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7.為提高學生安全自救和使用滅火器的能力,學校開展消防安全演習.
(1)如圖是一種泡沫滅火器局部示意圖,當按壓控制桿時,控制桿繞點O轉動,可打開閥門.滅火器的控制桿相當于簡單機械中的杠桿,使用該控制桿打開滅火器的好處是省力.
(2)演習過程中,小明用60N豎直向上的力將滅火器從地面提高0.5m,則小明對滅火器所做的功為30J.

分析 (1)根據泡沫滅火器控制桿工作過程,結合杠桿的定義分析回答;
(2)知道拉力和物體升高的高度,根據W=Fh,求出對物體做功多少.

解答 解:(1)從泡沫滅火器局部示意圖看出,當按壓控制桿時,控制桿繞點O轉動,可打開閥門.此時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為省力杠桿.控制桿相當于簡單機械中的杠桿;
(2)拉力F=60N,物體在拉力方向上升高距離h=0.5m,則對物體做功:
W=Fh=60N×0.5m=30J.
故答案為:(1)杠桿;省力;(2)30.

點評 泡沫滅火器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用到了好多物理、化學知識,要學會結合所學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一輛汽車正以10m/s的速度向著一峭壁開去.當汽車與峭壁相距700m時鳴一次笛,從鳴笛開始到司機聽到回聲的時間為4s,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與峭壁的距離是660m.(當時氣溫為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醉酒駕車將嚴懲,司機飲酒后反應較慢,往往來不及剎車,若不飲酒時反應時間為0.5秒,醉酒后反應時間為1.0秒,當時車行駛速度為72km/h.那么醉酒后與不飲酒相比較,在反應時間內汽車要多行駛10m的距離.剎車過程中,汽車的機械轉化為內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熱水逐漸變涼了,是因為水內部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速度變大了
B.兩個光滑的鉛塊壓緊后會粘在一起,說明分子間存在著引力
C.摩托車發(fā)動一段時間后,排氣管熱得發(fā)燙,這是通過做功改變了物體內能
D.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地點選擇沿黃浦江兩岸布局,目的之一是為了冬暖夏涼,其中的物理原理是水的比熱容小,溫差變化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小峰連接了圖甲所示的電路,當他將電流表依次接入a、b兩點時,發(fā)現(xiàn)兩次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情況相同,如圖乙所示,則電路中通過燈泡L1的電流為0.56A,若閉合開關S后,燈L1發(fā)生了斷路,則通過燈L2的電流不變(選填“變大”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盛有半瓶礦泉水的礦泉水瓶,在陽光下照射一會兒,瓶壁內側就會形成一層薄薄的“霧滴”.這一過程中發(fā)生的物態(tài)變化有( 。
A.汽化和凝華B.熔化和凝固C.汽化和液化D.液化和熔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一根直棒和它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垂直,則直棒與平面鏡之間的夾角為(  )
A.30°B.45°C.90°D.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關于分子間作用力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氣體分子相距很遠,分子間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B.固體很難被壓縮是因為分子間存在斥力
C.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總是同時存在
D.分子間有時只存在引力,有時只存在斥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7.某實驗小組想探究并聯(lián)電路中電流的規(guī)律,曉丹同學猜想:并聯(lián)電路中各支路電流相等.她設計了如圖所示的電路,準備測量A、B、C三處的電流,并從實驗室取來電流表3只、燈泡2只、開關1個、電池和導線若干進行實驗.
(1)畫好電路圖后,曉丹同學開始連接電路,在連接電路過程中,開關應該是斷開的.
(2)若要測量干路電流,則電流表應串聯(lián)在甲圖中的C(選填“A”、“B”或“C”)處.
(3)若要測量A處的電流,連好電路閉合開關前,發(fā)現(xiàn)電流表指針位置如圖乙所示.調整正確后閉合開關,發(fā)現(xiàn)指針又偏向圖乙位置,其原因是電流表“+”、“-”接線柱接反.
位置ABC
電流(A)0.180.180.36
(4)糾正(3)中錯誤后,她開始實驗,測出A、B、C三處的電流值如表所示.由此得出結論:并聯(lián)電路中,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且各支路的電流相等.這個實驗在設計方案上還存在的不足之處是:選用規(guī)格相同的(或電阻相同)燈泡進行實驗(寫出一條).
(5)請你對接下來的實驗提出改進措施(一條即可)換用不同規(guī)格的燈泡進行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