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某白色固體混合物A中可能含有MgCl2、BaCl2、Na2SO4、NaOH、CaCO3五種物質(zhì)中的兩種或多種。小路同學想分析其成分,她進行了實驗探究,實驗過程及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如下圖所示:(設實驗過程中所有可能發(fā)生的反應均恰好完全反應)
根據(jù)上述實驗信息和分析推理,試回答下列問題:
(1)沉淀C的化學式為______,氣體G的化學式為_______。
(2)上圖中現(xiàn)象二為(至少答一條)____________。
(3)溶液D中肯定大量存在的陰離子是(寫離子符號)_________。
(4)步驟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5)步驟③中可能發(fā)生反應的一個化學方程式為____。
(6)由上述信息可推知,固體混合物A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質(zhì)是(寫化學式)___你的理由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實驗室中常見的氣體制備、凈化、收集和性質(zhì)實驗的部分儀器。
根據(jù)題目要求,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組同學以石灰石和稀鹽酸為原料,欲在實驗室中制備并收集一瓶純凈干燥的二氧化碳氣體。他們按照要求設計實驗裝置、連接儀器,并檢驗了裝置的氣密性。(提示:鹽酸揮發(fā)出的少量HCl氣體雜質(zhì)可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去除)
①他們所選儀器的連接順序應為(填寫儀器序號字母)_______。
②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方程式為____。
③裝置B也可用于實驗室法制取氧氣,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2)乙組同學在實驗結(jié)束回收藥品時,不小心將兩瓶標簽不慎脫落的黑色粉末混合,已知在探究實驗過程中用到的黑色粉末有兩種:鐵粉和氧化銅粉末,F(xiàn)在欲通過實驗來確定該瓶混合后的黑色粉末的組成。
小路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
用電子秤稱取8.0 g黑色粉末樣品放入裝置H中硬質(zhì)玻璃管內(nèi),先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時間,再用酒精燈加熱;充分反應后,先停止加熱,再繼續(xù)通入一氧化碳到裝置冷卻至室溫時為止。(已知:在加熱條件下,一氧化碳能與氧化銅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單質(zhì)銅和二氧化碳)
①裝置H中可能發(fā)生的反應方程式為____。
②為了檢驗氣體生成物,同時收集尾氣一氧化碳,裝置I中盛放的試劑應為___(填序號)。
A 水 B 紫色石蕊試液 C 澄清石灰水 D 氫氧化鈉溶液
③反應結(jié)束后,小路同學測得硬質(zhì)玻璃管內(nèi)剩余固體的質(zhì)量為m ,請你幫她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并完成下表中的相關填空:
實驗組號 | 數(shù)據(jù)收集 | 實 驗 結(jié) 論 |
Ⅰ | 若m = 8.0g | 該樣品全部是Fe粉。 |
Ⅱ | 若m =7.2g | CuO與Fe粉的質(zhì)量比為______ |
Ⅲ | 若m =__g | 該樣品全部是CuO粉末。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金屬在生產(chǎn)生活中應用廣泛。根據(jù)金屬性質(zhì)的差異,工業(yè)上常采用電解法、火法、濕法等不同的金屬冶煉方法。
(1)鈉 — 海洋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目前,工業(yè)上多采用電解氯化鈉的方法生產(chǎn)金屬鈉。在電解熔融氯化鈉獲得金屬鈉的同時,還可獲得一種能做消毒劑的氣體單質(zhì),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2)銅 — 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火法煉銅的工藝,他們將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和木炭一起加熱,就可得到紅色的金屬銅。(反應原理為Cu2(OH)2CO32CuO + H2O + CO2↑,CuO + C Cu + CO↑,2CuO + C 2Cu + CO2↑)另外,西漢時代的《淮南萬畢術(shù)》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說法,到了宋代和元代, “膽銅法”(鐵與硫酸銅反應)成為濕法煉銅的重要方法之一。
①下列關于“膽銅法”的說法中,錯誤的是____(填序號)。
A 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B 說明了金屬鐵的活動性比銅弱
C 硫酸銅溶液不能用鐵桶存放 D 反應后溶液由藍色變成淺綠色
②與“火法”煉銅相比,“濕法”煉銅的優(yōu)點有(至少答一條)________。
(3)鎂—21世紀大有前途的綠色金屬材料鎂合金堅硬、輕盈又耐熱,廣泛應用于火箭、導彈、飛機等領域的生產(chǎn)制造,被譽為 “國防元素”,世界各國爭相發(fā)展海水提鎂產(chǎn)業(yè)。從海水中提取鎂的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小路同學在實驗室中欲測定某海水樣品中MgCl2的含量。她取了1.0 L該海水樣品,逐步加入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5%的NaOH溶液,邊加邊攪拌使其充分反應,實驗中生成沉淀與加入NaOH溶液的質(zhì)量關系如圖2所示。試計算:
①當?shù)稳?/span>NaOH溶液40g時(即A點),燒杯中溶液里的溶質(zhì)為(寫化學式)_____。
②該海水樣品中MgCl2的質(zhì)量_____?(精確至0.0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1)請按要求從 氫氣、氧氣、一氧化碳、鹽酸、硫酸、氫氧化鈉、熟石灰中選擇合適的物質(zhì),將其化學式填寫在下列橫線上:
①具有可燃性的氣體單質(zhì)____
②具有揮發(fā)性的酸____
③具有還原性的氣體氧化物____
④能做干燥劑的堿______
(2)荔枝素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說法,目前最常用的荔枝保鮮劑,其主要成分是混有檸檬酸(C6H8O7)的冰鹽水。檸檬酸能減少荔枝外殼表面的真菌,并讓果皮處于微酸環(huán)境中,延緩其變色;冰鹽水主要是利用低溫抑制荔枝的呼吸強度,從而起到保鮮作用。
檸檬酸(C6H8O7)是一種重要的有機酸,又名枸櫞酸,常溫下是無色晶體,常含一分子結(jié)晶水,無臭,有很強的酸味,還有澀味,易溶于水,有微弱腐蝕性,潮解性。因為檸檬酸有溫和爽快的酸味,且有較強的殺菌作用,普遍用于各種飲料、糖果、點心、罐頭、乳制品等食品的制造。另外,檸檬酸屬于果酸的一種,可以加快角質(zhì)更新,也常用于各類美白、抗老化的化妝品中。采用檸檬酸或檸檬酸鹽類作助洗劑,可改善洗滌產(chǎn)品的性能,增強洗滌效果。
根據(jù)上述信息,試回答:
①檸檬酸由__種元素組成,它屬于___(選填“氧化物”、“無機物”、“有機物”之一)。
②每個檸檬酸分子共含有______個原子,其所含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最大的是_______(填元素符號)。
③上述關于檸檬酸的描述中,屬于物理性質(zhì)的是(至少答一條)_______。
④下列關于檸檬酸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___(填序號)。
A 荔枝保鮮劑的水溶液顯酸性,因其含有較多氫離子
B 夏天可以用檸檬酸和小蘇打、白糖自制碳酸飲料
C 檸檬酸是一種安全清洗劑,可快速去除水垢和異味
D 檸檬酸可用于去除鐵銹,是利用了中和反應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K2CO3樣品中,可能含有NaCl、Na2CO3,現(xiàn)取6.9g樣品加入50g稀鹽酸中,經(jīng)測定,恰好完全反應,最終得到室溫下不飽和溶液54.7g,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生成了4.4g 二氧化碳氣體
B.所加稀鹽酸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3.65%
C.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的總質(zhì)量為7.45g
D.若樣品中含有Na2CO3,則樣品中也一定含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小組按下圖所示進行鹽和金屬的實驗探究,已知起始溶液為Al(NO3)3和Cu(NO3)2組成的某混合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最終得到濾渣D和濾液A、C。根據(jù)本題圖文信息,判斷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濾液A的顏色可能為無色
B.濾渣B中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Fe、Zn、Al
C.濾液C中一定含有Fe2+、Cu2+、Ag+
D.濾渣D的質(zhì)量一定大于濾渣B的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取某單一成分的溶液X三等份,分別加入到足量的硝酸銨溶液、碳酸鈉溶液和硫酸鎂溶液中,充分振蕩,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如下表所示,則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
加入物質(zhì) | 硝酸銨溶液 | 碳酸鈉溶液 | 硫酸鎂溶液 |
實驗現(xiàn)象 | 產(chǎn)生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 | 生成白色沉淀 | 生成白色沉淀 |
A.該溶液X一定呈堿性B.與硝酸銨反應生成的氣體通入無色酚酞試液,酚酞溶液變紅色
C.該溶液X中可能含有Ca2+ D.與硫酸鎂反應生成的沉淀加入稀硝酸無任何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宏觀辨識與微觀辨析是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下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實現(xiàn)了有機物轉(zhuǎn)化為無機物B.上圖反應中的x = 4
C.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均不變D.參加反應的甲、乙物質(zhì)質(zhì)量比為13 :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