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如圖①,點O是邊長為$\sqrt{2}$的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交點,分別延長OD到點G,OC到點E,使OG=2OD,OE=2OC,以OG、OE為邊作正方形OEFG,連接AG、DE.
(1)求證:AG=DE;
(2)正方形ABCD固定,將正方形OEFG繞點O逆時針旋轉(zhuǎn)α角(0°<α<180°)得到正方形OE′F′G′,如圖②.
①在旋轉(zhuǎn)過程中,這兩個正方形重合部分的面積會發(fā)生變化嗎?證明你的結(jié)論;
②在旋轉(zhuǎn)過程中,當AG′=$\sqrt{3}$時,求α的度數(shù).

分析 (1)由正方形的性質(zhì)得出OA=OC=OB=OD,AC⊥BD,∠OAD=∠ODA=∠OCD=45°,證出OG=OE,由SAS證明△AOG≌△DOE,得出對應邊相等即可;
(2)①證出∠DOM=∠CON,由ASA證明△ODM≌△OCN,得出△ODM的面積=△OCN的面積,因此四邊形OMDN的面積=△OCD的面積=$\frac{1}{4}$正方形ABCD的面積,即可得出結(jié)果;
②由正方形的性質(zhì)和勾股定理得出AC=$\sqrt{2}$AB=2,OA=1,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AOG′是直角三角形,求出∠AG′O=30°,得出∠AOG′=60°,即可得出結(jié)果;當旋轉(zhuǎn)到如圖2所示位置,當AG′=$\sqrt{3}$時,α=180°-30°=150°;即可得出結(jié)果.

解答 (1)證明:∵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OA=OC=OB=OD,AC⊥BD,∠OAD=∠ODA=∠OCD=45°,
∴∠AOG=∠DOE=90°,
∵OG=2OD,OE=2OC,
∴OG=OE,
在△AOG和△DOE中,$\left\{\begin{array}{l}{OA=OD}&{\;}\\{∠AOG=∠DOE}&{\;}\\{OG=OE}&{\;}\end{array}\right.$,
∴△AOG≌△DOE(SAS),
∴AG=DE;
(2)解:①兩個正方形重合部分的面積不變化;理由如下:
如圖1所示:
∵∠AOD=∠G′OE′,
∴∠DOM=∠CON,
在△ODM和△OCN中,$\left\{\begin{array}{l}{∠DOM=∠CON}&{\;}\\{OD=OC}&{\;}\\{∠ODA=∠OCD}&{\;}\end{array}\right.$,
∴△ODM≌△OCN(ASA),
∴△ODM的面積=△OCN的面積,
∴四邊形OMDN的面積=△OCD的面積=$\frac{1}{4}$正方形ABCD的面積,
即兩個正方形重合部分的面積不會發(fā)生變化;
②當α為銳角時,如圖1所示:
∵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BC=AB=$\sqrt{2}$,∠ABC=90°,OA=OD=$\frac{1}{2}$AC,
∴AC=$\sqrt{2}$AB=2,
∴OA=1,
∴OG′=OG=2OD=2,
∵OA2+AG′2=12+($\sqrt{3}$)2=4,OG′2=4,
∴OA2+AG′2=OG′2
∴△AOG′是直角三角形,∠OAG′=90°,
∵OA=$\frac{1}{2}$OG′,
∴∠AG′O=30°,
∴∠AOG′=60°,
∴∠DOG′=90°-60°=30°,
即α=30°;
當旋轉(zhuǎn)到如圖2所示位置,當AG′=$\sqrt{3}$時,α=180°-30°=150°;
綜上所述:α的度數(shù)為30°或150°.

點評 本題是四邊形綜合題目,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質(zh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識;本題綜合性強,有一定難度,證明三角形全等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下面是數(shù)學課堂的一個學習片段,閱讀后,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學習勾股定理的有關內(nèi)容后.張老師請同學們交流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已知直角三角形ABC的兩邊長分別為6和10,請你求出第三邊”.
    同學們經(jīng)片刻的思考與交流后,李明同學舉手說:“第三邊長是8”;王華同學說:“第三邊長是2$\sqrt{34}$”.還有一些同學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假如你也在課堂上,你的意見如何?為什么?
(2)通過上面數(shù)學問題的討論,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句話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已知4×23m•44m=29,求m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背景介紹:勾股定理是幾何學中的明珠,充滿著魅力.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證明趨之若騖,其中有著名的數(shù)學家,也有業(yè)余數(shù)學愛好者.向常春在1994年構造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證法.
小試牛刀:把兩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圖1放置,其三邊長分別為a、b、c.顯然,
∠DAB=∠B=90°,AC⊥DE.請用a、b、c分別表示出梯形ABCD、四邊形AECD、△EBC的面積,再探究這三個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可得到勾股定理:

S梯形ABCD=$\frac{1}{2}$a(a+b),
S△ABC=$\frac{1}{2}$b(a-b),
S四邊形AECD=$\frac{1}{2}$c2,
則它們滿足的關系式為$\frac{1}{2}$a(a+b)=$\frac{1}{2}$b(a-b)+$\frac{1}{2}$c2經(jīng)化簡,可得到勾股定理.
知識運用:
(1)如圖2,鐵路上A、B兩點(看作直線上的兩點)相距40千米,C、D為兩個村莊(看作兩個點),AD⊥AB,BC⊥AB,垂足分別為A、B,AD=25千米,BC=16千米,則兩個村莊的距離為41千米(直接填空);
(2)在(1)的背景下,若AB=40千米,AD=24千米,BC=16千米,要在AB上建造一個供應站P,使得PC=PD,請用尺規(guī)作圖在圖2中作出P點的位置并求出AP的距離.
知識遷移:借助上面的思考過程與幾何模型,求代數(shù)式$\sqrt{{x}^{2}+9}$$+\sqrt{(16-x)^{2}+81}$的最小值(0<x<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拋物線y=ax2+bx+c的圖象與x軸交于原點和點B(4,0),點A落在拋物線上,且OA=2,∠AOB=60°.
(1)則點A坐標為(1,$\sqrt{3}$),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frac{\sqrt{3}}{3}$x2+$\frac{4\sqrt{3}}{3}$x.
(2)求證:△OAB為直角三角形.
(3)如圖2:將△OAB繞著點A逆時針旋轉(zhuǎn)90°得到△O1AB1,作出△O1AB1的外接圓⊙D,B1O1所在直線交x軸于點E.
①求點D的坐標;
②已知C(0,-3),連接BC,問:直線BC與圓D是否相切,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甲乙兩名運動員在長50米的游泳池兩邊同時開始相向游泳,甲游50米要36秒,乙游50米要30秒,略去轉(zhuǎn)身時間不計,在6分鐘內(nèi)二人相遇11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已知Rt△ABC中,∠C=90°,AC=8.BC=6,點P以每秒1個單位的速度從
A向C運動,同時點Q以每秒2個單位的速度從A→B→C方向運動,它們到C點后都
停止運動,設點P、Q運動的時間為t秒.
(Ⅰ)在運動過程中,請你用t表示P、Q兩點間的距離,并求出P、Q兩點間的距離
的最大值;
(Ⅱ)經(jīng)過t秒的運動,求△ABC被直線PQ掃過的面積S與時間t的函數(shù)關系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如圖,將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頂點重合,若∠AOD=145°,則∠BOC=3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計算(-1)2015+20140+(-1)2016( 。
A.0B.1C.-1D.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