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BC與△CDE是共頂點的等邊三角形.直線BE與直線AD交于點M,點D、E不在△ABC的邊上.
(1)當(dāng)點E在△ABC外部時(如圖1),寫出AD與BE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2)若CD<BC,將△CDE繞著點C逆時針旋轉(zhuǎn),使得點E由△ABC的外部運動到△ABC的內(nèi)部(如圖2).在這個運動過程中,∠AMB的大小是否發(fā)生變化?若不變,在圖2的情況下求出∠AMB的度數(shù),若變化,說明理由.
(3)如圖3,當(dāng)B、C、D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且BC=CD時,寫出BM,ME與BC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分析 (1)由等邊三角形的性質(zhì)得出∠ACB=∠DCE,轉(zhuǎn)化出∠BCE=∠ACD,從而得出△BCE≌△ACD即可;
(2)由等邊三角形的性質(zhì)得出∠ACB=∠DCE,轉(zhuǎn)化出∠BCE=∠ACD,從而得出△BCE≌△ACD得出∠EBC=∠DAC,再利用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即可;
(3)先判斷出∠BFC=90°,接著判斷出BE=2BF,利用勾股定理找出BF與BC的關(guān)系即可.

解答 解:(1)AD=BE,
理由:
∵△ABC與△CDE是共頂點的等邊三角形,
∴BC=AC,CE=CD,∠ACB=∠DCE=60°,
∴∠ACB+∠ACE=∠DCE+∠ACE,
∴∠BCE=∠ACD,
在△BCE和△ACD中$\left\{\begin{array}{l}{BC=AC}\\{∠BCE=∠ACD}\\{CE=CD}\end{array}\right.$,
∴△BCE≌△ACD,
∴BE=AD;
(2)不變,∠AMB=60°,
理由:∵△ABC與△CDE是共頂點的等邊三角形,
∴BC=AC,CE=CD,∠ACB=∠DCE=60°,
∴∠ACB-∠ACE=∠DCE-∠ACE,
∴∠BCE=∠ACD,
在△BCE和△ACD中$\left\{\begin{array}{l}{BC=AC}\\{∠BCE=∠ACD}\\{CE=CD}\end{array}\right.$,
∴△BEC≌△ADC,
∴∠EBC=∠DAC,
∵∠EBC+∠ABM=60°
∴∠MAC+∠ABM=60°,
∴∠AMB=180°-(∠ABM+∠BAM)=60°.
(3)如圖3,

∵當(dāng)B、C、D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
∴∠ACB=∠DCE=60°,
∴∠ACE=60°,
∴∠BCE=120°,
∵△ABC與△CDE是共頂點的等邊三角形,且BC=CD,
∴BC=CE,
∴∠CBE=∠BEC=30°,
∵∠BCF=60°,
∴∠BFC=90°,
∵BC=EC,
∴BE=2BF,
在Rt△BFC中,∠BCF=30°,
∴BF=$\frac{\sqrt{3}}{2}$BC,
∴BE=2BF=$\sqrt{3}$BC,
∵BE=BM+ME,
∴BM+ME=$\sqrt{3}$BC.

點評 此題是幾何變換綜合題,主要考查了等邊三角形的性質(zh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zhì),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勾股定理,解本題的關(guān)鍵是判斷出△BEC≌△ADC.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關(guān)于尺規(guī)的功能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直尺的功能是:在兩點間連接一條線段,將線段向兩方向延長
B.直尺的功能是:可作平角和直角
C.圓規(guī)的功能是:以任意長為半徑,以任意點為圓心作一個圓
D.圓規(guī)的功能是:以任意長為半徑,以任意點為圓心作一段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標(biāo)志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拋物線y=x2-2x+5的對稱軸為x=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點E、F分別在CD、BC延長線上,AE∥BD,EF⊥BF.
(1)求證:四邊形 ABDE是平行四邊形;
(2)若∠ABC=60°,$CF=\sqrt{6}$,求AB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模型介紹: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將軍飲馬問題”,大致內(nèi)容如下:古希臘一位將軍,每天都要巡查河岸側(cè)的兩個軍營A、B,他總是先去A營,再到河邊飲馬,之后再去B營,如圖 ①,他時常想,怎么走才能使每天的路程之和最短呢?
大數(shù)學(xué)家海倫曾用軸對稱的方法巧妙的解決了這問題

如圖②,作B關(guān)于直線l的對稱點B′,連接AB′與直線l交于點C,點C就是所求的位置.
請你在下列的閱讀、應(yīng)用的過程中,完成解答.
(1)理由:如圖③,在直線L上另取任一點C′,連接AC′,BC′,B′C′,
∵直線l是點B,B′的對稱軸,點C,C′在l上
∴CB=CB',C′B=C'B'
∴AC+CB=AC+CB′=AB'.
在△AC′B′中,∵AB′<AC′+C′B′,∴AC+CB<AC′+C′B′即AC+CB最小
歸納小結(jié):
本問題實際是利用軸對稱變換的思想,把A、B在直線的同側(cè)問題轉(zhuǎn)化為在直線的兩側(cè),從而可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即轉(zhuǎn)化為“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問題加以解決(其中C為AB′與l的交點,即A、C、B′三點共線).
本問題可拓展為“求定直線上一動點與直線外兩定點的距離和的最小值”問題的數(shù)學(xué)模型.
(2)模型應(yīng)用
如圖 ④,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2,E為AB的中點,F(xiàn)是AC上一動點.
求EF+FB的最小值
分析: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借助上面的模型,由正方形的對稱性可知,B與D關(guān)于直線AC對稱,連結(jié)ED交AC于F,則EF+FB的最小值就是線段DE的長度,EF+FB的最小值是$\sqrt{5}$.


如圖⑤,已知⊙O的直徑CD為4,∠AOD的度數(shù)為60°,點B是$\widehat{AD}$的中點,在直徑CD上找一點P,使BP+AP的值最小,則BP+AP的最小值是2$\sqrt{2}$;
如圖⑥,一次函數(shù)y=-2x+4的圖象與x,y軸分別交于A,B兩點,點O為坐標(biāo)原點,點C與點D分別為線段OA,AB的中點,點P為OB上一動點,求:PC+PD的最小值,并寫出取得最小值時P點坐標(biā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如圖所示是一個正方體紙盒的展開圖,在其中的四個正方形內(nèi)標(biāo)有數(shù)字1、2、3和-3,折成正方體后,相對面上的兩數(shù)互為相反數(shù),則A處應(yīng)填-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已知A=2x2-9x-11,B=3x2-6x+4.
求(1)A-B;
(2)$\frac{1}{2}$A+2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設(shè)A=x2+2x-1,B=x2-3x+2,則A-B=5x-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