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下列家用電器中,利用電流熱效應工作的是(  )
A.電烤箱B.空氣加濕器C.空氣凈化器D.電腦

分析 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要發(fā)熱,消耗電能轉化為內(nèi)能,這叫做電流的熱效應,如電燈、電爐、電烙鐵、電焊等都是電流的熱效應的例子.

解答 解:
A、電烤箱工作時把電能轉化為內(nèi)能,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制成的加熱設備,故A正確;
B、空氣加濕器中含有電動機,工作時消耗電能主要轉化為機械能,不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故B錯;
C、空氣凈化器中含有電動機,工作時消耗電能主要轉化為機械能,不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故C錯;
D、電腦在工作時,消耗電能主要轉化為光能、聲能,不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故D錯.
故選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電流的熱效應,以及電能和其它形式能的相互轉化,利用熱效應工作的電器特點是把電能主要轉化成內(nèi)能.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2017年5月18日,我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xiàn)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xù)穩(wěn)定產(chǎn)量的國家.下面是有關可燃冰的簡要介紹:
可燃冰是一種由天然氣與水在低溫(0~10℃)高壓(>107Pa)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zhì),又名天然氣水合物.它的主要成份是甲烷,燃燒后僅產(chǎn)生少量的水和二氧化碳,但燃燒時產(chǎn)生的熱量極大.例如,用汽油作燃料的小汽車,100升汽油大約能行駛1000km,若用相同體積的可燃冰作燃料則可以行駛約50000km.據(jù)科學家估測地球上可燃冰的總儲量約為21000萬億立方米,若能完全開采,可滿足人類使用1000年.
根據(jù)以上介紹和所學物理知識,下列關于可燃冰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可燃冰是一種可再生能源
B.可燃冰形成過程中的主要物態(tài)變化是汽化
C.可燃冰的熱值大于汽油的熱值
D.可燃冰在燃燒時將內(nèi)能轉化為機械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課上老師的聲音是由于聲帶的振動產(chǎn)生的,是通過空氣傳入學生耳朵的.學生能夠區(qū)分上下課鈴響的聲音,是根據(jù)音色來判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如圖甲所示,R1為滑動變阻器,R2為電阻箱.在“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的實驗中,某一次的電流表和電壓表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此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2.20V,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30A.在該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是保護電路和控制電阻箱兩端電壓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0.在某次實驗中,小明用靈敏電流計,開關和金屬棒組裝了如圖所示電路,并用細線將金屬棒懸掛在蹄形磁鐵中,閉合開關后,進行了實驗操作,請回答下列問題:
(1)保持金屬棒AB靜止,當蹄形磁鐵豎直向上運動時,靈敏電流計的指針不偏轉.
(2)保持蹄形磁鐵靜止,使金屬棒AB向右運動時,靈敏電流的指針發(fā)生偏轉,當使金屬棒AB運動加快時,指針偏轉的角度增大.經(jīng)過與老師的交流,小明知道靈敏的電流計偏轉時表明電路中產(chǎn)生了電流,這種電流叫感應電流.請你針對以上實驗現(xiàn)象,提出一個可探究的科學問題:感應電流的有無是否與導體的運動方向有關?(或感應電流的大小與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速度有什么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0.如圖所示,物體的重量為1140N,工人師傅用600N的力勻速提升物體,物體上升的速度為0.2m/s,求:(不計摩擦及繩重)
(1)工人師傅拉繩的功率;
(2)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夜晚,街道兩邊的照明路燈同時亮起來了,將城市點綴得格外美麗,這些路燈之間的連接方式是并 聯(lián)的;在家庭電路中,開關與電燈串聯(lián)的,各用電器之間是并聯(lián)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所示四個實驗現(xiàn)象中,揭示了發(fā)電機工作原理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有關聲現(xiàn)象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日常生活中的“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聲音的音調(diào)高
B.用力擊鼓比輕輕擊鼓產(chǎn)生聲音的振幅大,響度大
C.我們能分辨出鋼琴、小提琴發(fā)出的聲音,主要根據(jù)它們發(fā)聲的音色不同
D.在教室周邊植樹可以減弱教室內(nèi)的學生免受周邊環(huán)境噪聲的干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