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東城區(qū)二模)定義:P,Q分別是兩條線段a和b上任意一點,線段PQ長度的最小值叫做線段a與線段b的距離.已知O(0,0),A(4,0),B(m,n),C(m+4,n)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四點.
(1)根據(jù)上述定義,當m=2,n=2時,如圖1,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是
2
2
;
當m=5,n=2時,如圖2,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是
5
5

(2)如圖3,若點B落在圓心為A,半徑為2的圓上,求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d.
(3)當m的值變化時,動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始終為2,若線段BC的中點為M,直接寫出點M隨線段BC運動所形成的圖形的周長
16+4π
16+4π

分析:(1)m=2時,線段OA與線段BC間的距離即為兩線段的距離;m=5時,過點B作BD⊥x軸于D,求出AD的長,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B,即為線段OA與線段BC的距離;
(2)先確定出2≤m≤6,再分2≤m≤4時,d等于兩平行線間的距離,(或過點B作BE⊥OA于E,求出AE的長,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BE的長,即為兩線段的距離);4≤m≤6,d等于點B與點A的距離,即為⊙A的半徑;
(3)根據(jù)線段與線段的距離的定義畫出圖形,可得點M形成的圖形是兩條線段和兩個半圓,再分別求解即可.
解答:解:(1)當m=2,n=2時,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等于平行線間的距離,即為2;
當m=5,n=2時,B點坐標為(5,2),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即為線段AB的長,
如圖,

過點B作BD⊥x軸于點D,則AD=5-4=1,BD=2,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
AD2+BD2
=
12+22
=
5


(2)如圖,

當點B落在⊙A上時,m的取值范圍為2≤m≤6:
①當2≤m<4時,d=|n|(-2≤n≤2),
或:過點B作BE⊥x軸于點E,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等于BE長,
OE=m,AE=OA-OE=4-m,
在Rt△ABE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d=
AB2-AE2
=
22-(4-m)2
=
-m2+8m-12
;
②當4≤m≤6,顯然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等于⊙A半徑,即d=2;
 
(3)根據(jù)題意畫出圖形,點M形成的圖形為圖中紅線表示的封閉圖形,

由圖可見,封閉圖形由上下兩段長度為8的線段,以及左右兩側(cè)半徑為2的半圓所組成,
其周長為:2×8+2×π×2=16+4π,
∴點M隨線段BC運動所圍成的封閉圖形的周長為:16+4π.
故答案為:(1)2,
5
;(2)當2≤m≤4時,d=|n|(-2≤n≤2)或
-m2+8m-12
;當4≤m≤6時,d=2;(3)16+4π.
點評:本題考查了圓的綜合題型,主要利用了勾股定理,讀懂題目信息,理解線段與線段的距離的定義是解題的關鍵,(3)根據(jù)動線段BC與線段OA的距離始終為2畫出點M形成的圖形是解題的關鍵,也是本題的難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東城區(qū)二模)已知在Rt△ABC中,∠C=90°,∠A=α,AC=3,那么AB的長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東城區(qū)二模)已知:如圖,在菱形ABCD中,F(xiàn)為邊BC的中點,DF與對角線AC交于點M,過M作ME⊥CD于點E.
(1)求證:AM=2CM;
(2)若∠1=∠2,CD=2
3
,求ME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東城區(qū)二模)拋擲一枚質(zhì)地均勻的正方體骰子,骰子的六個面上分別刻有1到6的點數(shù),擲得朝上一面的點數(shù)為3的倍數(shù)的概率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東城區(qū)二模)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O的半徑為1,動直線AB與x軸交于點P(x,0),直線AB與x軸正方向夾角為45°,若直線AB與⊙O有公共點,則x的取值范圍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東城區(qū)二模)分解因式:mn2+4mn+4m=
m(n+2)2
m(n+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