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由物體   產(chǎn)生的.噪聲會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聲十分重要.公路兩旁的噪聲是在   (選填聲源處、傳播途中人耳處)減弱噪聲.

 

振動 傳播途中

【解析】

試題分析:一切發(fā)聲體都在振動,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減弱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在傳播過程中、在人耳處減弱.公路兩旁的噪聲可通過樹木和隔音板來減弱,是在傳播途中減弱噪聲.

考點:聲音的產(chǎn)生;防治噪聲的途徑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有一凸透鏡成像情況如圖所示,其中AC是從物點A發(fā)出的一條射到凸透鏡上的光線。

 

(1)請做出這條光線經(jīng)過凸透鏡后的折射光線;

(2)如果AB向左移動,則它成的像將向 移動(選填);

(3) 主光軸上有刻度,每一小格代表1cm,請你通過作圖讀出凸透鏡的焦距為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云南昆明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小明帶著弟弟去翠湖看海鷗,湖面如鏡映出海鷗的__________像(填”),隨著海鷗飛離湖面,它們在湖中的像的大小將__________ (填“逐漸變大”、“逐漸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云南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如圖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裝置(待測電阻阻值不小于10Ω)

(1)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補充完成圖中的食物電路連接(要求導線不能交叉,滑動變阻器滑片右移時電阻變大).

(2)某次測量時電流表示數(shù)為0.2A,電壓表示數(shù)如圖所示,則待測電阻阻值為   Ω.

(3)將上述實驗中的電阻換成小燈泡,用同樣的方法測小燈泡的電阻,數(shù)據(jù)記錄如表,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小燈泡兩端電壓越低,小燈泡的電阻越   ,原因是  

測量次數(shù)

1

2

3

4

5

電壓U/V

2.5

2.0

1.5

1.0

0.5

電流I/A

0.28

0.25

0.22

0.18

0.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云南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開關閉合后,導體棒ab會發(fā)生運動,根據(jù)這一原理可以制成   機.如圖所示,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帶電體a,a被推開,則a帶   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云南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許多生活現(xiàn)象中隱含著物理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花香撲鼻說明分子間有很大的間隙 

B.冰棒融化時要放出熱量 

C.用手提桶時,手受到桶的拉力是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水杯能靜止在桌面上是因為它不受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上海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實驗原理是_____________,連接電路時電鍵應處于________狀態(tài)。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采用________作為平面鏡;為得到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關系,需將鏡前物體放在________位置進行多次實驗選填同一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上海卷)物理(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電建S,電路正常工作。一段時間后,電流表A的示數(shù)變小,電壓表V的示數(shù)不變。若故障只發(fā)生在電阻R1、R2上,用某完好的定值電阻R(R<R1)替換R2,替換前、后兩電表的示數(shù)恰好不變,則

A. R1一定斷路B. R2一定斷路

C. R1可能斷路 D. R2可能斷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8分)今年小明家種植柑橘獲得了豐收,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他將柑橘帶到學校實驗室,他用天平測出一個柑橘的質(zhì)量是114g,測得裝滿水的杯子的總質(zhì)量是360g;然后借助牙簽使這個柑橘浸沒在杯中,當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著測得溢水杯杯子的總質(zhì)量是240g.請根據(jù)上述實驗過程解答下列問題:
(1)這個柑橘的體積和密度是多大?
(2)小明用這種方法測出的這個柑橘的密度與它的實際密度比較,是偏大還是偏小?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