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6.發(fā)酵粉是糕點的常見膨松劑,成分一般是NH4HCO3、NaHCO3.某同學將發(fā)酵粉加入到一定量的氫氧化鈣飽和溶液中,產生大量氣泡和白色固體,溶液呈無色.
(一)、為確定氣體和固體及溶液的成分,該同學進行了如下的探究:
(1)將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石蕊試液變藍色,則該氣體為NH3(寫化學式)
(2)對白色固體作出如下圖猜測并進行實驗:
【猜測】:①白色固體是CaCO3;
                  ②白色固體是Ca(OH)2
                  ③白色固體是CaCO3和Ca(OH)2
【實驗】:取洗凈后的白色固體,加入足量的水,滴入酚酞,無明顯變化,白色固體一定是CaCO3
(3)將所得溶液分為兩份:
   ①一份中加足量的稀鹽酸,無氣體;
   ②在另一份中通入足量的CO2后,滴入酚酞.生成白色沉淀且溶液呈紅色.則原溶液中有溶質Ca(OH)2、NaOH(寫化學式).
(二)、為確定發(fā)酵粉成分含量,該同學進行了定量實驗:
(4)已知NaHCO3加熱可以分解: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現稱取干燥的白色固體10g.充分加熱至質量不再改變?yōu)橹,稱得殘留固體質量為5.3g.則發(fā)酵粉中NH4HCO3與NaHCO3的質量比為4:21.

分析 (1)根據氫氧化鈣和碳酸氫銨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氨氣和水,氨氣溶于水顯堿性,能使石蕊試液變藍色進行解答;
(2)根據氫氧化鈣溶于水顯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進行解答;
(3)根據一份中加足量的稀鹽酸,無氣體生成,說明沒有碳酸鈉和碳酸銨,通入足量的CO2后,滴入酚酞.生成白色沉淀,說明一定含有氫氧化鈣,溶液呈紅色,證明溶液呈堿性,說明含有氫氧化鈉進行解答;
(4)根據碳酸氫銨加熱生成氨氣、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生成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充分加熱至質量不再改變?yōu)橹,殘留固體就是碳酸鈉,利用碳酸鈉的質量求出碳酸氫鈉的質量,進而求出發(fā)酵粉中NH4HCO3與NaHCO3的質量比即可.

解答 解:(1)氫氧化鈣和碳酸氫銨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氨氣和水,化學方程式是:Ca(OH)2+NH4HCO3=CaCO3↓+NH3↑+2H2O;氨氣溶于水顯堿性,能使石蕊試液變藍色;
(2)氫氧化鈣溶于水顯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所以取洗凈后的白色固體,加入足量的水,滴入酚酞,無明顯變化,則白色固體一定沒有氫氧化鈣,故白色固體一定是碳酸鈣;
(3)一份中加足量的稀鹽酸,無氣體生成,說明沒有碳酸鈉和碳酸銨,通入足量的CO2后,滴入酚酞.生成白色沉淀,說明一定含有氫氧化鈣,溶液呈紅色,證明溶液呈堿性,說明含有氫氧化鈉;
(4)設碳酸氫鈉的質量為x.
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CO2↑+H2O  
168                  106
x                      5.3g
$\frac{168}{x}=\frac{106}{5.3g}$
x=8.4g
發(fā)酵粉中NH4HCO3與NaHCO3的質量比=(10g-8.4g):8.4g=4:21
答:發(fā)酵粉中NH4HCO3與NaHCO3的質量比為4:21.
故答案為:
(1)NH3;
(2)CaCO3;
(3)Ca(OH)2、NaOH;
(4)4:21.

點評 化學實驗現象是化學實驗最突出、最鮮明的部分,也是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的依據,掌握物質的性質和相互之間的反應關系,并有助于提高觀察、實驗能力.所以,對化學實驗不僅要認真觀察,還應掌握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各組物質均屬于有機化合物的是( 。
A.碳酸鈉B.甲烷C.碳酸鈣D.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7.在一次用餐中,同學們對燃料“固體酒精”產生了好奇,于是對其成分進行研究.
【查閱資料】(1)該固體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鈣和氫氧化鈉按一定的質量比混合制成.
(2)氯化鈣、氯化鋇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問題】(1)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2)固體酒精中的氫氧化鈉是否變質?
【實驗探究】
(1)按圖實驗,發(fā)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可得出酒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結論.此結論合理(選填“合理”或“不合理”).
(2)取少量固體酒精于燒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靜置,發(fā)現燒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取沉淀與試管中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寫出產生沉淀的化學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分析實驗并結合資料得出氫氧化鈉已變質.
(3)為進一步確定氫氧化鈉的變質程度,分組探究.
①甲組取燒杯上層清液于兩支試管中,按下圖探究.
方案
現象溶液變紅產生白色沉淀
結論清液中有氫氧化鈉清液中有碳酸鈉
②乙組認為甲組實驗不能證明清液中一定有氫氧化鈉,理由是Na2CO3溶液顯堿性,也能是酚酞溶液變紅.他們另取燒杯中上層清液,加足量氯化鋇溶液,充分反應后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變紅.
【實驗結論】經討論一致認為固體酒精中的氫氧化鈉部分變質.
【反思交流】乙組實驗中加足量氯化鋇溶液的目的是可完全除去Na2CO3,防止影響(或干擾)對NaOH的檢驗.
【拓展應用】要除去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雜質,可選擇適量的AC.(填序號)
A.Ba(OH)2溶液B.CaCl2溶液C.Ca(OH)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4.請你參與某學習小組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并協助完成相關任務.
【研究課題】探究水壺內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閱資料】通過查閱資料知道,天然水和水垢所含的物質及其溶解性如表:
物質Ca(HCO32Mg(HCO32Ca(OH)2Mg(OH)2CaCO3MgCO3
溶解性可溶可溶微溶不溶不溶微溶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Mg(OH)2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和MgCO3
【設計方案】
(1)甲同學在燒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適量蒸餾水充分攪拌,靜置.取上層清夜滴入Na2CO3溶液,如果沒有白色沉淀,說明水垢中無Ca(OH)2(填化學式).
(2)乙同學設計了如圖1實驗裝置,進一步確定水垢中含有碳酸鹽的成分.
其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①按圖組裝儀器,將50g水垢試樣放入錐形瓶中,逐漸加入足量稀鹽酸.若D瓶增重22g,則水垢全部是CaCO3
②待錐形瓶中不再產生氣泡時,打開活塞b,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
③稱量D瓶內物質增加的質量;
④重復②和③的操作,直至D瓶內物質質量不變.
測量滴加稀鹽酸體積與D瓶內物質質量的關系如圖2曲線表示:
【評價】
(1)A瓶中的NaOH溶液起到除去空氣中的CO2作用.若A瓶中無NaOH溶液,D瓶中的質量將增大(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2)一般情況下,兩種不同金屬形成的碳酸鹽與足量演算反應時,若兩種金屬的化合價相同、兩種鹽的質量相同,則相對分子質量小者放出的氣體多.分析圖線如圖2可知“水垢中一定含有MgCO3(填化學式),理由是實際生成CO2的質量是24g,大于2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有一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為  ,若此粒子不顯電性,則n=10;若此粒子帶2個單位正電荷,則n=12;若此粒子帶2個單位負電荷,則n=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一些煙花和照明彈中含有鎂粉,這是因為( 。
A.鎂粉是銀白色的B.鎂粉的價格十分便宜
C.鎂粉燃燒時發(fā)出耀眼的白光D.鎂粉的密度很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蠟燭剛熄滅時,燭芯會冒出白煙,點燃這白煙,觀察到的現象是蠟燭復燃,這是因為白煙是石蠟的小顆粒,石蠟具有可燃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如表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表中磷原子的核電荷數x=15.
(2)表中具有相對穩(wěn)定結構的元素是氬元素.
(3)在化學反應中,每個鋁原子失去3個電子形成鋁離子.
(4)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各原子結構的共同之處是它們原子的核外電子層數相同.
(5)鈉離子的符號為Na+,其離子結構示意圖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當你品嘗香酥的油炸食品時,你攝入的營養(yǎng)素是油脂.下列不屬于油脂物理性質的是( 。
A.密度比水小,黏度大
B.易在空氣中發(fā)生化學反應,產生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
C.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D.在常溫下,植物油脂呈液態(tài),動物油脂呈固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