___放出后,導管口伸入集氣瓶把其中的水全部排出,將相同的3支帶火星竹簽分別插入①③號瓶中,記錄實驗現(xiàn)象。

獲得第一組實驗現(xiàn)象后,小君又做了第二組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兩組實驗數(shù)據(jù)和現(xiàn)象見下表:

實驗分組

第一組

第二組

實驗序號

集氣瓶裝水的體積分數(shù)/%

15

30

45

34

38

42

帶火星竹簽狀況

很亮

復燃

很亮

復燃

復燃

(2)使用帶火星的木條驗滿氧氣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

(3)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收集的氧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shù)+瓶中空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shù)×___%.

(4)根據(jù)兩組實驗現(xiàn)象得出,收集的氧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shù)最低為____%時,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這時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分數(shù)是__%(計算結果保留整數(shù))。

(5)小英認為上述兩組實驗現(xiàn)象還不能確定能使帶火星竹簽復燃的氧氣含量最小值,需繼續(xù)進行實驗。則實驗序號⑦的集氣瓶裝水的體積分數(shù)應該是____%。

(6)(實驗結論)再經(jīng)過數(shù)次實驗并計算后得出:能使帶火星竹簽復燃的氧氣含量最小值為48.7%。

(繼續(xù)探究)小君認為采用該方法收集的氧氣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氣,請你提出實驗改進的措施___

(7)為了測定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時氧氣的最低濃度,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們又進行了實驗探究。他們設計的實驗方案是先將氧氣和空氣按不同的體積比收集在集氣瓶里。收集氣體的裝置如圖。

收集氣體的方法是:在150mL集氣瓶里裝滿水,塞緊膠塞并關閉活塞 b,打開活塞a通入氧氣,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當量筒內的水達到設定的體積后立即關閉活塞a,然后打開活塞b通入空氣,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約為60%的氣體,則停止通入氧氣時量筒內水的體積約為_____(提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約為1/5)

A.25 mLB.40 mL C.60 mL D.75 mL

【答案】稀釋過氧化氫溶液,減緩過氧化氫的分解速度連續(xù)、均勻否21385136收集氧氣前增加氣體的干燥裝置,再用排油法收集氧氣D

【解析】

(1)小君設計了如圖的裝置,該裝置的圓底燒瓶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稀釋過氧化氫溶液,減緩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當氣泡連續(xù)、均勻放出后,導管口伸入集氣瓶把其中的水全部排出;

(2)通過實驗可以看出,氧氣含量達到38%帶火星的木條就可以復燃,所以用帶火星的木條驗滿氧氣的方法不可靠;

(3)由題干所提供的條件可知: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收集的氧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shù)+瓶中空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shù)×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4)由圖中可知,當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達到38%時,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此時空氣還占62%,所以空氣中有氧氣的量為:62%×21%≈13%,所以此時瓶內共有氧氣的分數(shù)為:13%+38%=51%;

(5)采取“半值法”探究能減少實驗次數(shù),實際上就是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減少不必要的實驗,第二組實驗若按④、⑤的編號順序進行實驗,即可確定下一組實驗收集的氧氣占容積的體積分數(shù)應在34%~38%之間

(6)小君認為采用該方法收集的氧氣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氣,實驗改進的措施是:收集氧氣前增加氣體的干燥裝置,再用抽氣法收集氧氣;

(7)氧氣的總量為150mL×60%=90mL,氮氣的體積是:150mL-90mL=60mL;空氣的體積是:60mL÷=75mL,那么停止通入氧氣時量筒內水的體積約為:150mL-75mL=75mL。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裝置能達到對應實驗目的是( )

A. 比較的催化效果

B. 確認已發(fā)生反應

C.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D. 探究燃燒的三個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填表:(其中反應類型填“化合反應”、“分解反應”)

化學反應

化學方程式

反應類型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______

______

把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加熱

______

______

鐵在氧氣中燃燒

______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熟石灰(主要成分是Ca(OH)2)是重要的建筑原料,可以通過生石灰(主要成分為CaO)加水反應得到,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據(jù)此填寫下表。

項目

反應物

生成物

CaO

H2O

Ca(OH)2

質量比

_____

_____

74

A

_____

9g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四種敘述均用如圖表示,其中對應說法正確的是

A. 圖表示向過氧化氫溶液加入少量的MnO2反應過程中生成O2的質量與時間關系

B. 圖表示向過氧化氫溶液加入少量的MnO2反應過程中生成水的質量與時間關系

C. 圖表示一定量KMnO4加熱制O2過程中,殘留固體中MnO2的質量與時間的關系

D. 圖表示一定量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混合物中水的質量與時間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了解空氣、保護空氣,空氣日報是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發(fā)布的環(huán)境信息,下表是某市環(huán)保監(jiān)測站測得某地空氣質量日報:

請你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

(1)從5月5日分析,該地空氣首要污染物是________________和有害氣體。

(2)根據(jù)氣象部分記載,9日夜晚下了一場大雨,空氣中變化最大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______,由此說明該物質的性質是________________。表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變化不大,其原因可能________________

(3)空氣中PM2.5含量增加可能導致霧霾,霧霾天氣導致呼吸病人增多,下列措施中能降低空氣中PM2.5的是________________

A.植樹造林B.露天焚燒秸稈C.霧霾天氣出行戴口罩

D.盡量乘公交車或騎自行車出行,少開私家車

(4)大量使用煤、汽油等含碳燃料除產(chǎn)生有害氣體和酸雨以外,還會引起環(huán)境問題,如________________(任寫一種,下同),因此人們開發(fā)了清潔的能源,如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金屬材料與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密切相關;卮:

(1)根據(jù)下列金屬制品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斷金屬具有的物理性質有__________(寫出一條即可)。

(2)金屬活動性順序是化學重要規(guī)律之一,下列關于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填序號)。

A.鋁絲伸進硫酸銅溶液前需要用砂紙打磨

B.銅與稀硫酸反應,有細小氣泡生成

C.銀能將硝酸銅溶液中的銅置換出來

D.鐵、鎂、銅、金四種金屬分別放在燈焰上灼燒,銅和金沒變化

(3)自行車車架表面噴漆不僅美觀,而且可有效防止鐵與空氣中的__________接觸而生銹。

(4)鈦酸亞鐵(FeTiO3)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為2FeTiO3+6C+7Cl2 2FeCl3+2TiCl4+6X,則X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

(5)向Al(NO3)3、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鋅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渣中滴加稀鹽酸時看氣泡產(chǎn)生。則濾渣中含有__________(寫名稱),濾液中含有的金屬離子有__________(寫符號)。

(6)用一氧化碳冶煉2000t含雜質3%的生鐵,需要含四氧化三鐵90%的磁鐵礦的質量是___________t(結果精確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A、B兩圖分別表示硫、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示意圖

(1)可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寫主要現(xiàn)象)A中___________________;B中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寫出下列有關化學反應的符號表達式,

(1)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燃燒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熱,生成一種_________________。

(2)汞在空氣中加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室催化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