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分子和原子兩種粒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物質只能由分子、原子構成 B. 分子質量一定大于原子質量
C. 化學變化中分子數(shù)目一定發(fā)生變化 D. 同種原子可能構成不同分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興化市顧莊學區(qū)三校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題
下列化學反應中,既不屬于分解反應又不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A.鐵絲燃燒 B.電解水
C.石蠟燃燒 D.加熱碳酸氫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信陽市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對比相同數(shù)目的S和S2-兩種微粒,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它們屬于一種元素 B. 它們的核電荷數(shù)完全相同
C. 它們的質量基本相同 D. 它們的化學性質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18屆九年級上冊化學同步練習:第三單元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題型:選擇填充題
如下圖所示,在a燒杯中盛有酚酞溶液,在b燒杯中盛有濃氨水,有關現(xiàn)象和解釋正確的是
選項 | 現(xiàn)象 | 解釋 |
A | a燒杯溶液變紅色 | B中氨分子運動到a中,氨氣溶于水,氨水呈堿性 |
B | a燒杯溶液變紅色 | 氨氣與酚酞反應生成紅色物質 |
C | b燒杯溶液為無色 | b中氨分子沒有運動 |
D | b燒杯溶液為無色 | A中酚酞分子運動到b中,氨水呈中性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18屆九年級上冊化學同步練習:第三單元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題型:選擇填充題
用分子觀點解釋“干冰升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分子不停地運動 B. 分子間間隔變大
C. 分子體積急劇增大 D. 分子本身不發(fā)生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18屆九年級上冊化學同步練習:第三單元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題型:選擇填充題
1995年東京地鐵發(fā)生沙林毒氣事件,很多人中毒。它說明了構成物質的微粒( )
A. 可以再分 B. 在不停運動 C. 很小 D. 之間有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泰州市教育聯(lián)盟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課堂練習化學試卷 題型:信息分析題
(1)在“a金剛石、b石墨、c氧氣、d氮氣、e二氧化碳、f稀有氣體”中選擇適當物質的編號填空。
①常用于制作干電池電極的是______,②供動植物呼吸的氣體是____,
③固態(tài)常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④人體呼出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_____ 。
(2)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在化學學習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試回答相關問題:
①連接玻璃管和膠皮管,玻璃管不容易插入膠皮管內,應采取的措施是:_____ ,
②過濾時濾液渾濁的可能原因:______,
③外壁潮濕的試管未擦干就加熱固體時,可能的后果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天津市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探究題
物質在發(fā)生化學反應時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甲、乙兩組同學從不同的角度 研究了質量守恒定律。
(1)甲組同學設計了如右圖實驗,圖中試劑混合前后物質的總質量分別表示為 m(前)、m(后)。 請根據(jù)圖示回答: 甲組實驗中,m(前)>m(后),原因是_____,若所用試劑不變,改進的 方法是_________。 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化學變化中存在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原因是_____;
(2)乙組同學研究了物質 W 的組成。一定條件下,W 在密閉容器內發(fā)生反應前后各物質
的質量如下圖所示:
其中,x=_____g, W 的化學式是_____。
(3)一定條件下,甲和乙反應生成丙和丁(四種物質均由分子構成),反應前后微觀示 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填選項)。
A.反應前后共有 4 種原子
B.該反應有單質生成
C.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都不變
D.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均可再分
E. 該化學反應中,甲、丁兩種分子的個數(shù)比是 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附屬初級中學2018屆九年級10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題
某學生加熱氯酸鉀制氧氣時,錯將高錳酸鉀當成二氧化錳混入氯酸鉀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反應速率加快 B. 高錳酸鉀也是氯酸鉀分解反應的催化劑
C. 生成的氧氣的質量不變 D. 生成氧氣的質量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