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屬于純凈物的是
A、石灰石 B、硫磺與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后的產物
C、鮮奶蛋糕 D、高錳酸鉀完全反應后的固體剩余物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湖北省荊州市】圖中A、B、C分別表示三種不同的固體物質,其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這三種物質的溶液中,適用于海水曬鹽原理進行結晶提純的是___________.
(2)在t2℃時,將質量均為25g的上述三種物質分別加入到100g水中,不能形成飽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
(3)在t2時,將足量的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各蒸發(fā)10g水后再冷卻到t2,它們析出晶體的質量分別為m(A)、m(B)和m(C),則三者的大小關系是___________.
(4)將t2℃的這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分別降溫至t1℃,所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分是ω(A)、ω(B)和ω(C),則三者的大小關系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湖北省武漢市】t1℃時,將等質量的硝酸鉀和氯化鉀分配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兩個燒杯中,充分攪拌后現(xiàn)象如圖1所示,硝酸鉀和氯化鉀的溶解度曲線如圖2所示.
(1)燒杯②種的上層清液是否達到飽和狀態(tài)? (填“是”“否”或“無法判斷”);
(2)燒杯①中溶解的溶質是 (寫名稱或化學式);
(3)將t1℃時50g硝酸鉀的飽和溶液稀釋成10%的溶液,需加水 g;
(4)關于圖1中燒杯內的物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燒杯①內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燒杯②內上層清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B.蒸發(fā)一定量的水,兩燒杯中都一定有固體析出
C.將兩個燒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攪拌后,燒杯中一定還有剩余固體
D.將溫度升高到t2℃,兩燒杯內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相等(不考慮水的蒸發(f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不能成功的是( )
A、用肥皂水檢驗軟水和硬水
B、將冷碟子放在蠟燭火焰的上方,能得到炭黑
C、在煤爐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可用石灰水區(qū)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甘肅省蘭州市】興趣小組的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草酸晶體分解實驗的研究,請你參與過程分析。
【查閱資料】
(1)實驗室常用氫氧化鈉溶液除去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
(2)草酸晶體(H2C2O43H2O)在濃硫酸作用下受熱分解,化學方程式為:H2C2O43H2OCO2↑+CO↑+4H2O。
【問題討論】
(1)實驗前應該先 。
(2)進入D裝置的氣體是純凈、干燥的CO,則A,C裝置中的試劑依次是 、 (填名稱)。
(3)寫出A裝置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B裝置的作用是 。
(5)對D裝置加熱前和停止加熱,都要進入過量的CO,其作用分別是:
①加熱前 ;
②停止加熱后 。
(6)證明草酸晶體分解產物中存在CO的現(xiàn)象是 。
【實驗評價】
反思:請指出上述實驗裝置的一個明顯缺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排放到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的是
①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②汽車排放的尾氣;
③化工場排放的廢氣;④動植物呼吸排放的氣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青海省西寧市】某化學興趣小組在探究稀鹽酸的化學性質時,做了如圖一所示的三個實驗。
(1)A試管中的反應現(xiàn)象是 。
(2)C試管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3)實驗結束后,小組同學將B、C兩支試管中的廢液同時倒入一個潔凈的燒杯中(如圖二所示),觀察到先有氣泡產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學們將燒杯內的物質進行過濾,對所得濾液的溶質成分進行探究。
【提出猜想】
甲同學猜想:有NaCl
乙同學猜想:有NaCl、CaCl2 丙同學猜想:有NaCl、CaCl2、 HCl
你的猜想: 有 。
【交流討論】
你認為 同學的猜想一定不正確,理由是 。
【設計實驗】請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正確。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 。 | _________________。 | 我的猜想成立 |
【反思與總結】判斷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成分,除要考慮生成物外,還需考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