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2.汽車尾氣大量排放是造成“穹頂之下,霧霾圍城”的重要原因,用乙醇汽油(90%的純汽油和10%的乙醇配制成)替代汽油作為汽車燃料是解決方法之一.學習小組對乙醇和汽油的性質和組成展開研究.
【實驗探究】
實  驗  操  作實  驗  現(xiàn)  象實驗結論
(1)分別在蒸發(fā)皿中倒入2mL汽油和乙醇,聞氣味后分別將其點燃,觀察現(xiàn)象.汽油氣味比酒精更濃.
酒精燃燒發(fā)出淡藍色火焰.汽油燃燒發(fā)出黃色火焰并伴隨黑煙.
/
(2)分別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而冷的燒杯,觀察現(xiàn)象.燒杯內壁均有水霧.汽油和酒精中都含H元素.
(3)分別將內壁涂有飽和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現(xiàn)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汽油和酒精中都含C元素.
【實驗結論】乙醇和汽油的主要元素組成相同,乙醇汽油能減少空氣污染的原因主要是能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炭黑)的排放.
【總結反思】
(1)甲同學在實驗操作(2)時,發(fā)現(xiàn)燒杯內壁無水霧,出現(xiàn)異,F(xiàn)象的原因是燒杯受熱時間過長,內壁水霧蒸干.
(2)乙同學認為操作(3)現(xiàn)象并不能得汽油中含有C元素的結論.對此觀點你的評價和理由是正確,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還可能是水分蒸發(fā)有溶質析出.
(3)實驗室一般不用汽油燈(在空酒精燈內裝入汽油做成)作為加熱工具,從便于實驗觀察角度看,原因是燃燒產生黑煙造成觀察現(xiàn)象困難.從實驗安全角度看原因是汽油更易揮發(fā),燈體內有大量汽油蒸汽與空氣的混合氣體,遇明火可能爆炸.

分析 【實驗探究】考慮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結論】考慮能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炭黑)的排放.
【總結反思】
(1)考慮燒杯受熱時間過長,內壁水霧蒸干.
(2)考慮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還可能是水分蒸發(fā)有溶質析出.
(3)考慮汽油燃燒產生黑煙造成觀察現(xiàn)象困難;汽油更易揮發(fā),燈體內有大量汽油蒸汽與空氣的混合氣體,遇明火可能爆炸.

解答 解:
【實驗探究】因為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證明汽油和酒精中都含C元素;
【實驗結論】乙醇和汽油的主要元素組成相同,乙醇汽油能減少空氣污染的原因主要是能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炭黑)的排放.
【總結反思】
(1)甲同學在實驗操作(2)時,發(fā)現(xiàn)燒杯內壁無水霧,出現(xiàn)異,F(xiàn)象的原因是燒杯受熱時間過長,內壁水霧蒸干.
(2)乙同學認為操作(3)現(xiàn)象并不能得汽油中含有C元素的結論,因為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還可能是水分蒸發(fā)有溶質析出.
(3)實驗室一般不用汽油燈(在空酒精燈內裝入汽油做成)作為加熱工具,從便于實驗觀察角度看,原因是燃燒產生黑煙造成觀察現(xiàn)象困難.從實驗安全角度看原因是汽油更易揮發(fā),燈體內有大量汽油蒸汽與空氣的混合氣體,遇明火可能爆炸.
故答案為:
【實驗探究】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結論】能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炭黑)的排放;
【總結反思】(1)燒杯受熱時間過長,內壁水霧蒸干;
(2)正確,飽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還可能是水分蒸發(fā)有溶質析出(或受熱后Ca(OH)2溶解度變小而析出 );
(3)燃燒產生黑煙造成觀察現(xiàn)象困難;汽油更易揮發(fā),燈體內有大量汽油蒸汽與空氣的混合氣體,遇明火可能爆炸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對比實驗的設計、根據實驗結論判斷問題等方面的知識,設計對比實驗時,控制量是一個關鍵所在,要通盤考慮,不要漏掉必要環(huán)節(jié).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Ca(HCO32(碳酸氫鈣)在一定條件下會發(fā)生分解反應,不可能生成的物質是( 。
A.SO2B.CaCO3C.CO2D.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依據實驗目的所設計的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
選項實驗目的實驗操作
A檢驗某氣體是否為CO2將燃著的木條伸入氣體中
B鑒別NaCl溶液和稀鹽酸滴加無色酚酞溶液
C除去CaCO3中的Na2CO3加水溶解,過濾
D除去CO2中的CO點燃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小亮在做“鹽酸中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時,滴加鹽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劑,導致無法判斷該中和反應進行的程度.于是他對所得溶液的酸堿性進行探究.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堿性,也可能呈中性或酸性
【實驗探究】
實驗操作實驗現(xiàn)象結論
用試管取該溶液1-2mL,滴入1-2滴無色酚酞試液,振蕩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溶液呈中性或酸性
【拓展分析】若溶液呈堿性,他向溶液中逐漸加入硫酸銅溶液,直至不再產生沉淀為止,然后過濾,留在濾紙上的物質Cu(OH)2(寫化學式,下同),濾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NaCl、Na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為了除去下表物質中的雜質(括號內為雜質),所選試劑(過量)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是( 。
物   質選用試劑(過量)操作方法
AN2(O2銅粉氣體通過熾熱的銅粉
BCO2(HCl)氫氧化鈉溶液氣體通過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洗氣瓶
CCu(CuO)氧氣通入氧氣并加熱
DNaCl溶液(Na2CO3氯化鈣溶液加入氯化鈣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是某品牌牙膏的部分成分表,學習小組對其中的碳酸氫鈉和碳酸鈉過氧化物產生了興趣,對該牙膏展開探究.(已知牙膏中不含其它碳酸鹽,不考慮牙膏中其它物質對本實驗的影響且每次反應均認為是完全反應.
品名XXX亮白潔凈牙膏
成分碳酸氫鈉、PEG-8\PEG-116共聚物、碳酸鈉過氧化物
【實驗目的】
(1)驗證該牙膏中含有碳酸氫鈉和碳酸鈉過氧化物.
(2)測定牙膏中的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
【資料卡片】
(1)碳酸鈉過氧化物學名過氧碳酸鈉,化學式:Na2CO4,白色晶體.在水中能生成碳酸鈉和過氧化氫.能與鹽酸反應,方程式為: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2)常溫下,氧氣和二氧化碳密度可分別用ρO2、ρCO2表示.
【實驗原理】
(1)通過是否有氧氣生成來檢測過氧碳酸鈉.
(2)取樣品加入足量稀鹽酸后分別測出二氧化碳質量M1和氧氣的質量M2,M1和M2關系滿足$\frac{{M}_{1}}{{M}_{2}}>\frac{11}{4}$即證明含有碳酸氫鈉.
(3)通過碳酸氫鈉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碳酸氫鈉的質量.
【實驗探究】
(1)先取部分樣品于試管中,再依次加入二氧化錳和水,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木條復燃.
(2)如圖所示連接好裝置ABCD,檢查裝置氣密性(打開K2,向D裝置中加水,調節(jié)兩邊液面相平,關閉K2,改變水準管高度,如D兩邊有穩(wěn)定液面高度差,則氣密性良好).

(3)在分液漏斗中均裝入50mL足量的稀鹽酸,稱取質量為M牙膏樣品放入A錐形瓶,B、C容器中分別放入氫氧化鈉溶液和濃硫酸試劑.D量氣管液面調節(jié)至“0”刻讀處.(以下實驗中始終保持D裝置兩邊液面相平)
(4)打開活塞K1,待鹽酸全部滴入錐形瓶后關閉K1.等裝置A中不再產生氣泡時,讀數為V1
(5)打開活塞K2,待鹽酸全部滴入錐形瓶后關閉K2.等裝置B中不再產生氣泡時,讀數為V2
【數據處理】
(1)產生二氧化碳與氧氣的質量比為(可用字母表示):(V2-V1-50mL)•ρCO2/V1•ρO2
(2)如用裝置E代替裝置D,收集氣體的量將偏小.(填“偏大”或“偏小”或“不變”).
【實驗結論】
(1)該牙膏中含有碳酸氫鈉和碳酸鈉過氧化物.
(2)由具體數據計算所得牙膏樣品中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約為6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驗證反應放熱
B.
過濾
C.
稀釋濃硫酸
D.
驗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和揚塵,對人體健康和空氣質量的影響很大.
(1)下列不屬于化石燃料的是C.
A.天然氣    B.石油    C.酒精    D.煤
(2)下列不是空氣污染的是B.
A.CO    B.CO2    C.SO2    D.NO2
(3)下列關于PM2.5的說法錯誤的是BC.
A.燃燒煙花爆竹會產生PM2.5
B.PM2.5在天氣晴朗時會很快消失
C.PM2.5的顆粒大小與分子大小差不多
D.PM2.5專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4)請舉一例能減少PM2.5的措施使用清潔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五水共治,可以促進河道環(huán)境的綜合治理.最近有市民發(fā)現(xiàn)河邊的某化工廠晚上偷排污水,經初步測量,認定污水中可能含有Cu2+、Ba2+、OH-、Cl-、SO42-等離子.為了進一步確認其污染物,他們進行實驗分析檢測.實驗過程如下:
(1)取少量污水,仔細觀察溶液,呈無色、透明、不沉淀,說明污水中沒有Cu2+和SO42-(填離子符號);
(2)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污水,滴在pH試紙上,pH=13;
(3)取2毫升污水,滴入稀硫酸溶液,觀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污水中含有Ba2+;根據以上實驗結果,此工廠排放的污水中一定含有的污染物是Ba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