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習植物分類時,某同學將水稻、西瓜、松樹歸為一類,把海帶、地錢和腎蕨歸為另一類.他分類的依據(jù)是( 。
A.根的有無B.果實的有無C.花的有無D.種子的有無

分析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種多樣,根據(jù)植物種子的有無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種子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結種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解答 解:水稻、西瓜、松樹等都結種子,用種子繁殖后代,屬于種子植物;海帶、地錢和腎蕨等都不結種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屬于孢子植物.分類的依據(jù)是種子的有無.
故選:D.

點評 植物分類的內容在考試中經常出現(xiàn),注意理解和掌握.能靈活地對植物進行分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鳥的生殖和發(fā)育過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幾個階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是人體心臟結構示意圖,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標號代表的結構名稱:[2]左心房[3]右心室[6]上腔靜脈
(2)在心臟的1、2、3、4四個腔中,充滿靜脈血的有1、3.
(3)由于心臟中的[10]、[11]、[12]、[13]瓣膜,使血液在心臟中只有一個流動方向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再流出動脈,而不能倒流.
(4)體循環(huán)的起點是[4]左心室,終點是[1]右心房.
(5)臨床上常給肺炎病人點滴青霉素,青霉素到患處至少經過心臟1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如圖中A代表葉,B代表莖,C代表根.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代表苔蘚植物B.甲代表蕨類植物C.乙代表藻類植物D.乙代表蕨類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所消耗的能量主要來自( 。
A.糖類B.蛋白質C.脂肪D.維生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如圖中呈現(xiàn)的葫蘆蘚、蕨、銀杏和睡蓮是我們常見的植物,下列說法中,$\underset{不}{•}$正確的是( 。
A.葫蘆蘚沒有真正的根,所以長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
B.蕨用孢子繁殖,孢子長在孢子囊中
C.銀杏用種子繁殖,所結的種子沒有果皮包被
D.睡蓮的葉片躺在水面上,氣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閱讀下面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未來幾年,馬鈴薯將從“放在盤子里”的菜肴變成“拿在手里”的主糧,成為我國繼小麥、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蛋白質含量高,擁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比較齊全.維生素的含量也比較全面,特別是含有禾谷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其所含維生素C是蘋果的8倍左右.馬鈴薯還是一個礦物質寶庫.有研究證明,如果人們每天只吃馬鈴薯、即使不補充其他任何食品,身體也能攝取10倍于傳統(tǒng)食物中含有的維生素和1.5倍的鐵.
前不久,科研人員將控制某種牛肉蛋白質合成的基因移植到馬鈴薯細胞內,研究出了一種富含牛肉蛋白質的“馬鈴薯”新品種.
營養(yǎng)學家特別提醒,不要食用顏色發(fā)青和發(fā)芽的馬鈴薯,以免龍葵素中毒.
(1)與傳統(tǒng)主食小麥、水稻、玉米不同,馬鈴薯的食用部分是其營養(yǎng)器官.
(2)馬鈴薯的蛋白質在胃液、腸液、胰液消化液的參與下分解成氨基酸,被人體吸收利用.
(3)馬鈴薯中的胡蘿卜素可以在人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能有效地預防夜盲癥、干眼癥、皮膚干燥、脫屑等病癥.
(4)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經常食用馬鈴薯可預防貧血.
(5)科研人員培育“馬鈴薯”新品種利用的核心技術是轉基因技術.
(6)將馬鈴薯切成帶芽眼的小塊,在適應條件下,會長成新的植株,這種繁殖方式的優(yōu)點是保持母本的遺傳特性.
(7)依據(jù)材料,某同學提出問題:馬鈴薯中的維生素C含量高于蘋果?
請幫他完善探究方案:
①取2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號為甲和乙,然后注入2毫升高錳酸鉀溶液溶液.
②用滴管向甲試管滴入馬鈴薯提取液,向乙試管滴入蘋果提取液,邊滴邊震蕩,直到溶液顏色完全褪去.
③記錄所用提取液的滴數(shù).
④若馬鈴薯提取液的滴數(shù)少于蘋果提取液的滴數(shù),則說明馬鈴薯中的維生素C含量高于蘋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科學家受到變色龍的啟迪,設計了廣泛應用于軍事和野外活動的迷彩服,這一成果利用的是( 。
A.生物反應器B.動物對自然界的作用
C.生物與環(huán)境的適應D.仿生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進化論”的建立者是( 。
A.牛頓B.愛迪生C.達爾文D.虎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